返回首页黄页分类新闻中国娱乐•体育闲侃健康  
   关键词: 英文输入
     
文章发表人是: highfive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highfive » 文章发表人是 highfive
发表人 内容
来源:中时新闻网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虫草科的真菌可以用每天 0.044%的效率分解聚乙烯垃圾。(图/海洋清理组织)

我们面临著巨大的塑胶垃圾问题,所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新配方、可被降解的塑胶。但庞大的塑胶垃圾又该怎么办?或许还是只能请求地球的大自然之力帮忙。科学家在北太平洋的海上飘浮垃圾中,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塑胶的海洋真菌。

  新阿特拉斯(New Altas)报道,2019 年 12 月,海洋清理组织(Ocean Cleanup)在北太平洋进行的3星期任务期间,从北太平洋垃圾群的塑胶垃圾样本中,发现一种名为拟侧齿霉(Parengyodontium album,属于虫草科,简写P.album)的真菌,它与其他海洋生物共存。

随后,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以及巴黎、哥本哈根和瑞士的研究所合作,鉴定并分离了它,并在研究室里进一步分析。科学家发现,这种真菌可以分解聚乙烯(PE)塑胶,众所周知,聚乙烯是最常用的塑胶之一,普遍应用在包装膜、杂货袋、瓶子、玩具和家庭用品中。尽管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几种能够分解塑胶的细菌和酶,但分解塑胶的海洋真菌还是很少见的。可以说,P.album真菌是这个“精英俱乐部”的第4位成员。

但这项新发现还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要点,那就是科学家已经成功分析出加速降解的方式。实验室分析表明,暴露在紫外线下的聚乙烯(PE)垃圾,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以每天 0.044%)被真菌分解。
  研究员维克斯玛(Annika Vaksmaa )说:“在实验室中,P. album只能分解短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的PE。这意味著在海洋中,真菌只能降解漂浮在海水表面,被阳光所曝晒的塑胶。”

  她进一步解释:“众所周知,紫外线本身也会分解塑胶,那那是机械式的,只能裂成小碎块。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也促进了海洋真菌对塑胶的分解。”

  只是,在真菌分解的过程中,它们并不会吞噬聚乙烯中的大部分碳,而是将其制造成二氧化碳并排出。但研究人员并不认为这算是大问题,毕竟这只是合理的生物作用,与人类呼吸没什么差别。

  维克斯玛认为,有一就可能有二,或许还有其他尚未识别的真菌,也具备分解塑胶的能力,而我们需要知道更多。

海洋清理组织是个了不起的国际公益清洁团体,由1994 年出生的发明家史莱特(Boyan Slat)成立,他在过去几年,发明出好几种捞补与拦截海洋、河川垃圾的装置。在今年4月的报告称,自2019 年首次清理以来,团队已从太平洋垃圾带和世界各地的主要污染河流中,清除了 1000 万公斤的水体漂浮垃圾。
来源:搜狐

爱吃西兰花的注意了!2024年,西班牙营养与饮食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领域著名期刊《营养素》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有了新发现!

  这篇研究分析了超70万人发现,多吃西兰花有助于降低总体癌症风险。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多吃西兰花与总体癌症风险降低36%;队列研究显示,多吃西兰花与总体癌症风险降低11%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西兰花有益于特定部位的癌症,包括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生殖系统癌和乳腺癌。

西兰花还有什么营养?
  西兰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它不仅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还富含已知的抗癌生物分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1. 热量低饱腹感强

  减肥期间一方面要减少热量的摄入,一方面还要尽量不要让自己饿肚子,西兰花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2. 有助于身体恢复

  大强度的运动后,人体免疫力会短暂下降,西兰花中富含胡萝卜素、锌元素和硒元素能帮助恢复人体免疫系统。

  3. 护肝增强免疫力

  西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可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生长发育。

  4. 被称为抗癌蔬菜

  因为含有丰富的植物化学物异硫氰酸盐,西兰花还被称为“抗癌蔬菜”。



十字花科家族都是“优秀选手”

  实际上,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都可以被称为“优秀选手”,因为其中都含有异硫氰酸盐。除了吃西兰花,还可以选择其他同类蔬菜。

  芸薹属:代表卷心菜、菜花、西兰花、甘蓝菜、大白菜、油菜、雪里蕻、芜菁。

  萝卜属:代表萝卜、大青萝卜、红萝卜、水萝卜、心里美。

  其他:很多野菜都属于十字花科菜,比如荠菜、诸葛菜、独行菜、芝麻菜等很多。

营养师推荐,可以这样吃十字花科蔬菜:

  1. 能生吃的尽量生吃

  生食十字花科蔬菜比加热食用能获得更多的异硫氰酸酯这种抗癌物质,生吃萝卜时的辣味就来自该种物质,煮熟了不辣就是因为较长时间(比如30分钟)水煮可造成异硫氰酸酯大量减少。

  比较而言,短时间的烹煮,比如蒸20分钟、微波3分钟、炒5分钟,则有利于保留住十字花科蔬菜中更多的异硫氰酸酯。

  紫甘蓝、生菜等这些可以生吃的菜,最好洗净后手掰成片,凉拌吃。

  2. 不能生吃的蒸或快炒

  西兰花和菜花等不适合生吃,可以蒸后(约5分钟,当西兰花由灰绿色变成亮绿色最佳)拌着其他调味汁吃。

  大白菜可以对于不同部位区别对待着吃,比如里边的小嫩叶洗净拌麻酱吃,外边的白菜根切成丝醋熘,不用太长时间,断生即可。
来源:煎蛋网

近年来,科学界对少量饮酒是否有益健康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揭示了酒精行业如何试图影响科学研究并塑造有关饮酒的公共认知。

1991年,一场学术辩论从学术殿堂走向了大众视野。那一年,塞尔日・雷诺(Serge Renaud),一位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享有盛誉且魅力四射的酒精研究者----他也来自波尔多的一个酿酒家族----在《60分钟》节目中露面。当被问及为什么法国人比美国人有更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尽管两个国家的人们都消费高脂肪饮食时,雷诺毫不犹豫地回答:“酒精消费。”雷诺怀疑,所谓的“法国悖论”可以通过法国餐桌上的红酒来解释。

“法国悖论”很快找到了一个接受的听众。根据食品杂志《山谷餐桌》的一篇报道,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所有美国航空公司的红酒都售罄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美国红酒销量飙升了44%。当节目在1992年重播时,销量再次飙升了49%,并在多年里保持高位。葡萄酒公司迅速在他们的瓶子上加上了宣传产品健康益处的颈部标签,这些标签得到了雷诺即兴声明时所依赖的研究以及随后的数十项研究的支持。



到1995年,美国饮食指南已经删除了酒精“没有净益处”的语言。纽约大学营养学、食品研究和公共卫生的名誉教授玛丽安・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参与起草了这些指南。“90年代中期的证据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不管你喜不喜欢。而且,那些关心酒精对社会影响的人并不喜欢这项研究。但他们当时找不到任何问题。所以,它就在那里;必须处理它。它进入了饮食指南。”

媒体也紧随其后。《纽约时报》的头版标题宣布:“美国改变态度,称酒精对健康有益。”当时的卫生助理秘书说:“我个人的看法是,适量饮酒与餐食一起是有益的。过去对饮酒有显著的偏见。从反酒精到健康益处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医生们也在改变他们的论调。一位有影响力的酒精研究者,R.柯蒂斯・埃利森(R. Curtis Ellison)----他在那个关于法国悖论的臭名昭著的《60分钟》节目中客串----在1998年的《葡萄酒观察家》中写道:“你应该定期饮酒,或许每天。有些人甚至可能会说,超过24小时不喝一杯是危险的。”

结果都留在我们所有人的脑海中:每晚晚餐时喝一杯葡萄酒,对吧?毕竟,多年的研究表明,少量的酒精可以有利地调节胆固醇水平,保持动脉畅通,减少冠状动脉心脏病。适度饮酒多年来一直得到许多医生和公共卫生官员的认可。我们都看过《泰晤士报》的头条新闻。

现在,25年后,你可能会感觉到相当大的晕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心脏联合会和加拿大药物滥用中心最近几个月发布的新指南,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做好准备----一滴也没有。

“主流科学观点已经翻转,”维多利亚大学的教授蒂姆・斯托克威尔(Tim Stockwell)说,他曾是重写加拿大酒精和健康指南的专家小组的一员。上个月,斯托克威尔和其他人发表了一项新的重大研究,总结了近40年的约500万患者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以前的研究在概念上是有缺陷的,以至于酒精所谓的健康益处大多是统计上的幻觉。随之而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头条新闻。

如果你像我一样,你会对这最不愉快的消息感到轻微的沮丧,但也会感到极大的困惑。为什么昨天的常识是适量饮酒对你有好处,而今天的常识是任何量的酒精都不好呢?仔细看看酒精所谓的心血管保护效应是如何抓住科学和文化的,揭示了导致最近记忆中健康和生活方式建议的最大翻转的原因。一个从未远离的实体:酒精行业。

1974年,加利福尼亚州凯撒永久医疗集团的一位心脏病学家发表了一项挑衅性的发现。亚瑟・克拉茨基(Arthur Klatsky)报告说,在他和他的同事研究的464名患者中,心脏病发作在那些戒酒的人中最高。这篇论文是新颖的,因为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控制了几个风险因素,包括吸烟----这与饮酒高度相关,并且可能会混淆流行病学结论。它表明,一些酒精对心脏健康来说比完全没有要好。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争论酒精的潜在心脏益处,这一发现在基于证据的现代医学时代的辩论中注入了新的动力。

对饮酒者的更多好消息随之而来。1977年和1980年,研究人员发表了对居住在夏威夷欧胡岛的近8000名日裔男性的研究结果,该研究调查了采用更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是否增加了日本人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低发病率。适度饮酒者比其他群体表现得更好。然后,在1986年,一项重要的多代研究报告显示,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的适度饮酒男性死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可能性低40%。檀香山心脏研究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都与克拉茨基的发现一致。研究并不是在说酒精绝对是健康的。现在这种关联被称为“J形曲线”,因为当心血管结果在图形上与饮酒数量相对比时,产生的曲线类似于字母J:戒酒者患心脏病的风险略高,适度饮酒者风险最低,然后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风险急剧上升。

自这些开创性研究以来,J形曲线已在数十项观察性研究中得到记录,总计超过100万患者。总体而言,它们表明,每天大约喝一杯与戒酒相比,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4%到25%。一些研究“全因死亡率”的研究发现,适度饮酒者比戒酒者或重度饮酒者死于任何原因的可能性低14%到20%。虽然最初的兴奋是关于葡萄酒的,但一些研究集中在啤酒上,许多论文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饮料。从理论上讲,任何类型的酒精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即使这些观察性研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J形曲线在生物学上是合理的。早在1973年,科学家就发现酒精提高了良好胆固醇的水平,随后的研究表明它减少了导致血液凝固的分子。1994年,斯坦福大学和帕洛阿尔托退伍军人事务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酒精甚至可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这可以解释观察到的糖尿病风险降低,糖尿病本身是心脏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在文献中出现了一个观点,即一致的低水平酒精就像一种血管溶剂,保持动脉畅通,预防未来的健康问题。鉴于这一流行病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主体,认为轻度饮酒对某些健康方面有好处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立场----尽管实际上推荐它为公共健康机构创造了一个困境,因为还有其他已知的缺点。

酒精的潜在健康益处让卫生当局感到如此不安,以至于在一次令人震惊的官僚越权行为中,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压制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结果整整14年。“一篇公开鼓励人们饮酒以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文章,鉴于该国已经存在的酗酒这一主要健康问题,从科学上讲是误导的,从社会上讲是不可取的,”该研究所的一位副主任写道。

然后是1991年,雷诺的《60分钟》露面,以及公众无法抗拒的法国悖论。

埃利森,这位建议“危险”不饮酒一天的酒精研究者,继续实质上推荐医生给不饮酒的患者开酒。一个研究的小产业出现了,探索像白藜芦醇这样的抗氧化剂化合物是否能解释红酒的健康属性。在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里,似乎只要我们用一杯博若莱酒冲洗,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尽可能多的鹅肝。

至少有一位研究人员一直持怀疑态度。1988年,在媒体马戏团开始和指南翻转之前,伦敦的流行病学家杰拉尔德・沙普尔(Gerald Shaper)提出了所谓的“病患退出假设”。根据沙普尔的说法,有可能像克拉茨基研究和檀香山心脏研究中的戒酒者已经因为已经发展出健康问题而戒酒。如果戒酒者生病了,那么适度饮酒者看起来会更健康。

为了测试他的想法,他分析了一项主要研究的数据,即英国区域心脏研究,但加了一个转折。他比较了戒酒者和适度饮酒者,就像原始研究一样----然后将他们按预先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分开。这样,他就可以比较具有相似心血管健康概况的男性群体。J形曲线消失了。在沙普尔看来,酒精所谓的健康益处是数字计算的产物。他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抛出了学术上的等同物口头手榴弹:“似乎任何使用非饮酒者或偶尔饮酒者作为基线的分析都可能具有误导性。”

沙普尔的想法被彻底驳斥了。“他被同事们在学术上围攻和打击,”斯托克威尔说。

然后,在21世纪中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位有进取心的科学家凯・米德尔顿・菲尔莫尔(Kaye Middleton Fillmore)决定复兴沙普尔的研究线索。她与当时担任澳大利亚国家药物研究所所长的斯托克威尔合作。菲尔莫尔和斯托克威尔汇集了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但他们排除了将非饮酒者和前饮酒者混为一谈的研究,以便他们可以避免病患退出问题。当他们这样做时,J形曲线再次消失了。

就像20年前的沙普尔一样,菲尔莫尔和她的同事们被拖过了泥潭。一群领先的研究人员指责他们挑选樱桃和分析错误。在一个论坛上,这些研究人员讨论了菲尔莫尔等人的工作,其中一位研究人员乌尔里希・凯尔(Ulrich Keil)评论道:“许多科学家,或者所谓的科学家,在辨别他们的情感和科学数据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会议记录表明,其他几位研究人员支持凯尔的声明。基本上,像菲尔莫尔这样的科学家需要放松,更理性地思考----也许通过给自己倒一杯威士忌。

那种支持酒精的态度最终屈服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菲尔莫尔于2013年去世,但过去10年的研究表明,她的工作得到了证实,使用更大的数据集和更复杂的统计方法的研究不断削弱了著名的J形曲线。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莎拉・哈茨(Sarah Hartz)进行的一项代表性研究为例。她通过使用最轻的饮酒组(每月一次)作为参考组来规避病患退出问题。她在两个大型数据集中进行了她的研究,这意味着它在统计上有能力检测小差异,并且可能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哈茨发现只有J形曲线的暗示;在她的研究报告中,最不可能死于任何原因的人不是最轻的饮酒组,而是每周喝三次,平均每天大约半杯酒的人,这是一个明显令人不满意的酒精量。效果是有的,但几乎没有。“我喜欢喝酒,”哈茨说,“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不希望这个结果。我倒立,做跳跃运动----我做了各种统计杂技----试图让这种情况不发生。”

与此同时,将法国悖论归咎于葡萄酒本身变得越来越困难。是的,法国人喝更多的红酒,但他们也吃更多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橄榄油,以及适量的肉类----并且是更小的份量。换句话说,非常接近地中海饮食,正如大量研究所示,这种饮食增强了心血管健康,可能解释了法国低肥胖率。此外,事实证明,出于某种原因,法国人在死亡证明上显著少报心脏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把所有这些加起来,法国人开始看起来不那么矛盾了。而所有关于红酒作为抗氧化剂超级食品的研究呢?你必须每天喝上威胁生命的量的葡萄酒才能获得像白藜芦醇这样的微量营养素的保护量。即使是将白藜芦醇制成药丸的研究也是失败的。

但关于饮酒的坏消息只是变得更糟。就在酒精对心脏健康声誉受到打击的同时,证据不断累积,表明它比之前认为的更可能导致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8年就宣布酒精是致癌物,引用了“充分的证据”,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些证据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我们现在知道,任何量的酒精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乳腺癌。饮酒还会增加患肝癌、口腔癌、结肠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而且不仅仅是重度饮酒:癌症风险随着每一口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原因是因为酒精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转化为乙醛,这会损害DNA。

一组科学家计算了“相当于人群癌症危害的香烟量”,发现在终身癌症风险方面,每周喝一瓶葡萄酒相当于男性每周抽五支烟,或女性每周抽十支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诊断出的癌症中,几乎有4%是由饮酒引起的。在美国,这相当于每年约有75,000个癌症病例和19,000个癌症死亡。据估计,所有乳腺癌中有15%是由饮酒引起的。然而,人们似乎对此毫无察觉: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39%的美国人知道酒精会导致癌症,而知道烟草会导致癌症的人有93%。在另一项研究中,甚至有10%的人认为酒精可以预防癌症。

多伦多大学成瘾和精神卫生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科学家于尔根・雷姆(Jürgen Rehm)支持新的更严格的饮酒指南,但他仍然相信心脏病有J形曲线。“现在,我认为那个低谷比我10到15年前认为的要小,”他说。但是,他认为,公共卫生机构必须考虑所有数据的总体。即使目前的知识状态不能排除一个理论水平,在这个水平上饮酒对心脏有益,但不可否认的是,酒精与许多其他杀手有关,从车祸到癌症。“无论心脏病是否有这个低谷,都有患癌症的风险,还有其他疾病的风险,这些都必须相互权衡,”雷姆说。

哈茨说得更直白:“你的身体不仅仅是心脏。我们不应该给人们一种已知的致癌物来帮助他们的心血管健康。”

这看起来可能很明显。但推动酒精建议的不仅仅是数据。

大酒精行业参与科学的历史悠久而复杂,就像陈年赤霞珠一样复杂,像Everclear一样有效。我与之交谈的专家指出,该行业至少以三种方式试图塑造符合其喜好的科学格局。首先,它采用了经典的行业颠覆技术,试图操纵重要的研究。其次,它策略性地放大了科学家的工作,而没有玷污文献本身。第三,它巧妙地利用了自禁酒令以来一直在酝酿的文化战争,这种战争塑造了从一开始就被问到的科学问题。

让我们从一项公然操纵研究的尝试开始。2015年启动的适度饮酒与心血管健康试验将是第一个关于适度饮酒和健康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在一个有争议的安排中,五家主要饮料公司主要资助了这项研究。然而,就在研究招募患者的同时,纽约时报揭露了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允许行业领袖审查研究设计并审查主要研究者。研究的主要调查员和NIAAA工作人员甚至向一个行业团体保证,试验将显示适度饮酒是安全的。最终,NIH主任以越过道德界限让人们“坦率地说感到震惊”为由,停止了试验。

但这种笨拙的科学偏见努力并不是该行业多年来最常用或最有效的策略。与其直接操纵研究,大酒精可以支持科学家并推广与其利益一致的研究。这就是它的运作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该行业发起了一场有意识的努力,为科学家提供资金。主要的啤酒公司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前院长托马斯・特纳(Thomas Turner)合作,创建了现在所谓的酒精研究基金会。特纳的书《向前一起:行业和学术界》揭示了该基金会资助了500多项研究,并向众多大学和研究人员颁发了赠款。其中包括凯撒永久医疗集团的亚瑟・克拉茨基,他在其开创性的1974年研究之后的几年里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研究资金。资金也以其他方式从饮料制造商流向科学家。出现在60分钟并开玩笑说每天跳过一杯酒有危险的杰出医生R.柯蒂斯・埃利森(R. Curtis Ellison),多年来一直收到了行业无限制的“教育”捐款。

行业资金的影响,可能没有附加条件或对研究设计的意见,总是很难弄清楚。根据研究营养科学中行业影响的纽约大学教授玛丽安・内斯特尔(Marion Nestle)的说法,“这比贿赂更复杂。”

在饮酒的情况下,公平地说,大酒精的资金并不总是导致大量明显有利的研究,根据2015年约克大学成瘾行为和公共卫生主席吉姆・麦坎布里奇(Jim McCambridge)的分析。在对1983年至2009年间发表的84项研究的分析中,麦坎布里奇和一位同事调查了公开和未公开的行业资金对围绕酒精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效果的知识体系的影响。他们的发现揭示了,除了中风的情况外,酒精行业资金似乎并没有影响结果。但在一项引人注目的后续研究中,麦坎布里奇和另一位同事发现系统评价中存在显著偏见,或者研究综述,这些通常指导政策决策。他们的分析表明,所有与酒精行业有联系的作者的综述都报告了酒精的健康保护效果,而那些没有这种联系的综述则平均分配。所以该行业并不一定是收买研究人员来产生虚假科学。但它可以通过更广泛地资助研究,然后有选择地放大同情的科学家和有利的发现,更微妙地施加影响。

以克拉茨基的工作为例,他接受了行业资金,但我不会将他描述为行业代言人。他发表了不讨喜的研究,表明饮酒者的血压升高,并且他发表了关于酒精和乳腺癌的早期研究。但正是克拉茨基关于心血管保护效果的工作,从饮料公司那里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他们会将像他的研究打包成政策制定者的谈话要点。该行业不需要所有研究都倾向于它有利----它只需要强调积极的研究,以描绘出科学的一面(这是美国公众在1980年代,正在看到个人健康建议的爆炸,非常乐意为之欢呼的)的扭曲画面。现实是,一个小的心血管效应更多是一个生物学好奇心,而不是政策的基础。然而,因为它使日常饮酒合法化,它在关于酒精和健康的公共辩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该行业的最大胜利不在于操纵研究甚至选择性放大,而在于一个更微妙和引人入胜的长期游戏,已经展开了几十年,可以追溯到禁酒令。在20世纪初,禁酒运动是由这样一种信念推动的,即酒精是一种恶劣的物质,对社会造成了破坏,给所有放纵的人带来了身体、社会和道德上的损害。这种心态导致了对酒精可用性的全面限制,最终导致了禁酒令。尽管这一政策最终因自身的失败而崩溃,但禁酒思想持续存在,激励了整个1930年代的广泛酒精监管,例如对酒吧的严格许可要求,禁止销售烈酒和年龄限制。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观点出现了,即酒精的问题在于酗酒,这是一种只影响少数人的条件。这种观点表明,解决方案不是实施广泛的酒精监管----在这种观点看来,这对酗酒者几乎没有影响----而是为那些不幸的少数人提供专门的帮助,与这种疾病作斗争。像戒酒匿名这样的组织出现了,同时接受并延续了对饮酒问题的小群体的强烈关注。

新合法化的酒精行业意识到酒精主义运动对其政策目标的战略优势,因此迅速采取行动,确保科学接受这种观点。禁酒令后,当酒精研究人员成立了研究酒精问题的研究会,以监控合法化啤酒和葡萄酒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该行业迅速参与进来。由于资金困难,该委员会接受了行业支持,这反过来影响了这个新委员会可以问的研究问题类型。结果,该组织将其研究重点完全转移到了酒精主义上,忽视了其他问题,比如酒精在犯罪、贫困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酒精主义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1970年,它被确立在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其使命是调查酒精主义作为一种疾病,而不是酒精作为公共健康问题。该行业不必继续投入资金来进一步推动这种观点----它已经将其融入了该领域的演变方式。“NIAAA的高级人员没有接受公共卫生培训。他们只将其视为科学的一个可选元素,”麦坎布里奇说。对NIAAA来说,重要的是帮助有瘾的人;我们其他人只需要像行业口号所说的那样“负责任地饮酒”。

该行业之所以在重塑辩论中取得胜利,是因为它利用了比关于酒精健康风险和利益的争论更深层次的文化紧张局势。禁止酒精是限制个人自由以公共健康为代价和倡导个人责任之间持续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这场辩论在许多公共健康问题上都有回响(例证A:COVID-19)。科学家们也不免会站队。这就是为什么像沙普尔、斯托克威尔和菲尔莫尔这样的人物被指控为指手画脚的唠叨者,而像埃利森这样的医生被抹黑为行业棋子,为了财务收益而危及公共健康。尽管酒精行业并没有创造这些社会动态,但它在推动个人责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在广告中,在科学机构中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微妙而强大的影响力,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仍然令人惊讶:一个行业可以如此深刻地塑造我们对每晚晚餐时可能喝的那杯葡萄酒的看法。

赞助信息

随着支持法国悖论的科学家开始退休,该行业在学术界失去盟友,像菲尔莫尔和斯托克威尔这样的观点正在获得支持。是的,现在已经很难忽视法国悖论已经崩溃,J形曲线几乎消失了,酒精的负面影响,嗯,相当糟糕。但也正在进行文化转变----酒精研究和可能的政策再次关注酒精消费对公共健康的广泛影响,而不仅仅是酗酒者。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组织的官员现在可以倡导更广泛的酒精相关伤害的观点,而不会面临同样的科学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翻转,而是行业拖延策略的消亡----以及科学和文化方面的逐渐但真正的转变。

好的,但也许你点击这篇文章是因为你真的想知道你是否应该把你的马提尼倒进下水道。我对文献的理解是,非常轻微的饮酒(想想每天半杯酒)可能略微降低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对整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好处。事实是,即使是一天一杯酒也会增加你早逝的机会,更重的饮酒会导致各种其他健康和行为问题----使酒精成为全球第七大死亡和残疾原因。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看,减少人均酒精消费可以挽救生命,就这么简单。

但从个人饮酒者的角度来看,情况就不那么严峻了。原因是我们谈论的绝对风险有点微小。为了将这些风险放在透视中,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哈茨为我计算了一些数字。一个中年男性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死于任何原因的基线风险是2.9%。如果他将饮酒从每周几杯增加到每天几杯,这个风险将上升到3.6%,或绝对风险增加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如果143个中年男性每天喝一杯,从短期来看,可能会有一个人额外死亡,而剩下的142个人则不受影响。或者以乳腺癌为例。正如医生亚伦・E・卡罗尔(Aaron E. Carroll)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计算的那样,如果1,667名40岁的女性开始轻度饮酒,那么在50岁之前,会有一名额外的女性患上乳腺癌,而剩下的1,666名女性则不受影响。这些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风险,但它们不是死刑。另一方面,如果存在轻度饮酒对心脏的好处,机会也是相当小的。任何风险可能因人而异:一个有心脏病史的老年男性可能从非常轻微的饮酒中受益,而一个有高乳腺癌风险的女性可能不会。是的,当我们谈论全球人口时,这些数字可能会增加很多死亡和残疾,但它们并不是任何个人惊慌的理由。

酒精,特别是葡萄酒,一直沐浴在行业内部人士所说的“健康光环”的温馨光芒中。消费者不仅认为它相对无害(在低水平时这是真的),而且积极有益(这可能是错误的)。更新的指南只是标志着这种光芒的消失,而不是标志着禁酒令的回归。“主要信息不是饮酒是坏的。而是饮酒并不好。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哈茨说。“就像蛋糕对你不好。开车不安全。生活中有风险,我认为饮酒是其中之一。”
来源:加国无忧

千万警惕!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报告称,今年迄今为止,已经有13例侵袭性脑膜炎(IMD)病例,高于2002年以来每年的病例总数,目前已经有两个人死亡。

在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多伦多公共卫生局将IMD(即脑膜炎)描述为一种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该公共卫生机构表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以及曼尼托巴省和安省金士顿等较近的地区也报告了病例数的增加。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疾病,但多伦多公共卫生局表示,这种疾病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未接种IMD疫苗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最为常见。卫生机构表示,儿童通常在12个月大和7年级的时候接种疫苗,此外也可以在其他时间通过多伦多公共卫生疫苗接种诊所免费接种疫苗。

该机构表示,年龄在18岁至36岁之间、儿童时期未接种过脑膜炎疫苗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公共卫生部门免费接种疫苗。



什么是IMD?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表示,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源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通常会通过唾液以及“密切或长时间接触”的传播。

公共卫生局报告称,今年迄今为止,已经有13例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例(俗称脑膜炎),已经有两人因此死亡。硬生敦促人们确保自己接种了疫苗。

卫生机构表示,感染细菌后可能扩散至“大脑和脊髓内膜和血液,”但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特别建议那些打算旅行,或是参加大规模聚会的人接种疫苗——如参加当地的骄傲游行活动等。

新闻稿中说:“无论是曾经出境还是没出境的加拿大人,都出现了确诊病例。”多伦多总医院传染病专家Isaac Bogoch表示,虽然病例数量的增加令人担忧,但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待这种增加的趋势。“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但只发现了13宗病例。”Bogoch说。“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感染这种罕见但非常具有破坏性的细菌的风险。”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表示,IMD的首发症状包括:

发烧

身体疼痛

关节疼痛

头痛

落枕

对光的敏感度增强

任何出现这些症状的人们都应该立即就医。
来源:双子坐

30岁的尚女士在生完孩子之后,身材依旧保持的非常好,同事们都来问她怎样减得肥,她笑着说没有很刻意的去减肥,只是平时比较注意饮食方面,注重吃什么,同事们问她吃的什么,她说就是吃平时大家都会吃的水果蔬菜。

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利于减脂的蔬菜有哪些呢?

1.白菜。白菜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必不可少的蔬菜了吧,白菜具有极低的脂肪含量,而且可以与多种菜搭配,夏日减肥必不可少。

2.冬瓜。冬瓜可能很少人会喜欢吃,但是不得不说吃冬瓜真的有利于减肥,因为冬瓜里是没有一丝脂肪的,真的很有利于减肥的人食用,用各种方法食用冬瓜,比如用凉拌或者其他办法,清爽可口。

3.海带。海带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起着多种功效,而且也是有利于减肥的,海带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促进肠道吸收,排便解毒,防止各类疾病的发生,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会的推动作用,海带也是利于减肥的。



以上几种蔬菜都是有利于减肥人士食用的,常吃蔬菜还能够保持人体当中的维生素C,在减肥的同时还能保持身体健康,何尝不是一举两得呢。
来源:搜狐健康

皮肤总是红肿发痒?炎热潮湿的夏季是湿疹高发季,如何让恼人的湿疹离我们远一些?

近期《JAMA皮肤病学》发文指出,吃咸了很可能是湿疹频发因素之一。

人体大部分的钠储存在皮肤中,与自身免疫与慢性炎症发病相关,湿疹患者病变皮肤部位钠含量可达到普通人的30倍。

课题组选取英国生物库21.5万人尿样和医疗信息,评估钠摄入量与湿疹发病的联系。结果显示,24小时尿钠平均值为每升3克,每升高1克,湿疹和严重湿疹几率均增加11%。美国一份1.3万人的调查显示,每天多吃1克钠,相当于半匙食盐,活动性湿疹发病率增加22%。

专家点评,湿疹发作原因多样,难治且难预防。该研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调节措施,也就是少吃盐,在防控心血管病之上,还有减少湿疹发作的效果。



FDA提示,当今很多人钠摄入量超标,并非做饭时的盐加多了,至少有70%来自比萨饼、汉堡包,各式各样的预制菜和罐头等,特别是蛋糕等甜点,含钠量高但吃不出来。因此,购买食品时注意含钠量标签,少吃预制食品,自己烹制新鲜蔬菜和肉类,少用酱料,都有利于减少钠的摄入。

来源: ETtoday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最近执行大规模的产品召回行动,包括190万瓶500毫升装的瓶装斐济水、Martinelli's气泡苹果汁、Nutramigen婴儿配方奶粉、饮料经销商Charles Boggini出产的可乐调味基料,当局透露这些产品含有未被揭露的药物、细菌、恐致癌的有害化学物质。

根据美媒《纽约邮报》,美国FDA至今已经召回果汁、气泡水、汽水等28种饮料,其中包含喜马拉雅止痛茶茶包,因为产品上的标签并未标示含有消炎药成分,而Martinelli's气泡苹果汁则是因为含有有毒金属砷,砷会增加罹患膀胱癌和皮肤癌的风险。

至于斐济水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Natural Waters of Viti Limited),则有190万瓶斐济水被美国FDA召回,因为在斐济水内除了测出矿物质锰以外,还发现竟然含有3种细菌,锰含量过高甚至会导致大脑损伤。

另外,Charles Boggini所生产的4种饮料,包括粉红柠檬水、黄色柠檬水、黄色柠檬水X、可乐调味基料,则是因食用色素涉及罹癌风险而被召回,食用色素被验出含有对人类与动物有害的联苯胺。

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透露,可乐调味基料含有未向当局申报的亚硫酸盐,这种防腐剂会导致对亚硫酸盐过敏的人出现皮肤问题、消化问题、气喘等反应。



曾先后在美国FDA、美国农业部担任顾问的食品安全专家透露,“有时候饮料在经过适当检查之前,就会被卖给大众。”
来源:中时新闻网

世界上爱喝咖啡的人非常多,其中一部分酷爱冰咖啡,百喝不腻,就算天气很冷也照喝不误。 专家认为,除了习惯这种心理层面的解释,也跟生理感受有关。 咖啡的温度也会影响饮用时的口感,对于天生比较怕苦味与酸味的人而言,冰咖啡比较好喝。

美国《纽约邮报》5日引述生活科技资讯网站PopSugar报道,心理学家吉尔曼(Deborah Gilman)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如果冰咖啡是日常生活的一环,人们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持续下去。 她说,人类每天做出相同的决定,原因在于为了其他任务与决策需求“节省脑力”:“在不可测的世间,常规能提供稳定感,能够知道接下来发生什麽状况,会让人更有安全感、降低焦虑。”

咖啡在味觉层面的独特表现,有些人深受吸引,有些人则觉得不怎么讨喜。 美国食品兼烹饪科学家盖文(Jessica Gavin)说,咖啡的温度愈高,味道就愈浓郁,原因在于温度达到华氏160度(摄氏71度左右)时,会开启人体的TRPM5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受体电位褪黑素蛋白),这个味觉受体细胞组成的通道未于舌头味蕾。

盖文说明,低温会削弱这个通道的感受力,亦即降低对于味觉的感知能力,“因此,冰咖啡对于天生对于苦味、酸味敏感的人而言,比较讨好”。 但她也说,没有什么比一杯口感清爽的冰咖啡更能让人精神抖擞焕发,“即使在寒冷的天候之中也一样”。 相较之下,热咖啡比较能让人放松。

咖啡师莫里森(Johny Morrisson)提供了另一种见解。 知名品牌在冰咖啡开发的花式产品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不少共鸣,加了乳制品与其他佐料之后,外观活泼多彩,营销吸引力比较强,季节限定、流行风味也能推波助澜,这些都是热咖啡难以比拟的强项,冰咖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来源:VOA

世界卫生组织(WHO)星期五(6月7日)说,今年4月死亡的一名感染H5N2禽流感的男子生前患有多种疾病,不是直接死于禽流感。这是第一起人类感染H5N2病毒的确诊病例。

世卫组织发言人克里斯蒂安·林德梅尔(Christian Lindmeier)星期五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记者会上对媒体说,调查正在进行之中,包括对与这位男子有接触者的验血,以确定是否可能有更早的感染。但是他证实说:“该起死亡是多种因素死亡,不是归因于H5N2的死亡。”

世卫组织星期三宣布,这位59岁的墨西哥男子是第一起实验室确诊的人类感染H5N2禽流感毒株的病例。

世卫组织在一项声明中说,墨西哥卫生官员在这名男子在墨西哥城住院后发现了这起病例,于5月23日首次向世卫组织通报。
他有多种基础病,他的亲人报告说,他已经因为其他原因卧床三个星期了,而且没有接触家禽或其他动物的历史。

4月24日,这位男子因多种症状而在此住院,同天因并发症而死亡。

世卫组织说,测试证实他感染了H5N2禽流感,并称对墨西哥民众的风险为低层级,而且没有发现更多人类病例。在医院被发现并受到观察的17名与该患者有接触的人无一染病。

科研人员说,这起病例与在美国爆发的H5N1禽流感无关,这一病毒已经感染了三名奶牛场工人。





来源: Vansky

糖尿病者有福了,UBC 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口服胰岛素滴剂,可彻底改变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的方式。

UBC大学制药科学副教授 Shyh-Dar Li 的李氏实验室开发了口服胰岛素滴剂,将其放置在舌下即可被人体吸收。



他说:“过去 3 年来,我的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无针胰岛素替代品的研究。我们先尝试了鼻喷剂,然后才开始口服滴剂,这既简单又方便。希望口服滴剂为糖尿病患者开辟一种新的可能性,使他们更容易服药和调节血糖,以保持长期健康。”

这些滴剂含有胰岛素和李及其同事开发的独特细胞穿透胜肽 (peptide) 的混合物。

李说:“胰岛素是一种复杂的分子,若以药丸形式,它很容易在胃中被破坏。胰岛素也需要在血液中快速获得,但作为一种大分子,它本身无法轻易地穿过细胞。”

这种胜肽源自鱼类副产品,为胰岛素的交叉打开了一条途径。

李氏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吴嘉敏表示,临床前测试表明,透过这种胜肽,胰岛素可以有效地到达血液。如果没有胜肽,胰岛素就会滞留在口腔内壁。

没有糖尿病的人会从胰脏自然获取胰岛素来调节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需要从外部来源取得。

血糖不受控制可能非常危险,这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必须监测血糖水平,并在必要时服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注射是将胰岛素注入血液最快的方法,但患者通常每天至少需要注射 3 到 4 次。

李说,口服方式非常简易,不用注射就会减少交叉污染、针刺、意外感染和受污染针头不安全处置的风险。
来源: 39健康网

“我父亲一直都吃素,怎么可能酮症酸中毒!”儿子激动地说道。

今年62岁的李大叔是一名老师,然而退休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为了控制血糖,李大叔一直在网上寻求各种办法,看到一位糖友因为吃素食后血糖下降的经验分享,李大叔也仿效了起来。

李大叔每天的菜单都是玉米、南瓜、山药、红薯以及糙米等素食,坚持了1个月,发现血糖明显下降,且体重也减轻了不少,这让他坚信素食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

近日,李大叔发现自己的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升高了,于是除了吃素以外,每天还加大运动量。一天饭后,李大叔突然出现了恶心、呕吐、浑身乏力的症状,本以为休息一下就好,没想到不久后,李大叔竟然昏迷了,家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赶紧将他送去医院。
经诊断李大叔是酮症酸中毒,但由于耽误时间太久,李大叔最终还是不幸离世。

一、长期吃素,为何还是血糖失控?

不少人认为素食是健康的代名词,在查出血糖过高、血脂过高等问题时,会想要通过吃素来控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范学兰表示:吃素吃不对,不仅不能降血糖,反而会升高血糖。

首先,素食不只有水果蔬菜,还有米饭、面条、馒头等精制碳水,这些食物摄入过量很容易导致总能量摄入过剩,引起血糖上升;

而素菜的口感较为清淡,为了更好吃一些往往会添加大量油、盐、糖等调味品,这样一来素菜也变成了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同样会引起血糖上升;

另外,不少糖尿病患者会食用土豆、红薯、莲藕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来代替主食,但这些食物摄入过量,也会引起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长期吃素,甚至可能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河科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李雪峰解释,长期吃素食会导致身体能量摄入不足,身体为了供能治好分解体内的脂肪。在脂肪分解时会产生酮体,酮体在体内不断堆积会诱发酸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等症,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

尤其是以下3种看似很健康的素食,其实是隐藏的升糖大户。

淀粉类食物:如土豆、芋头、红薯等食物淀粉含量都很高,摄入过量会导致血糖波动,对血糖控制较为不利。当然了,这些食物的淀粉含量比大米、馒头等精制碳水要低一些,但也不能一次性摄入过量,在吃这些食物的同时要适量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

豆腐衣:豆制品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健康食品,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不能盲目大量吃豆制品。如豆腐皮,是豆类在深层加工时的油膜,100g的热量可达到300千卡,糖尿病患者过量摄入很容易导致血糖上升。

软烂粗粮粥:粗粮最主要的就是“粗”字,这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进入体内后消化速度较慢,不容易升糖,缺点是口感较差。但很多人为了改善口感,会将其做成软烂的粥、打成粉,这样一来会让升糖指数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吃粗粮的意义。

二、多吃5种蔬菜能降血糖?别被骗了

不少糖友会在生活中苦寻降糖的方法,蔬菜降糖是较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然而这些所谓的降糖蔬菜,真的可以降糖吗?

1、南瓜

据说,南瓜内的多糖成分在小鼠身上被证实具有抑制血糖的作用,于是很多人在生活中想通过多吃南瓜来降血糖,这个方法可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南瓜不仅仅只有南瓜多糖成分,还有可导致血糖上升的糖、淀粉等成分,盲目摄入大量南瓜,反而会导致血糖上升。且小鼠实验得到的结果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体,即便是可以作用于人体,实验中使用的也是南瓜多糖提取物,和直接吃南瓜完全不同。

2、苦瓜

苦瓜一直在民间被当为药食两用的食物,更甚者有人说它是植物胰岛素,可降血糖。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苦瓜内有苦瓜皂苷、苦瓜多糖以及钛类等成分,而这些成分可对血糖起到降低作用。

不可否认,这些成分的确被发现具有对抗自由基、发挥类胰岛素作用以及影响葡萄糖代谢酶等作用,以此达到降低动物血糖的作用。但实验中所使用的是提取物,这和直接吃苦瓜完全不同,且必须通过口服药片、皮下注射才会有作用。想要通过吃苦瓜来降血糖,是行不通的。

3、玉米

玉米内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以及多糖等成分,还有镁、谷胱甘肽等成分,这些成分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但是!玉米同时也是个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每100g玉米的热量有106千卡、19.9g碳水化合物,通过大量吃玉米来降血糖,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4、白萝卜

传言称,白萝卜内有辅助降糖的芥子油成分,对降血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芥子油在十字花科蔬菜内并不稀奇,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可降血糖。甚至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芥子油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

5、西蓝花

有说法称,西蓝花内的铬元素可改进糖耐量、降血糖。铬元素是一种蓝白色多价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内。目前没有任何大型的随机对照实验证实铬元素可防治糖尿病,普通人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也不会缺铬。

三、糖尿病饮食的4个误区,别再犯了

糖尿病的发生与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之间有很大关系,想要改善血糖,管住嘴很重要。但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开误区。

1、少吃主食就可以控制血糖

不是糖尿病患者认为主食会导致血糖上升,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刻意减少主食摄入量甚至不吃。但这个做法并不科学,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没有充足的能量以供需求,容易引起饥饿性酮症发生。且控制主食摄入的同时不限制其他食物摄入,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良。

2、每天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粗粮内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也不能只吃粗粮完全不吃细粮,否则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影响钙、铁、维生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500g蔬菜、100g粗粮,就可以满足身体的膳食纤维需求了。

3、甜的不能吃,咸的不限量

糖尿病与糖相关,所以不能吃甜食,但咸的食物就可以不限制了。这是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想法,其实非常错误。咸饼干、咸面包以及薯片等咸味食物,也是粮食做的,内里也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大量也会在体内转换成葡萄糖,引起血糖上升。

4、是无糖食物都可以放心吃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很多无糖食物都是由精细米面、杂粮面粉制作的,内里的油脂、淀粉糖浆等含量很高,进食后会导致血糖骤升。

糖尿病患者日常要注意控制饮食,但也要学会正确的方法,盲目踏入误区,只会适得其反。
来源:美国之音

世界卫生组织(WHO)星期三(6月5日)说,墨西哥有一人死于禽流感,这是全球第一例被确诊的人类感染H5N2毒株的死亡病例。

世卫组织说,这名患者在4月24日死亡,之前出现发烧、呼吸急促、腹泻和恶心,“没有接触家禽或其它动物历史”,有“多种基础病”。

墨西哥卫生当局在一名59岁的患者被送入墨西哥城的医院后,于5月23日向联合国机构世卫组织报告了这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确诊病例。

世卫组织说,这是“全球报告的第一起经实验室确诊的人类感染一种甲型流感(H5N2)的病例”。

世卫组织说,病毒接触源不明,不过墨西哥的家禽产业报告过H5N2病例。

据世卫组织说,H5N2病例3月份影响了米却肯州的家禽业,在墨西哥州也发现疫情。

但是世卫组织说,到目前为止,无法在这起人类病例与家禽感染之间建立联系,该机构评估,对人类风险层级为“低”。



无人机拍摄的墨西哥流行病学诊断和参考研究所。(2024年6月5日)

另一种禽流感毒株H5N1几个星期来一直在美国的奶牛中间扩散,只发生了少数人类感染病例。

但是当局说,这些病例都不是人传人,而从牛传染给人的。(本文依据了法新社发自日内瓦的报道。)

来源:温哥华头条

据多家英文媒体综合报道,沃尔玛上销售的大批Equate牌胃灼热缓解药片(Extra Strength Heartburn Relief)因担心或含有异物而被召回。



这种药品在超市相当常见,同时也是沃尔玛畅销的一款药品。

加拿大卫生局已正式宣布,市面上大批强度为褐藻酸313.0毫克,碳酸镁63.0毫克的Equate牌胃灼热缓解药片(批号为3E2605UJM, 3E2605UGC)正在被紧急召回。“受影响批次可能含有异物”。

这则消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该品牌在沃尔玛超市很常见,为消费者所熟知。

沃尔玛正试图淡化这起召回事件。沃尔玛发言人Felicia Fefer称,“在加拿大沃尔玛,产品安全是头等大事……受影响的产品正在店内和沃尔玛下架。”
来源:壹苹新闻网

为什么睡得好好的,半夜3点钟会爬起来,然后变得很难入睡?你不孤单,来试看看医生给的建议!

健康前线报道,如果你在凌晨三点或其他时间醒来,无法再度入睡,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较浅的睡眠周期、压力、潜在的健康问题,甚至环境因素(包括车辆噪音、宠物跳上床想玩或想要出去)

凌晨三点醒来如果经常发生,则可能是失眠的征兆。改变你的睡眠习惯、减少压力,并谘询医生以了解可能导致睡眠中断的因素。

导致半夜醒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一个,就是压力。

如果凌晨三点醒来是最近才开始的,那么压力可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原因。

当你感到压力时,你的交感神经系统被触发,让你在半夜突然醒来。

你可能会感到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使你难以再度入睡。

如果生活中有导致焦虑或担忧的事情,你的压力水准升高。压力可能与工作、关系、健康或财务方面的变化或不确定性有关。

如果你的压力持续存在,应该与医生讨论治疗,或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压力。

失眠

失眠是一种可诊断的睡眠状况,经常在夜间醒来后难以再度入睡。

如果每周有3个或更多夜晚难以入睡,或保持入睡,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并在白天嗜睡,则被视为慢性失眠。

一项研究发现,10%到20%的人口患有失眠,而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增加到40%。

老化

年龄对你的睡眠周期有很大影响。随著年龄增长,你的睡眠周期会发生变化,你可能会服用改变睡眠模式的药物,出现其他影响睡眠的状况。

随著年龄增长,你的睡眠质量会下降,因为你在深度睡眠的时间减少。

因此,你更容易被噪音和光线等外部因素唤醒,比年轻时更早入睡和醒来。

服用药物

服用抗忧郁、抗高血压药、皮质类固醇、利尿剂、感冒药等各种药物,都有可能会导致睡眠不安稳。

想要改善睡眠中断,可以试试看以下方法

- 每晚保持一致的就寝时间,每天早晨在相同时间醒来。

- 在舒适、黑暗、安静的环境中睡觉。

- 确保在上床前有足够的睡意,如果躺下后20分钟或更长时间仍无法入睡,就不要继续躺著。

- 采用有助于放松的夜间例行活动,如在睡前阅读或冥想。

- 在关灯前很久就关闭所有萤幕。

- 白天进行适当的运动,但避免在睡前进行。

- 午餐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 晚餐应在睡前几小时,避免辛辣食物。

- 考虑别在深夜饮酒。

- 如果你吸烟,试著戒烟。
来源:煎蛋网

  世界首个可以再生牙齿的药物将于几个月后开始进行人体试验,这距离其在动物试验中取得成功还不到一年。这为该药物在2030年左右投入商业使用铺平了道路。

  这项试验将在京都大学医院进行,从九月开始持续到2025年八月,将会治疗30名年龄在30至64岁之间、至少缺失一颗臼齿的男性。该药物将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对人类牙齿的效果。在此前的鼬鼠和小鼠模型中,这种药物成功促使了新牙的生长,而且没有显著的副作用。

  “我们希望能帮助那些因为牙齿缺失或缺乏而受苦的人,”研究负责人Katsu Takahashi说道,他是北野医院牙科和口腔外科的负责人。“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提供永久性治疗的方法,但我们感觉人们对牙齿再生的期望很高。”

在这11个月的第一阶段试验之后,研究人员将对2至7岁、因先天性牙齿缺失而至少缺失四颗牙齿的患者进行药物测试,这种情况估计影响到1%的人群。研究团队正在为这一阶段的试验招募志愿者。

  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将试验扩展到部分牙齿缺失的患者,或因环境因素导致缺失一到五颗恒牙的人群。这种情况在不同国家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但估计约有5%的美国人缺牙,老年人中的发生率更高。

  这种药物通过抑制子宫敏感相关基因1(USAG-1)蛋白来实现牙齿再生。正如我们在2023年报道的那样,阻断USAG-1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骨形成蛋白(BMP)信号,从而触发新骨的生成。

  这种药物在小鼠和鼬鼠的口腔中成功促使了新牙的生长,这两种动物与人类在USAG-1蛋白的性质上非常相似。

  “USAG-1蛋白在包括人类、小鼠和比格犬在内的不同动物物种之间有97%的高氨基酸同源性,”研究人员指出。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比格犬试验的消息。



分子生物学家兼牙医Takahashi自200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牙齿再生的研究,他希望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用于先天性牙齿问题,还能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牙齿缺失患者。

  如果成功,这种疗法可能在六年内对任何永久性缺牙的患者开放。
来源:壹苹新闻网

一个新发表的观察报告指出,刺青可能导致血癌风险增加21%。

今日医学新闻报道,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瑞典国家癌症登记处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里,特别是在欧洲,人们对纹身墨水的化学成分有相当多的关注。

纹身墨水经常含有在其他情境下已知会致癌的化学物质,例如因为职业暴露环境中的工人。我们也知道,当身体试图清除不应存在的外来墨水颗粒时,免疫系统会将墨水从皮肤运送走。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将颜料移动到淋巴结,并永久存储在那里。”

观察资料的年龄介于20至60岁之间,这些患者在2007年至2017年间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瘤。

随后,他们联系了受影响的个人及对照组,最终研究组包括1398名淋巴瘤患者和4193名无淋巴瘤患者。
他们发现,21%的淋巴瘤患者有纹身,而18%的无淋巴瘤患者有纹身。

研究人员发现,在纹身后的两年内,有纹身的人比没有纹身的人淋巴瘤风险高81%。

这一风险在纹身后的第3至第10年间有所下降,但在11年后再次上升到19%的更高风险。

总体而言,与对照组相比,有纹身的参与者患淋巴瘤的风险高出21%。



纹身的图案大小,对淋巴瘤风险没有影响。

相较于没有纹身的人,有纹身的人最有可能发展成的两种类型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

未参与研究的血液与肿瘤医生哈伯(Wael Harb)指出,“该研究在分析中调整了包括吸烟和社会经济地位在内的几种生活方式因素。虽然纹身本身被发现是淋巴瘤的风险因素,但与纹身相关的个人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烟、物质使用)也可能导致风险增加。”

未参与研究的英国伦敦癌症研究中心医生欧瑞特(Rachel Orritt)指出,单就本研究而言,没有足够证据直接证明刺青增加癌症风险,应还有其他原因,导致刺青者有高风险感染恶性淋巴瘤。

来源:悉尼生活资讯

在澳洲,大家觉得最方便的一点就是这里的保健品齐全,而且超市药店数量多,随时都能买到。

但是药三分毒,在澳洲很多药品虽然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只要是去普通药店甚至是超市就可以买到,可是一旦吃多或者和别的药混用,却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导致肾衰竭!

提到止痛药,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布洛芬(Nurofen)或者萘普生(Naprosyn和Maxidol)和双氯芬酸(Voltaren)不仅是很多生病的人在服用,就连许多年轻漂亮的妹子,也常会在每个月的那几天服药止疼。

可就是这些在澳洲随处都能买到了止痛药,一个不慎就会引起急性肾脏损伤,因此也被澳媒称为“三重打击”(triple whammy)组合。

而会引起危险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与其他药品比如降压药同时服用!在澳洲,使用最多的降压药就是ACE抑制剂和利尿剂。

根据报道,澳洲每年有300多万人在服用ACE抑制剂,25万人使用利尿剂,如果他们同时服用止痛药,就会有严重的健康风险!

为此,麦格理大学的Kim Lind博士,呼吁相关护理机构的电子药物系统对这样的药物组合发出警告,以保护患者免受风险。Lind博士建议,是时候禁止超市随时售出这类止疼药了。这类药应该在药店的专业药剂师指导下使用,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更新药品背后的标签,注明潜在风险!

人们以为,自己能从药店或者超市买到这些药,那它就一定是安全的。事实上,在全澳有超过10%的患者会在无意间服用药性相冲的药!而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危险。

除此以外,很多华人来到澳洲以后喜欢吃保健品补充营养,同样不管是什么药品混吃都必须遵从医嘱,否则治病的药物也可能会变成要了你命的毒药!

这些药品不能混吃

比如这款畅销保健品omega-3鱼油,可以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等等。但是如果和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同时服用,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其他必须要注意的,不能混着吃的药物还有这些,大家一定要注意!

St John ’ s wort(圣约翰草,有安神、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 Amlodipine(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减弱药效

Peppermint oil tablets(薄荷油片)+ Lansoprazole ( 兰索拉唑,治疗胃溃疡 ) = 恶心和胃灼热

Glucosamine ( 氨基葡萄糖,改善骨关节 ) + Metformin ( 甲福明二甲双胍,糖尿病药 ) =血糖增高

中国有一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虽然这些药在关键时刻可以救我们一命,但也绝不能凭借经验就胡乱服用,一定要遵从药剂师和医生的指令才行啊!
来源:中时新闻网

保鲜膜是许多家庭必备厨房用品,常用来包覆常温、冷藏食材。对此,营养师蔡正亮指出,PVC材质的保鲜膜最便宜、普及,是餐厅及小吃店业者最爱,但塑化剂添加较高,且燃烧后会产生“世纪之毒”戴奥辛。

他并提醒,使用保鲜膜要注意温度、酸度及油度,若能避开这些地雷,基本上就能用得更安全又便利。

蔡正亮在脸书专页“蔡正亮营养师专栏教室”发文表示,保鲜膜可分为4种材质,包括PVC、PVDC、PE、PMP。其中他提到,PVC最便宜、普及,很好撕,附著力又高,餐厅、小吃业者都很爱用,但缺点是含有氯、具毒性,塑化剂添加较高,燃烧后会产生世纪之毒戴奥辛。

蔡正亮接著说明,PVDC材质,与上述相同。然而,从2023年7月起,台湾禁用所有含PVC材质的包材,但于2023年7月前制造的PVC保鲜膜,则不受规范。这代表之后可在市面上贩售,外食者还是有机会吃进与PVC保鲜膜接触的食物。

至于PE、PMP,蔡正亮说,为不含氯、不额外添加塑化剂的保鲜膜,使用上相对安全,但仍要注意“三度”,即温度、酸度、油度,说明如下:

1、温度:避免与高温的热食接触,如大于80度。

2、酸度:含有番茄酱或醋等酸性调味料,会使塑胶单体产生分解的可能性。

3、油脂:避免与过油食物装在一起,以减少塑胶单体的溶解。

来源:中央社

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就因应未来流行病做法的全球协议谈判,历时两年未能达成共识,大会今天同意将协商展延一年; 世卫秘书长警告说,下次疫情危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为期两年的谈判于5月24日结束,但未能达成最终协议,主因在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期间,富裕国家和孤立无援的国家之间存在分歧。

194个世卫组织会员国在为期一周的世界卫生大会(WHA)最后一天议程中,同意要在明年大会中达成协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今天做出这项历史性决定,显示会员国有保护本国人民与全球民众的共同意愿,避免受到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和未来疫情的共同风险。”

他说:“决定要在明年内敲定大流行病协议,表明各国有多么强烈迫切地想达成协议,因为下一次疫情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在2021年12月造成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衛生系統癱瘓和經濟崩潰,世界衛生大會委託起草有關大流行病預防、準備與因應工作的協議。談判代表原本打算在今年的大會上達成最終協議。


来源:德州万通

Medline Industries公司出品的可携式成人床护栏在美国导致2死1伤, 将召回在美国和加拿大卖出的150万组围栏。

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30日表示,Medline出品的两种型号「床扶手护栏」(Bed Assist Bars)有可能让用户困在护栏里面,或陷入护栏和床垫中间,构成「严重的困住危险,以及窒息死亡的风险。」



Medline已收到两起该产品致命案例,一在爱阿华州养老院,一名76岁妇女2019年死亡;另一在南卡州老人照护中心,87岁老妇2023年死亡。

加拿大卫生部说,美国另有一起该产品致伤案例,加拿大境内则27日之前,未闻有伤亡案例或其他事故。

Medline说,它所了解的被困死亡案例,都是安装不够稳固,导致使用人陷入护栏和床垫之间被困住所致。

总部在伊利诺州北野市(Northfield)的Medline请购置床护栏的人仔细阅读使用手册和警告,不过为了用户的安全,它还是遵从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的指示,吁请所有不放心的客户,参与这次产品回收行动。

根据Medline本身的网站,以及亚马逊、沃尔玛等大行销商的统计,从2009年7月到2024年3月,仅在美国就卖出150多万组此次召回的床围栏,每组价格32元到64元不等。另外,从2013年2月到2024年3月,在加拿大也卖出5500组。

召回的产品都在中国制造,产品型号分别为MDS6800BA和MDS6800BAH。

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及加拿大卫生部呼吁消费者,立即停止使用这两型号的护栏,并接洽Medline,询问退货、退款事宜。
来源:壹苹新闻网

只有在天气炎热、阳光明媚的时候才涂防晒,这样对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皮肤科系主任阿贝尔托雷斯(Abel Torres)博士表示,这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意味著是最好的选择。

皮肤科医生建议,一年365天,每天外出时都得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SPF防晒霜。但是事实上,我们都要等到盛夏来临时,才意识到“该擦防晒了。”

“当天气很热时,很明显地,你知道你需要防晒了,因为你感觉到了阳光的温暖”。但“热能与紫外线不能划上等号”,紫外线才是皮肤受伤的原因。

太阳的UVA射线会导致明显的皮肤老化,例如皱纹和下垂,而UVB射线会导致晒伤。两者都会导致皮肤癌的元凶。所以天气寒冷或阴天时,这些光线仍然存在,这代表防晒全年都很重要。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皮肤病学临床助理教授布兰登阿德勒(Brandon Adler)博士说,“滑雪者都知道,即使在滑雪场上,也可能会晒伤。”

换句话说,只因为天气不热,就认为不需要防晒是错误的观念。当然外面很热时,多擦是有益的。布兰登阿德勒说,原因之一是:“天气温暖时你可能会出更多汗,这意味著防晒霜可能会更快流失。大多数人在炎热的月份,也会穿得更暴露。”

请留意一天当中的各个时间点。阿贝尔托雷斯说,虽然热能与紫外线辐射并不完全相关,但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通常是早上接近中午,到下午中旬时,这一段时间阳光确实往往最强。他说,大约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太阳光线会更直接的晒在身上,因此,如果您在这段时间外出,则应格外小心,彻底涂抹 SPF 防晒。
来源: 今日美国,Lucy

据报道,根据Mattress Advisory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美国人平均每24天换洗一次床单。然而,床单到底应该多久洗一次呢,弗吉尼亚州阿什本的一位医学博士给出了答案。


(来源:今日美国报道截图)

在人们睡觉时,床单上会积聚污垢、汗水和油脂。久而久之,床单就会成为微生物的温床,从而刺激皮肤。医学博士Jason Singh说,从医学和卫生的角度来看,应该一周换洗一次。定期清洗床单是必须的,但也不要忽视其他床上用品。Jason说,很多人都会清洗床单,但他们往往会忘记枕套或床上用品,这些“也是暴露于皮肤细胞、汗液、身体油脂、皮脂和汗渍的地方”。Jason建议,理想情况下,应该按照相同的时间计划清洗所有床上用品。

不洗床单会怎样?

Jason说,当你睡觉时,身体会自然出汗,皮肤细胞会脱落,这就为细菌、真菌和尘螨等微生物在床单上滋生创造了绝佳的环境。不经常清洗床单有一些明显的影响。每周换洗床单可能感觉很麻烦,但不做这项家务“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感染,或引发过敏反应”。Jason补充说,如果你患有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或者皮肤敏感或易长粉刺,你甚至可以考虑比七天更频繁地清洗床单。

清洁床铺的小窍门

为了尽量减少将污垢和油脂带入床单的可能性,可以考虑在晚上洗澡。Jason解释说,如果你经常在晚上洗澡,白天附着在皮肤上的很多污垢物在进入床单之前就会被洗掉。如果你喜欢在晚上锻炼,这一点尤为重要。另一个要考虑的建议是保持房间较低的温度,这将有助于减少你睡觉时出汗的可能性。
来源:多伦多生活

加拿大新的筛查指南建议,人们应该从40岁开始接受乳房X线检查,但不应常规为50岁以下属于平均风险的女性提供此项检查。

加拿大预防保健工作组是 由联邦政府设立的一个组织,旨在制定癌症等领域的临床实践建议,以指导家庭医生及其患者。其成员包括家庭医生、执业护士以及癌症专家和患者伙伴。



工作组“不建议50 岁以下处于平均风险的女性定期进行筛查”,一位发言人表示。“但是,工作组认为乳腺癌筛查是个人选择,任何想要筛查的女性都应该能够接受筛查。”该工作组表示,如果 40 岁及以上处于平均风险水平的人了解早期筛查的好处和危害并愿意接受筛查,他们应该每两到三年接受一次乳房 X 线检查。工作组指出,这样做存在不必要的检查和焦虑等危害风险。

筛查的目的是在乳腺癌等疾病引起患者明显不适之前将其发现。相比之下,诊断性检测则是在患者出现肿块等症状时进行的。 本月初,加拿大癌症协会呼吁从 40 岁开始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许多省和地区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各省对 40 多岁女性进行筛查的乳腺癌统计数据与遵循工作组指南的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早期筛查可以显著提高存活率。

据加拿大癌症协会称,40 至 49 岁的女性可以自行参加育空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斯科舍省、纽芬兰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的乳房筛查计划。安省将于今年秋季开始为 40 多岁的女性提供乳房筛查服务。

该协会表示,西北地区和阿尔伯塔省最近将该计划的起始年龄从 50 岁降低到 45 岁,萨斯喀彻温省最近宣布将从 2025 年开始分阶段实施该计划的起始年龄降低到 40 岁。新不伦瑞克省也正在向自我推荐的早期筛查迈进。

乳腺癌是加拿大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八分之一的加拿大女性在其一生中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加拿大致密乳房组织 (Dense Breasts Canada) 是一个提倡更好的乳房筛查和提高最佳乳房筛查意识的组织,该组织对工作组的建议感到失望。

乳房由脂肪和正常的乳房组织组成,正常的乳房组织包括腺体、纤维组织等。乳腺癌在乳房X光检查中呈白色,正常的乳房组织也是如此。乳腺放射科医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放射科临床教授 Paula Gordon 博士表示,当女性的正常致密组织比例较大时,在乳房X光检查中发现癌症

肿瘤学家表示,乳腺癌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和基因突变。

加拿大致密乳腺协会的医疗顾问戈登说,该工作组“夸大了风险,而淡化了好处”。戈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所有被召回接受更多影像检查的女性中,只有大约 5% 最终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当然,这是坏消息,但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早期发现癌症 。 ”

医生发现,黑人女性,尤其是西非裔和中非裔女性,患上更具侵袭性的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更高,而且与白人女性相比,发病年龄更年轻。安省黑人医生协会表示,“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奏效,并指出有色人种女性,尤其是黑人、西班牙裔和亚裔女性,比白种人更容易患上乳腺癌。

安省放射科医生协会周四呼吁解散该工作组,称其为一个过时的组织,陷入了旧观念。

卫生部长马克·霍兰德周四表示,他已要求全国各地的首席医疗卫生官加快对独立工作组进行外部审查。该工作组的建议不适用于风险不属于平均水平的人群,例如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来源:加拿大都市网

随着夏季即将到来,加拿大皮肤癌病例数量迅速上升,有专家提出警告。

加拿大防癌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流行病学家尼可拉(Ioana Nicola)说:“我们看到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正在上升,而且实际上是所有癌症中增幅最大的,尤其是男性。”

“我们确实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其他癌症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例如危险因子的差异和寻求健康行为的差异。我们无法确定这一点。”她补充说,尽管人们都知道要“防晒”,戴帽子、戴墨镜、坐在阴凉处、涂防晒霜,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做任何这些事情。

皮肤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的确诊个案很高,但也很容易预防。

尼可拉说:“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肤癌,加拿大约65%的黑色素瘤病例是由于紫外线(UV)辐射造成的。”其中包括从事日光浴,她希望人们停止这种习惯。

确诊病例数凸显的一个问题是全国范围内资料收集的重大差距。

尼可拉承认,由于接触到的人数有限,而且可能有更多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原因之一是因为其他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是在医生办公室和皮肤科诊所检测到的,所以我们无法在取得这些数据。防癌协会登记资讯处正在收集数据间存在的差距。”

然而,这一切也有好的一面,尽管病例数上升,死亡率却在下降。

尼可拉说:“可能是因为有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更早的诊断,而且政策也有所改善,让人们意识到来自阳光的风险。”

预料周四(30日)整个卑诗省低陆平原的紫外线等级很高,但紫外线也可以穿透云、雾、霾或烟。

对于生活在被山脉、湖泊和海洋包围的低陆平原的人们来说,您可能需要提高警觉。

“特别是在阳光可以反射的情况下,例如滑雪。其实冬季的积雪反光很强。如果你在水域旁边,那也是高度反光的环境。”

尼可拉补充说,市场上有许多防晒霜,人们应该全年、全天、每天涂抹至少防晒系数SPF 30的防晒霜。

来源:自由时报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KFZ)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最新的电脑技术发现了40种归类为网巢病毒目(Nidovirales)的新病毒,这些“网巢病毒”可能引发下一场全球大流行。这项研究发表在《PLOS 病原体》(PLOS Pathogens)期刊上。

  网巢目病毒是一类具有 RNA(核糖核酸) 遗传物质的病毒,而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也归类其中。网巢病毒在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其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特征使其与其他 RNA 病毒有所区别。

据《每日科技网》(scitechdaily)5月26日报道,前述研究由DKFZ病毒学家塞茨(Stefan Seitz)领导的国际团队完成。在一项庞大的基因分析中,研究人员筛选了近30万个数据集,揭示了这些新病毒种类,包括了13种新冠状病毒。

塞茨指出,这种高性能电脑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使得我们能够分析如此庞大数据量。

  这些网巢病毒在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其基因组由 RNA组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研究发现,这些病毒在宿主同时感染不同病毒时,会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全新特性的病毒出现。特别是在鱼类和蝙蝠中,这种基因交换尤为常见,可能改变病毒的攻击性和传染性。

  蝙蝠被认为是多种病毒的熔炉,导致武汉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也源于此。基因重组后,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经常发生变化,增加其传染性或改变宿主范围,这可能大大促进病毒的传播。

  这项新方法还可应用于癌症研究,帮助检查癌症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的病毒。塞茨表示,我们知道某些病毒能引发癌症,如人类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但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高性能电脑机技术有助于发现更多隐藏的病毒,进一步揭示它们与癌症的关联。


新型“网巢病毒”或引发下一场大流行;示意图。(图撷取自免费图库Unspalsh)
来源:中时新闻网

现代人除了注重营养均衡外,还会搭配各种保健食品来补充维生素,但一位长寿专家警告,这些快速修复的胶囊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有些可能是有害的,尤其是随著人们年龄的增长。

《游行》网站(Parade)报道,美国国家老化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 NCOA)的老年科执业护士诺曼(Christopher Norman)说,了解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好处和风险很重要,即使人们可以靠处方签购买这些维生素相关保健品,但服用错误剂量或组合,可能会发生健康相关风险。诺曼特别提醒50岁以上的人,不要服用过量的“维生素A补充剂”,他也分享了其他获得这种必需营养素的好方法。

维生素A是组成健康饮食的重要部分,诺曼说过量的维生素A补充剂,对老人家来说可能并非好事,“老年人应谨慎使用维生素A补充剂,因为它可能会降低骨密度,并导致肝损伤或关节疼痛,以及恶心、头痛或腹泻等症状。”

因此,他建议从天然的食材中获得维生素A,如绿色蔬菜、鲑鱼、红薯、乳制品、萝卜、哈密瓜。

另外,诺曼呼吁不要服用过量的维生素B6补充剂,“过多的维生素B6 会导致神经系统问题,例如平衡不良(可能导致跌倒)和神经损伤”,并建议多吃鱼、家禽、马铃薯、淀粉类蔬菜,还有非柑橘类水果。

如果真的要选择维生素补充剂,他认为应注意三点:注意补充剂是否经过品质测试与批准、了解服用补充剂的原因,切勿跟风、盲从他人的作法,同时谘询医生,以确保服用该药物是必要且安全的。


来源:煎蛋网

  了解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延长寿命,并在晚年保持更健康的状态 - 一项新的研究将大脑老化的速度与饮食中的营养素联系了起来。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和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100 名年龄在 65 至 75 岁之间的志愿者的大脑扫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了他们的营养摄取情况,寻找某些饮食习惯和大脑老化速度之间的联系。

  他们发现了两种明显的大脑老化类型——速度较慢的老化类型与富含某种营养素的饮食摄入有关,这种饮食模式类似于地中海饮食法。先前的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对人体是最有益处之一。

伊利诺伊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Aron Barbey 说:“我们研究了特定的营养素生物标志物,例如脂肪酸谱,营养科学认为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潜在的健康益处。”
  “这与该领域大量研究结果一致,这些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具有积极的健康效果,这种饮食强调富含这些有益营养素的食物。”

  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并没有依赖参与者自我报告的饮食情况。相反,他们分析了血液样本以寻找营养素生物标志物:这些老年人吃喝了什么的扎实科学证据。

  研究发现,有益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鱼类和橄榄油中的脂肪酸,以及菠菜和杏仁中的抗氧化剂(例如维生素 E)。还有类胡萝卜素,这是一种植物色素,存在于胡萝卜和南瓜中,以前的研究发现它可以降低体内炎症并保护细胞免受损伤。这项研究中另一种与大脑老化速度较慢相关的有益生物标志物是胆碱,它在蛋黄、内脏肉和生大豆中含量很高。

  研究人员通过 MRI 脑扫描和认知评估来评估大脑老化。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人们实际智力敏捷以及神经元配置更细微细节的图景。

  Barbey 说:“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同时检查大脑结构、功能和代谢,证明了这些大脑特性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营养在大脑老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项新研究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脑如何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和功能紧密相连。

这项研究只是捕捉了一个时间点,并不足以证明因果关系。然而,2023 年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跟踪参与者 12 年,并发现地中海饮食与较低的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关联。

  接下来,研究小组想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看看饮食和营养如何影响大脑老化。我们吃的东西的一些简单调整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Barbey 说:“本研究确定了特定的营养素生物标志物模式,这些模式很有前景,并且与认知能力和大脑健康测量结果呈积极相关。”
来源: 中时新闻网

不少银发族常提到,白天喝水都不见排尿增多,反而是夜尿增加?对此,林口长庚医院高龄泌尿科主任侯镇邦表示,多喝水能排毒对年轻人可能正确,但对于年长族群通常不正确,若摄取过多水份,会堆积在身体里面,等到睡觉平躺时,静脉、淋巴循环的水分进入中央循环后,最终就会导致夜尿症。

他并分享长者正确喝水3招,包括1小时不要喝超过100cc、晚餐后减少饮水量,以及大量流汗务必要补充水分,但要慢慢喝。

侯镇邦在脸书专页“健康科技最前线 泌尿外科侯镇邦医生”发文表示,喝水是门大学问,但正确的喝水观念其实很简单。

他指出,像是天气热、运动大量流汗、减重、便秘、尿路结石等情况,都该多多喝水;然而,若为心肺衰竭、肝硬化、末期肾脏病、摄护腺肥大合并有膀胱过动、高龄银发族,就要避免饮水过量。

关于“没事多喝水”、“多喝水促进循环”、“多喝水能排毒”这几句话,侯镇邦说,对年轻人可能是正确的,但对年长者通常不正确。他进一步说明,银发族若摄取过多水分会堆积于体内,造成组织及下肢水肿,等到晚上睡觉平躺,静脉、淋巴循环的水分进入中央循环后,就会变成尿液,从而导致夜尿症。

侯镇邦表示,这也是为何很多银发族,尤其心肺有问题的人常会抱怨,怎么白天喝水都不见排尿增多,反而是夜尿增加。谈及在临床上治疗夜尿症,他指出,首要步骤就是深入了解患者的喝水习惯,若喝水习惯不正确,怎么治疗都治不好。

至于银发族,尤其是深受夜尿症所扰的人来说,该如何饮水才正确?侯镇邦给出3大建议,分别是感觉口渴时,一定要喝,但要慢慢喝,1小时不要超过100cc; 大量流汗后一定要补充水分,同样也是慢慢喝,喝到感觉不口渴即可; 晚餐过后,尽量少喝水,若能不喝更好。
来源:火星宏观

内容提要:

  1、美国抗击通胀,离不开中国的廉价工业品;

  2、美国发行美元债,乞求中国购买;

  3、人民币国际化,会导致美元国际核心货币地位崩溃;

  4、美国人工成本太高,制造业无法回流;

  5、美国收紧高科技与华合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近,莫迪老仙去了趟美国,政界、商界,媒体,对莫老仙的热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与老苏、小鹅友好合作了几十年的国家,在小鹅深陷黑土地上天天被乌军胖揍,揍到要拿核弹威胁世界的时候,毅然决然地与小鹅的对手称兄道弟,互诉衷肠,表示要全面深入合作了,其目的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此事的详细解读请点击阅读《美国讨好印度,是围堵大国的需要,还是其经济吸引力?》一文。

  面对来突发的地缘变化和来势汹汹的全面包围,我们应该如何与美国相处?是柔性盘旋,尽量为我所用,还是正面硬刚,加速冲突?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百战百胜。我们在选择之前,是否意识到,我们对美国存在重大的认识误区?而这些严重的误判,将可能对我们的经济策略、措施、交往,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一、美国抗击通胀,离不开中国的廉价工业品

  我们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离不开中国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即使在中低端消费品生产线部分转移到东南亚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这两年,之所以出现高通胀,是因为2018年川普先后两次对我们商品加征的关税措施,一直没有取消,高关税导致从中国进口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减少,单靠美联储的加息措施无法控制通胀。

  实际上果真如此吗?那是因为持有该观点的人,从来只表达观点,不提供论据。

  第一、低技术消费品的生产线转移很快。东南亚在低技术消费品对美出口方面增长很快,其产品成本比我们还要低廉。此外,印度、墨西哥的消费品也在快速涌入美国市场,蚕食我们的市场份额。

  第二、中国制造对美国物价影响很小。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2022年6月22日出席国会听证会时曾明确表示,涉及对华商品的关税,对降低美国的通胀影响十分有限。2022年美从中国进口商品5367亿美元,加征关税部分只有1800亿美元,仅占2022年美国消费额的1 %左右,全部取消关税措施,即降低20个点的关税,仅能影响美国通胀下降0.2个百分点。这对美国通胀的影响的确微乎其微。

  第三、从2022年到2023年,美国市场中国制造的比重在降低,但美国的通胀也在降低。2023年4月份,美国进口商品2529亿美元,同比减少1.8%,但从中国进口减少了20.8%。2022年4月,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商品中占比16.2%,一年后,中国商品占比下降到13.1%。但美国的CPI 已从去年6月份的高点9.1%回落到今年5月份的4%。

  从逻辑上看,美国抗击通胀,真的需要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吗?如果离不开,我们就有拿捏对美贸易的手段,不怕他不取消关税措施。如果能够离开,是不是得另寻出路?

  二、美国发行美元债,乞求中国购买

  美国国债的一举一动,都能长时间占据我们媒体头条与热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同胞认为,美国发行国债,需要乞求我们购买,我们购买美债,是对美国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借钱给美国人花。惹烦我们,抛了美债,美债就要崩盘了,美国就要发生债务危机了,美国经济就要衰退了,美国就要衰落了。以至于但凡美国财长访问中国,自媒体一定会有大量的“来求我们买美债“的文章。

  美国真的穷到如此,需要向一个人均GDP只有其17%的国家借钱度日?其实自媒体关于美债的这些炒作点,极其无知也极其无脑。

  第一、美国发行美债,从来不会求谁购买。美债就是一种全球来看回报都十分稳定的优质投资品。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以及投资机构,在配置资产的时候,配置多少美债,都是资金管理者自己对美债收益率、风险度的评估与决策。

  第二、买美债的,从来都是为了收益,没人为了支持美国。就像我们买股票一样,有谁求你买了?逼你买了?你买了是想投资收益还是想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你最多是主观为自己挣钱,客观上有利于人家发展而已。

  第三、你不买美债,多的是人买。比如2023年1月份因为美元荒,一些国家包括我们,卖出美债买回自己的货币缓和汇率跌势。自媒体就开始渲染全球抛售美债,美债要崩盘了。但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美债持有量排名前38个国家中, 17个减持,还有21个增持。美国之外的国家持有美债合计74025亿美元,还比上个月增持了838亿美元,增加了1.15%。

  我们长期减持美债的同时,欧洲持有的美债一直在持续增加。与2011年9月对比,2023年1月,我们累计减持了4108亿美元,但欧盟、英国、日本累计增持了14826、5568、1204亿美元。

  第四、截止2023年4月,我们仅持有8689亿美元,仅占美债余额的2.7%。即使全部抛售,对美债市场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会导致美元国际核心货币地位崩溃 

  所谓的美元霸权,其实就是美元处于国际货币的核心地位。除了美元,国际货币还有不少。比如欧元、英镑、日元、澳元、加元等等。

  在美元后面加上霸权两个字,是我们其他国家灌输美国霸权的一个重要支撑,也是重要论据。

  每当美元加息的时候,因为息差导致资本外流,美元升值、其他货币贬值,我们就会发小作文,说美元利用其霸权地位收割各国财富;每当美元降息美元扩张时,美元通过投资与贸易流入各国,美元指数下降,其他货币升值,我们也会写小作文,指责美元利用其霸权,流入各国掠夺财富。

  所以,我们用货币互换协议、本币结算协议鼓励各国,联手抗击美元霸权。只要人民币国际化了,美元霸权就崩溃了。问题是:

  第一、美元加息是霸权收割,降息是霸权掠夺。这样的小作文,从逻辑上说得通吗?

  第二、换成其他任何一种货币接替美元成为国际核心货币,他加息或降息的实际后果,不是一样的吗?那么,到底是美元霸权,还是国际核心货币原本就不应该存在,我们都回到没有国际货币,以货易货的时代?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道阻且长。我们离彻底放开资本管制、自由兑换,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资本自由进出、自由流通、自由兑换,是人民币首先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前提条件。而要从国际货币成长为国际核心货币,还需要人民币所代表的科技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实力、制度信用能够超越其他国际货币而被所有的国家所选择。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从理论上和逻辑上,并不会导致美元国际核心货币地位的崩溃。这个话,现在说还太早,至少需要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之后才有资格吧。

  四、美国人工成本太高,制造业无法回流

  由于美国对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比我们的标准高很多,我们的双休、每周40小时工作制都还是我们为了加入WTO而被迫接受的西方劳动保护制度。毫无疑问,美国的劳动成本肯定比我们高很多。

  但是,我们因此就能够得出美国不适宜发展制造业,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无法实行的结论吗?当然不能。

  第一、劳动力成本只是制造业成本的一部分,劳动力成本高不一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也高。

  制造业的成本,除了劳动力价格,还有土地、物流、资金、能源、运输、税收等众多的成本。美国的人工成本高,但他们的其他成本,特别是制度成本,与我们还是有竞争力的。

  汽车玻璃大王曹总在一次访谈中谈及赴美开厂的动机时说:“我为什么跑到美国建厂呢?因为我们除了人工成本便宜外,其他什么都贵。美国除了人工贵,其他什么都便宜。”

  第二、科技进步正在淡化人工成本。无人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工厂的发展,正在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在制造成本中的占比,不断在削弱低工资对高工资的竞争力。

  第三、事实上,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比预期的还要顺利。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的制造业建筑支出在过去一年增长了超过了1倍,2023年4月份又达到了惊人的1900亿美元。自2022年以来,美国的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厂建造量超3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但美国的就业岗位却在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的制造业新投资项目,不仅来自于美国本土资金,还有大量的海外企业在美国新建工厂。

  美国制造业快速回流,特别是半导体投资大幅度增长,不仅摧毁了美国不适合发展制造业的谬论,还对我们的产业升级带来较大的困扰。我们在布局产业升级和半导体产业时,一定要考虑这一变化对我们今后高技术含量产品海外市场的干扰。

  五、美国收紧高科技与华合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几年,美国制裁华为、中兴,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打压中国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的措施。毫无疑问,美国就是想阻碍我们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崛起。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与之周旋、应对,想办法打破美国对我们的高科技封锁与围堵。

  但我们发现,每每美国有打压我们高科技的措施,就有很多人说这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制裁华为时有人说,没了华为5G,美国人就用不了5G。还有人说,我们并非制造不出来芯片,我们不做,是为了给美国企业订单,因为没有我们的订单,他们就活不了。

  6月28日,胡锡进也发表作文说:美国对华政策将是“瞎忙活”,且收益率极低。比如,他们搞“断链”影响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损害了美国头部科技企业的利益。

  我总觉得,这些说法,极其荒谬无知。

  第一、如果美国打压我们,是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有什么道理反对美国的打压啊?还祭出什么反制措施啊?应该欢迎他快点打压,让美国快点砸死自己啊!

  第二、如果说美国对我们高科技企业的围堵,会促进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损害美国头部科技企业的利益。那我们也应该欢迎美国的围堵啊!对我们有利、对美国有害的事,我们为什么要阻止呢?

  第三、事实上,我们要承认,我们的高科技发展,还真的需要来自美国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金。华为营收从2019年的8588亿元,下滑到2022年的6423亿元,现在连5G手机都无法制造,只能生产4G手机,我们最牛的科技企业都如此,何况其他企业呢?

  明明对我们负面影响很大,却要说有利于我们发展。这样的小作文,这样的逻辑与话术,不仅于我们突破其打压无益,让美国人看了,连愧疚都省略了。

来源:StephenYeong

一周年碎碎念,一点微小的个体记忆

一年前的今天,上海两个月的封城以上海发布的“6月1日起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结束,当然了,封城的开始也是上海发布,3月28日的“新一轮核酸筛查”。解封的推文下,上海发布放出来的评论是“我是六月一日过生日,感谢上海政府的礼物,我超喜欢!”“我爱魔都!”。

2022年的5月31日应该还是个工作日,下午守在电脑面前摸鱼(和上班)。打开手机发现楼道群里说小区的门开了,可以自由出去了,之前几天一直讲的是一个楼道有一两个名额一天可以出小区的门。昔日的卡口确实消失了,扫开一辆单车漫无目的的骑起来,一种巨大的陌生和手足无措感袭来,我获得了曾经在监狱里渴望的自由,但我要这自由做什么?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假释出狱的老大爷最终上吊自杀了一样。不远处的菜市场开始熙熙攘攘,人们涌了出来,买菜买肉,我也去苹果花园买了一只吐司,但为什么要买吐司?现在想想可能还是对食物缺乏的惶恐,那个吐司最后也就吃了三分之一,过了保质期就扔掉了。

如每一个在上海的市民收到的信息一样,鸳鸯锅封城,只要四天就完事。我买了一打方便面,和生菜鸡毛菜,最后一天还在公司(3月末日均确诊三千例的时候我居然还正常线下上班)旁边的精品超市抢购了一盒伊势万绿湖可生食鸡蛋—那个超市能买到的最便宜的鸡蛋,和一盒牛奶。现在想想这样保守的囤积物资多少有点可笑。鸳鸯锅封城先只封浦东,于是所有的跨江的地铁线都只驶到临近黄浦江的车站,3月30日时还去体验了一番如此的盛况,二号线终点站南京东路,四号线终点站南浦大桥,八号线终点站终点站小南门,晚上七点钟的人民广场站空空荡荡,只有保洁阿姨在徒劳的拖地。从南京东路走向黄浦江边,空无一人的南京东路还是第一次见到,同样空荡荡的江堤上有人跑步,望向对岸,陆家嘴的灯光还是毫无异样地辉煌,从金陵东路走去豫园站,回望外滩的方向,江对岸花旗银行幕墙上的LED上是巨大的I♥上海I♥侬(侬是上海话中的“你”),映照在空旷的路上。



几天后食物自然即将耗尽,楼道群里的人们开始寻觅团购群,我团到的第一批东西居然是意面、玉米片和粗粮饼干。我拿了两包烟跟楼上换了海底捞番茄底料,番茄底料加洋葱番茄和随便什么肉,浇到意面上,也确实像那么回事。接下来是蔬菜包、肉、两块钱一个的鸡蛋、面包和水果,想要靠叮咚美团抢菜是徒劳的,只有自组织的团购才稳定靠谱,只不过要等上几天才能收到。起初还是一天三顿饭,早上麦片中午吃个泡面晚上和室友炒两个菜闷一锅饭;中间一度团到了面粉,从楼下借了擀面杖,和了面擀饺子皮包饺子,从下午一点忙活到八点钟才吃上,也就折腾了那一次就再也不弄了;后来一天两顿,随便炒个鸡蛋做个粥就是一餐,家里没有称,解封了去表哥家吃饭,一称瘦了20斤。

封城中本来准备写些日记,结果只零零碎碎的坚持了几天时间,之前有一篇已经发到了matters上-今天是上海封城的第53天,还有接下来封城初期没有那么愤怒时候写的:

4月13日 Lockdown的第13天

已经渐渐习惯了居家的生活,早上八九点钟起来,洗个澡回回邮件,下午煮点茶喝,傍晚给室友们做个饭,饭后盘点下剩余的物资和明天该做些什么菜。已经没有居家初期对于食物的焦虑,社区的团购带来了充盈的食物,至少对于年轻人而言是这样的:从牛奶到蔬菜,面条大米和菜馒头应有尽有。我自觉已是上海疫情封锁中受影响最小的人了,封城的时间最短、有固定的工作可以线上办公、没有被感染上covid…现在的病毒真的还有那么可怕了么?如果还是如两年前一样的话,那外国政府都视人命如草芥了,这两年国内的施打疫苗、处置患者的经验都是不存在的了么?

(一年后的评述:关于感染后被拉去方舱中,方舱里老人的境遇可以看一下我的朋友Hayami写的《我在方舱,看见老人们的孤岛求生》。曾在墙内的微信公众号获得一千万的点阅后才被删除。)

4月14日 Lockdown第14天

晚上做饭的时候对面楼又一次吹起了萨克斯,这一次演奏的是《明天会更好》。在被封城的现在能听到演奏这样的一首歌,确实有如沙老师在文中所说的“不亚于在冰箱里忽然发现还有一瓶可乐”。可对于现在的环境里,明天真的会更好么?至少对我而言对当前撕裂混乱社会的厌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远远大于对未来的企盼。明天会更好于1985年首次演唱,两年后台湾戒严令被取消、多年来的党外运动走上了台前;那一年前的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文化和思想都有着极大的自由…

(一年后的评述:上海解封前几天,在前法租界的延庆路上,便有市民在街头弹唱起《明天会更好》,在微博等墙内平台被转发了许多次,对于我自己而言还是最喜欢街头的这一版,更富有生机和力量。最近刷ig时才发现1989年香港社会民主歌声献中华时候也曾一度献唱过这首歌,让上海乃至全国发生的事情于四十年前的事情产生了关联)

核酸是无休止的。就像上学时候运动会走队列练习一样,走一次,不行,再走一次、再走一次,每天的新增确诊从三千变成两万三万再缓慢的下降。也是封城后才晓得小区居然有像学校那样的广播体系,来催促你去做核酸,而毋需如很多小区一般要社区的人手持一个大喇叭在窗户底下喊。起初还很正常,按照楼道的号码依次喊去做核酸,接下来是在开始做核酸前播放红歌,社会主义好我爱祖国将士们听党指挥,特别还是在早上六七点钟时播,大抵是为了提醒您别忘了赶紧起床做核酸。还送了很多很多很多的抗原,每天打卡上传,后来也懒了,一个核酸片片儿能拍一周直到褪色。

离开上海前的几天,平日在天津工作的好朋友来上海玩,阴沉闷热的天气里我们从徐家汇书院走到徐家汇公园,她问我,你会不会对上海有归属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来了一年多没有户口没有房子,甚至连暂住证都没办,从户籍的角度上来说我和盲流没有本质的区别,还记得公司里的本地同事一本正经的跟我分析半个小时这个拆迁给了多少钱多少套房子,这个晚拆迁了几年就多给了多少。但归属感又不是明明白白白纸黑字的户口对吧,归属感可能像幸福感一样,是点状的而不是条块状,和朋友在解封后的街头喝酒、吃老弄堂的苍蝇馆子、给没带口罩的爷叔送一个口罩、和准备在上海买房子的朋友讨论各区的区位(?)以及在去年的11月街头行走,归属感在每个小小的事件中随机存在。

清空房间是一个大工程。明明记得来的时候只有一个背包和一个箱子,把书送了好多朋友、能挂闲鱼挂闲鱼之后还是好几大箱子。最难抉择的是把什么衣服扔进登山包里背走,这个带不带、带两件还是三件、本来还想带三双鞋,结果登山包完全放不下只能带两个,完全忘记大学时候长程旅行的登山包是怎么收拾的了。最终也只放进了平日很小一部分的衣服,之前还总觉得衣服不够穿的,或许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太多。

最为舍不得离开上海的还是这座城市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同温层的朋友们,每周不重复的活动在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中进行茑屋书店半层书店黑石公寓育音堂日领馆兰心大剧院;今年三月份考语言考试前准备的时候还去了好几家图书馆,普陀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上图东馆,最后还是觉得上图老派古朴的气质最为对胃口,如果人不多的话徐家汇书院也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在上海的朋友们大抵是从豆瓣、播客听友群和同好群里认识的。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好奇心日报的读者群还存在着,和上海的群友们形成了小小的线下同温层,在严老师索老师的润府度过了一个个美妙的夜晚,想来第一次的抗原还是在可以望到浦东四件套的虹口一代润府里做的;和翻电群友们则是在一次次的群代会中熟络,从永福路上的雍福会到莘庄的圣诞派对、以及11月路上行走后逾三十个人挤在李师家小小的客厅,复盘这震撼人心和公民教育101的一晚。李师走后,故宅被wayne师接手,成为群友们举行活动的公共空间,每周电影放映、碎片谈,当然更多的是不定期的骑行观展吃饭和喝酒。爱每一位同温层的朋友们,也祝大家应润尽润,心想事成。

中环到北翟高架到虹桥枢纽,曾经出差旅行和送表哥离开上海的路线再熟悉不过,对城市交通地理的亲切应该也算是一种归属感。值机托运安检登机,同样熟悉不过,但这一次在上海没有了可以回的家,这天很炎热,徐家汇气象站的温度打破了历史记录,飞机一跃而上进入云层。

再会了上海、さよなら。
来源:互联网乱侃秀

如今说起芯片产业,大家要么提美国,毕竟美国拿下了全球近50%的芯片市场。要么提韩国,因为韩国拿下了全球60%的存储芯片市场。

或者提台湾,因为台积电全球最牛,拿下了60%左右的全球芯片代工市场,技术全球最先进。还有提荷兰的,因为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EUV光刻机的厂商。

但其实日本在芯片领域也是是一位低调的高手,虽然在芯片产品方面表现不够突出,但在芯片产业链方面,却拥有着非常强硬的话语权。

日本的芯片话语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半导体材料,一个是半导体设备,这两个方面可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可以说全球的晶圆厂商,都有求于日本,一旦没有材料,没有设备,难道直接用手,把砂子搓成芯片?

先说材料方面,在芯片产业链中,主要的材料包括硅片(38%,这里指价值占比,下同,不再解释)、掩膜版(13%)、电子特气(13%)、CMP材料(13%)、光刻胶(12%)、湿化学品(5%)、靶材(2%),这些材料,日企实现了全覆盖,所有的材料都有。

从整个材料市场来看,日本拿下了半导体材料市场约60%的份额,全球的芯片制造企业,都要找日本进口材料。拿EUV光刻胶来说,2021年前,全球只有日本能制造出来。

再说说半导体设备市场,在芯片的制造过程中,关键的半导体设备主要有薄膜沉积设备(27%、这里指价值占比,下同,不再解释)、刻蚀设备(22%)、量测设备(13%)、光刻机(20%)、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4%)、清洗设备(4%)、涂胶显影机(3%)、热处理设备(3%)、离子注入设备(3%)、去胶设备(1%)。

而日本在这些设备上全覆盖,所有的设备都有,全球份额约为40%,而对比之下,中国大陆在这一块的份额只有15-18%左右。

所以这些年,中国非常依赖日本的材料、设备,而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向中国出口半导体设备、材料的金额超过了600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是日企的第一出口国,占到31%的比例。

不过,大家也清楚,日本是美国的小弟,今年美国已经联手日本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打压了,所以日本跟随美国脚步,开始对23种半导体设备进行出口管制。

所以,接下来,在半导体设备、材料上,我们要努力,把落后的追上来,否则一旦日本、美国等国家,全面封禁,影响就非常大了,难道真的去用手把砂子搓成芯片?
来源:YouCore

  在《鲁豫有约》这档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鲁豫采访嘉宾时,如果得到的回答与她的预期不符,她会习惯性回一句话:“真的吗?我不信!”

  这样的质疑,常常让嘉宾感到尴尬,甚至哑口无言。

  就连鲁豫自己,后来也忍不住在脱口秀中自嘲:她刚到凤凰卫视主持节目《凤凰早班车》时,工作非常辛苦,但身体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体检的医生对她说:“没问题呀,你这么健康,工作肯定很轻松吧。”

  鲁豫回答说,“我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呀!”

  结果医生回道:“真的吗?我不信!”

  随后,鲁豫开始吐槽这句话,“这大夫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啊。”

  像鲁豫一样,我们都清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但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却又经常忍不住反驳他人。

  比如,当别人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个最新发现时,有些人会回答说:“你才知道呀,我早就知道了。”

  当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想法时,有些领导会立即回复:“你这个思考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啊?”

  当你习惯了反驳他人,你会发现主动与你交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偶尔难得有个人来跟你交流,你往往也是跟对方聊得不欢而散。

  既然习惯性反驳对人际关系损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这种表达倾向呢?

  你不妨试试以下三点建议:

  01 第一回应Yes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我的认知、立场和自尊,当听到反驳时,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激活,让你不自觉地反感对方的言论,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听不下去。

  因此,对别人话语最好的第一回应永远是“Yes”。

  当对方听到你说“Yes”后,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不会被触发,他会不自觉地开始听你说yes之后表达的观点和意见。

  你可以观察下,你周围那些和人相处愉快的朋友、会管理和激励人的领导,是不是大都是“yes”派呢?

  要说好“yes”,由浅到深有三点方法:

  1 简单附和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你只需要点头,说“是的”,“你说得对”即可。

  只要做出认同的姿态,哪怕你是假装的,对方也会忍不住对你产生好感。

  2 提炼认同点

  从对方的表述中,提炼出要点,并以特别认同的方式讲给对方听。

  例如,有人跟你感慨:“我觉得管人啊不能一刀切,要能容忍不同人的缺点。像谁谁谁,她办事一根筋,不知灵活变通,与其要她灵活变通,不如就只给她安排需要原则强、变化少的工作。”

  这段话你听了后,就可以提炼出认可的部分,并反讲给他听:“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做管理,就是要像你说的这样,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这种提炼认同点的Yes,就比简单附和的效果更进一步,对方不但对你有好感,而且还觉得你有水平,你的认同有价值,就更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

  3 感同身受

  如果你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那这种Yes就更高级了,对方会视你为知音。

  不过这一点比前两者都要困难很多,因为它要求你跟对方有类似的身份地位、价值观、知识结构或者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所以,这种Yes作为可选项即可,碰巧能做到更好,实在没法共情,做到前两点也完全够用了。

  只要你能将自己的第一回应,默认改成“Yes”模式,一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会流畅很多倍。三周之后,你跟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就有明显的改善。

  02 降低Ask的质疑感

  跟人对话时,第一回应默认用“Yes”,肯定是最佳选择。但如果在对话过程中,你只是一直点头表达Yes,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了。

  特别是许多人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没说清楚,你却点头说Yes,不但不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反而会让对方瞧不起你。

  所以,人际沟通时还得会Ask,用提问跟对方做一些澄清。

  这时问题就来了,提问问得不好,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质疑的感觉,觉得你是在质疑他。

  我就亲历过一个反面例子:

  前段时间,我闺蜜(差点成了前闺蜜)追剧时喜欢上了一个明星,我们闲聊时她感慨道:“朱一龙真帅啊。”

  我没多想,直接回了句:“哪里帅呢?”

  她当即和我翻脸,觉得我质疑她的看法很可笑。

  我是真委屈呀,因为我压根没想着质疑她,确实是不知道朱一龙长什么样,就是单纯想问下他哪个地方比较帅气。

  但没留意提问的方式,就被闺蜜误解了。

  在生活中,和闺蜜发生这类误会还好,因为彼此了解对方的为人,事后很容易解释清楚。

  但如果是在工作中或者和还不太熟悉的人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就不会当面跟你表达不满,而是会私下认为你爱抬杠、情商低。

  我经常因为爱提问发生类似的误解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三个减少Ask的质疑感的方法,跟你分享下。

  第一,Ask前,先表达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比如,“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可以再进一步解释......吗?”,“你刚才提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可以再具体说下吗”。

  这可以让对方明确我们提问的出发点,是真诚的理解与好奇,而非质疑他的立场。

  第二,Ask时,避免使用绝对或极端的词汇,如“为什么”、“真的”、“怎么会”。

  这些词汇容易让问题显得过于直接、甚至挑衅。

  你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措辞,让提问的语气显得更开放和中立。

  比如,“请具体解释一下”,“请举例阐明”,“可以详细描述......的原因吗?”。

  第三,观察对方反应,在必要时澄清Ask的目的。

  如果察觉对方有被冒犯到的信号,立即适时重申你Ask的目的。

  比如,“请不要误会,我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您的观点。”

  像上面这样降低Ask的质疑感后,你的提问就只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而不会被对方误解了。

  Image

  03 正确表达No

  第一回应“Yes”,对话中适时Ask,你已经完全能够拉近跟任何人的人际关系了。

  但如果你还想有更进一步的效果,让对方不仅是亲近你,还更看重你,甚至崇拜你的话,那还得学会正确表达No。

  如何正确表达No呢?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蔡康永表现出的三项辩论技巧就很适合我们上手应用。

  1 引用例子来表达相反的观点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蔡康永没有直接说“不该鼓励”,而是以他主持的《康熙来了》为例,说节目当时宣告停播的时候,很多观众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但是他压力很大,不开心。他更希望观众们能够肯定他的过去,让他离开,这样他反而会更舒服。

  像蔡康永这样,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相反的观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或讲故事,可以直观地展示相反立场的影响和后果,从而更能增强对方对你相反观点的接受意愿。

  在实际工作中,当你想要表达No时,同样可以多采用这种引用例子或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不赞同对方的方案时,你可以回复,“这套方案我之前正好用过,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或“类似的方法正好其它有项目用过,具体情况是…”。

  基于具体事实或实例提出的异见,会显得你更加中立和理性,也更易被对方接受与理解。

  2 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

  针对辩题“没有上进心,有没有错?“,相比于其他辩手言辞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蔡康永不是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顾虑:

  “我没有办法说没有上进心是一个过错,可是我有把握地说,没有上进心,你一定会错过。”

  当你像蔡康永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处境表示关心和担忧,对方自然就会愿意听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同意见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技巧。

  可以这么说,“我担心这个时间节点实施,会影响你任务的最终完成效果”,或“如果没有进一步落实相关条款,后面推进这个方案,我担心你会遇到困难”。

  3 提供替代方案

  针对辩题“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当对方辩手提出“选择我爱的,因为我要主动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观点时,蔡康永的回应是这样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在一味在爱对方的时候,常常是忽略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我们常常不够爱自己,常常要通过爱我们的人才能够发现我们自己有多么好,所以我们最后是依赖着那个深深爱我们的人,而让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们是一个好的人。

  因此不要轻易拒绝,让你感觉到自己好的机会。

  在不得不否定对方的同时,像蔡康永这样,给对方提供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告知对方:“其实要达成你的目标,可能存在一个更好的方案供你参考。”

  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反感你的否定,还会认可你的专业,甚至感激你的建议。

  在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认同时,也务必要提供一个替代方案,这样就可以给对方传递一个友好信号:我的异见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想帮你解决问题的,而非主观反对。

  用好上面三个正确表达No的方法,不仅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让对方感知到你是在帮他更好地实现目标或帮他变得更好。

  04 小结

  习惯性反驳的根源是,你更乐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按自己习惯的方式与人交流。

  这么做了后,你确实是爽了,但也给别人留下了“与人为难”“爱抬杠”的不良印象,从而摧毁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挽回的方式切实也挺简单,就是转变自己与别人的说话方式即可。

  1、与人交流,第一回应默认讲“Yes“。

  2、当需要提问时,减少Ask的质疑感。

  3、不得不表示不同的看法时,用以下三个技巧正确表达No:引用例子、表达关心和担忧、提供替代方案。

来源:李承鹏


资料图片:李承鹏

我没有女儿。但对拥有女儿那种如饴在口的美好,感同身受。

有一天,春运。因为急着要去西昌采访,我挤上了一趟长途客车。人多极了,那趟车开进新南门客车站时,坝子上的人忽然像被磁铁吸引过去的粉末。司机并不立即停住,点一脚油门踩一脚刹车。粉末们一会东一会西。好歹停住,人们像抛石机一样抛进行李,有的从门里进,有的直接从窗户翻进去。

那是九十年代末的一个普通场面,空气里混杂着汗味,脚臭,蔬菜味,我身边坐着一对父女,准确的说是从窗户外冲进来一对父女,他把女儿递给我,自己又翻进来。
也不怎么谢我,坐定,他就急急地不知从哪儿掏出一只苹果,粗砺的手擦了几下,让女儿吃。女儿约莫四五岁,眼睛很大,眼仁黑黑的透着灵气,是西昌、大凉山女孩子常见的长相。

那地方的小女孩,干净的像未经雕琢的玉。她吃着吃着,就睡着了,阳光晒了进来,照得她的鼻翼也有些透明。

那父亲看着阳光,忽然掏出一张帕子,挡在窗上,其实是挂在窗帘早不知去向的一根铁丝上。车厢晃动,不一会儿,帕子掉下来,他又挂上去,用粗糙手指把帕子仔细卷在铁丝上……再一会儿又掉下来,他就不断挂上去。

最后他用身体挡住阳光,车行路上,阳光的角度不断变化,他调整着身体的姿势。其实徒劳。

但他很幸福。

我有些嘲笑,这粗人刚才为什么不用帕子擦苹果。

快到眉山时,忽然一脚刹车,女孩的头撞到前面座椅,哭了。那父亲破口大骂司机,很脏的川骂。又怕女儿疼,给她揉了揉额头,她哇的就吐了,他一伸手,接住了。

女儿一直吐,他一直用手接住,直到女儿平静下来时,他才有空扯下那张帕子擦自己的手。

我想,这是出门在外打工父亲用的万能帕子吧。

不一会儿,车停休息区,那时还叫加水。父亲抱着女儿冲下去,抢占了水龙头,给女儿洗着吐脏的前襟,手,脸……

天很冷,为了怕张冻疮吧,他又不知从哪儿掏出一盒抹脸的,擦手,擦脸,很仔细,却严重不分顺序。

这样的父亲终会老去,老得抱不动女儿,翻不进窗子,挡不住阳光刺眼。女儿慢慢长大,亭亭玉立,即将迎接自己的爱情、婚姻……

白居易写过一首极美的诗: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玲珑云髻生菜样,飘摇风袖蔷薇香……

有一天,这女儿走在路上被一棍子打晕,拐了坏人家,用铁链拴住,生了八个孩子,得了精神病……

你却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的不良风俗和贫穷使然,谁都想娶妻生子,跟饿了要吃饭一样,拐跑一个女孩,人性而已。

这太脏了。

为什么要站在施暴者的而不是受害者的立场呢呢?显得视角更广,更宽容吗。

你听得见女孩被强暴时呼唤天地无应破碎的声音吗。

真希望铁链女的父亲是杨佳,或者美国那个父亲。当全村目睹悲剧,二十五年连个报警的人都没有,此时别装逼告诉尚存正义的人:你要遵守法律。

双方不对等时,装公允,就是帮凶。

周云蓬唱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不要做乌鲁木齐的孩子不要做云南的孩子不要做南充的孩子。

白居易那首诗写的极美也极悲伤,后面的结局,我尝试翻译成大白话:

这漂亮的女孩啊,能把头发编出各种花的样子,她走起路来,衣袖间都飘出蔷薇的香气。

她举手投足,都那么婀娜多姿,她转动起来,浑身上下像是发着光一样。

这花儿一样的女孩,却在她即将出嫁的前一年,突然死掉了。

不要悲伤啼哭啊,她也许本不是世间凡物的妻子。她恐怕是天仙贬谪,只合着在人间待到十三岁。

好物易逝,彩云易散,琉璃易碎。

这段短文字,不算文章,手机上匆匆写就,最后: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具灵性的符箓,我手写我心。别乱写,有报应。
来源: 龅牙赵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了一个很让我震惊的话题。



让孔乙己脱下长衫去拉车 那骆驼祥子怎么办呢

  有媒体用了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孔乙己”来打比方,号召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被自己的学历所困,“脱下长衫”,去做一些对学历要求没那么严格的工作,赚钱维持生活。

  我先说明一下我对于话题的态度。

  如果这是“孔乙己”自己说的,我觉得没问题,这是他个人的选择。

  如果这是一种号召,那么我觉得不应该。

  02
  号召孔乙己脱下长衫去干其他的工作,不考虑他的工具置办之类的细节问题,我们打个比方,让他像骆驼祥子一样去拉车吧。

  这至少代表了一个认知:号召者既看不起孔乙己,也看不起祥子。

  他们觉得,孔乙己前半生都在读书,结果书读得半通不通,搞得自己身无长技,成天就知道跟人纠缠“回字有四种写法”,毫无任何谋生的本领。

  其实他们潜意识里还觉得,祥子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尊重的地方,因为谁都能做,连他们最看不起的孔乙己都能做。

  感觉,他们就是把他们心里认为“无用”的人,“发配”去给祥子当同事。

  03

  即便是孔乙己们响应号召,脱下长衫去拉车了,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拉车虽然不需要高精尖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是需要基本的体能储备和工作技巧的。

  从来没有拉过车的孔乙己们要去跟祥子竞争上岗,获得车行老板以及乘客的选择,能够靠什么?当然不是靠他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也不是靠他能够背几则论语,只能靠压价——现在叫内卷。

  祥子一天拉八个小时车,他拉十个小时;祥子拉一趟收十个铜板,他只收八个;祥子一个月给车行老板交五个大洋,他交七个大洋。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老板是做生意的,又不是做慈善的。

  04

  短期来看,这的确解决了孔乙己们的就业问题,但是不要忘记了,拉车的市场就这么大,涌进这个行业的孔乙己越多,祥子们的收入就更低。

  并且,因为孔乙己的压价行为,他们也不得不跟着压价,在乘客这里少收钱,在老板这里多交钱,否则他们也竞争不过搞价格战的孔乙己。

  这样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总有熬不住的祥子离开,总有能够承受更低价格的孔乙己入场,接下来车行拼的就不是体力、技术,而是谁更能忍。

  忍到最后,服务质量如何你想都想得到,虽然说不上是“劣币驱逐良币”,但是良币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乘客享受不到更好的体验,那是肯定的。

  谁在背后笑呢?当然是车行的老板,因为他收的份子钱更多了。

  05

  让孔乙己脱下长衫去拉车,背后的原因我们都懂,就是要解决数量庞大的孔乙己们的就业问题,“引导”他们从事一些跟他们的专业和学历无关的工作。

  但是你不能为了解决孔乙己的就业问题,就去往祥子本来就很稀薄的粥里兑水。

  孔乙己可以决定脱下长衫去拉车,祥子能够脱什么呢?

  脱下自己的短衫,肩膀上披一条麻袋,去码头扛包,用孔乙己的招数去抢码头工人的饭碗。

  那么码头工人取下肩膀上的麻袋,他们能干什么呢?难道可以接过孔乙己脱下来的长衫,去研究回字有几种写法吗?

  06

  孔乙己和祥子,各有各的悲哀,也各有各的梦想。

  孔乙己的梦想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至少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祥子的梦想就是通过努力拉车改善生活,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你毁掉孔乙己的梦想,让他悲哀地加入到祥子的行业里,你还要让他应运而生地产生跟祥子一样的梦想。

  孔乙己不开心,祥子也不开心。

  我也不开心,因为我要么是孔乙己,要么就是祥子。
来源: 华盛顿邮报

国税局的审计不是针对个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被审计,这并不是对你诚信的人身攻击。相反,可能是国税局的自动系统发现了一些看起来不正确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申报了4万美元的收入,但同时申报了1万美元的慈善捐款,你的申报单很可能会让现场审计人员感到“这当中好像有点不对劲”。 又或者你经营着一家小型印刷公司,而你的报税表上显示了奢侈的餐饮、旅游和娱乐支出。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面临审计。 但是,正如该机构所指出的:“如果你的申报表被选中进行审查,这并不意味着你犯了错误或不诚实。审计是通过计算机筛选、随机抽样或收入文件匹配程序选择的。”

以下是审计的六个常见危险信号。

1. 成为百万富翁 你赚得越多,被审计的可能性就越大。 政府问责局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高收入纳税人的审计率下降得更多,但与低收入纳税人相比,国税局对他们的审计率通常更高。” 根据美国国税局的最新数据,根据2019年的纳税申报单,年收入100万至500万美元的纳税人中有1.3%接受了审计。对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纳税人进行审计的比例接近9%。相比之下,年收入在2.5万至5万美元之间的纳税人的审计率为0.2%。有趣的是,对于收入在20万至50万美元之间的纳税人来说,审计率也是如此。

2. 没有申报所有收入 美国国税局会将W-2或1099表等文件上收到的数据与你在纳税申报单上报告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收到一封由该机构的“自动少报”程序生成的信,如果你没有报告所有收入,该程序会发出通知。当发现差异时,国税局会向你发送一份调整建议。你的回答可能会导致额外的税款或退款。 美国国税局在2021财年根据自动少报计划结案近240万起,导致近103亿美元的额外税务评估。 大幅少报收入可能会导致相当严重的罚款。美国国税局有权对申报者处以相当于其少缴税款20%的罚款。

3.忘记向国税局填报你的收入信息 根据《美国救援计划法案》,对1099-K表格有了新的报告规则。从明年开始,美国国税局将要求所有第三方支付处理机构报告每年收到的600美元或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付款。 你仍然可以使用支付应用程序与朋友分摊餐馆账单或给亲戚寄生日钱,而不用缴纳税款。报告规则的改变旨在帮助国税局跟踪收到的收入,而不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资金交换。

4. 一些不同寻常的抵扣 想知道为什么你的回报被选中进行审查吗?美国国税局表示:“有时选择审查仅仅是基于一个统计公式。我们会将你的纳税申报单与类似申报单的‘标准’进行比较。” 如果扣除是接近标准的,那就会通过。但是,与你的收入或业务不相符的大额扣除额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企业,对各类抵扣提出了申请,这可能会增加你被审计的几率,但只要准备好文件,证明你符合所有的扣除要求就好。

5. 显示了你的小生意的亏损模式 根据2017年减税和就业法案所做的改变意味着,了解业余爱好和合法盈利企业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 在此之前,你可以将业余爱好费用(不超过其产生的收入)作为杂项扣除的一部分,需要超过调整后总收入的2%。然而,从2018年开始,直到2025年,这种类型的扣除将不再被允许。

6. 申请餐饮、旅行和娱乐的业务抵扣 我曾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会上“专家”公开鼓励人们利用企业作为避税手段。 为了帮助避免与国税局的麻烦,你可以在IRS出版物535(商业费用)中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很多信息。 该机构在公告中表示:“如果你从事的业务或投资活动不是为了盈利,你就不能用这些活动的亏损来抵消其他收入。”
来源:推特

近日网络热转一篇网易跟帖,一名黑龙江省的网友贴文引发关注,贴文强调“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我们没有一寸土地,你让我保卫啥?”

近日,网传针对打台湾的话题,网易跟帖中一位黑龙江网友写道,“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别我们我们的,我们没有一寸土地,你让我保卫啥?”

  “我们没有养老,没有医疗,没有住房,我们的孩子上学要房产证,要分学区,要各种费用,我们没有特供,我们没有资源,没有生产资料,我们连摆摊的地方都(没有),没有生活来源”。

  “三年疫情你们没给我们一个口罩,现在的疫情大爆发没给我们一粒药,我们现在感染的这么重,你们不管我们死活的,所以别我们我们的,我们是我们,你们是你们”。

  “生孩子想起我们了,献血想起我们了,打仗想起我们了,你们让你们的子女去打吧,我们不去,我们保卫谁?保卫哪些人群?保卫我们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吗?”

  “再说了,他们打的也不是我们,而是你们,让你的子女子孙去吧,让你们的子女子孙从世界各地回来上战场吧!”

此外,美国众议院两党近期合作成立应对中共的特别委员会,同样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区分中共与中国人民。稍早前的1月10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65票赞成与65票反对通过成立“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重新评估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首任主席、共和党联邦众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在致词中说,“我们必须在国会建立联合的力量来对抗中国共产党,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必须确保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区分开来,我们与中国人民没有争执,而且他们往往是中共侵略和镇压的主要受害者。”有分析指出,这次把众议院将此特别委员会刻意命名为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表明美国的新一届国会继承并发展上一届政府的理念,将“中共”和“中国人”清楚区分。

  美国从上一届川普政府开始,将中共与中国清晰区分开来,前国务卿蓬佩奥多次公开强调,“中共不等于中国人民”,“美中冲突只是美国和中共之间的冲突”。
来源:万维

关于小费这件事,加拿大人已经吵了很久了。尤其是在疫情后,服务行业的员工似乎为了弥补大流行中的损失,期望消费者给越来越多的小费。于是POS机上自动出现的“0”小费消失了,而且百分比也暴涨。

现在往往看到的最低小费为15%,最高的已经到了30%。如果吃顿饭+13%税,并且在税后再加30%小费,基本上是基础价格的一半。很多加拿大人现在对什么时候应该给小费,以及给多少小费已经非常困惑。随着加拿大几乎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小费越来越贵也引起了很多人看不惯。在 Reddit论坛上,一位用户问大家:“你对小费文化有何看法?”,结果这个话题引爆口水战,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楼主自己写道,“我感觉小费已经失控了,随着持续的生活成本和通货膨胀危机,即使通常不给小费的地方现在也要求你给小费,这很荒谬……而且,这些地方的默认选项最低要18%!我想知道这算什么 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有人马上表示同意,“小费已经完全失控了,我们现在的小费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个百分比高得不合理,而且要求提供小费的行业数量每天都在增加。”还有人在出国旅行后对加拿大的小费文化更看不惯了,觉得这种费用很残酷。

有网友说“今年秋天我在欧洲呆了几个星期,现在完全看不惯加拿大的小费方式了。在欧洲,小费是不被期望的,如果你真的想给小费,也就是留下几欧元。”

有人开始爆粗,“老实说,我TM太讨厌给小费了,”不过这位网友就明确表示他不会将这种情况归咎于餐馆服务生。

“在爱尔兰,你过去常常给 2-3 欧元作为对真正优质服务的感谢。在这里,我预计至少要给最低限度的 10%。重点是,这不应该强迫。”同样,其他人也对在没有餐桌服务的情况下被要求给小费感到越来越沮丧。

“无论 POS 机‘建议’什么,我都不会给餐厅柜台服务或外卖订单小费,”有人写道。关于什么时候绝对有必要给小费,礼仪专家丽莎·奥尔 (Lisa Orr) 在接受Narcity采访是分享了一些建议。Orr 说:“我要说的一个情况是,加拿大的小费真的是没有商量余地。如果你负担不起,你就不应该去餐馆用餐。”她解释说,如果您不打算给15% 到 20% 的小费,那么您会主动损害服务行业的底线。“这是人们的期望,也是餐饮业人们维持生活工资的一部分,”她说。“所以这是我认为在社会上真正没有商量余地的地方。”大家现在吃饭给多少小费?对加拿大的小费怎么看?

来源:自由时报

在本届冬季奥运中,代表中国出赛的中美溷血滑雪女将谷爱凌(Eileen Gu)因国籍问题饱受争议,对此作家颜择雅认为,谷爱凌应该没有违反奥运国籍规定,但真正造成的问题是打击亚裔在美国的形象,并可能对亚裔人士在美国入学时造成负面影响。

  颜择雅在脸书撰文指出,中国需要谷爱凌那片金牌,但美国并不需要,谷爱凌在中国赚钱,美国只会在意她有没有老实报税,至于国籍问题,谷爱凌宣布效忠中国队时,有告知美国与国际滑雪协会,因此无论有无放弃美国籍,应该都没有违反奥运规定。

  但颜择雅点出,谷爱凌真正的问题是打击亚裔在美国的形象,而且她一边准备为中国出赛,一边以美国公民身分申请总统奖学金与斯坦福入学,但在美国,国籍对申请大学入学以及奖学金而言相当重要,何况牵涉中国。

  因此颜择雅担心,谷的行为未来会影响亚裔的大学申请,门槛恐将更加提高,因此颜表示,亚裔根本应该谴责谷爱凌,但伤害已经造成。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者,如果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email: info@dadi360.com,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大家交友时多加小心,严防坏人钻空子!如遇到不良意图的邮箱或QQ号,欢迎网友汇报,我们将贴出来让大家知道!!

这是“交友征婚”版,请商家或个人不要在此版作传销或找下线!
没钱找小姐。
想找女女一夜情。
jwick88@yahoo.com
我住Brooklyn, NY。 8大道附近。
好期待哦。
Adams 欧美亚区域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曾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规模庞大的国际化公司、成长迅速的本土企业和各类政府部门和民间社团机构, Adams 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有丰富经验的顾问队伍。现有研究人员来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专业,项目人员拥有丰富的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市场 运作以及企业管理咨询的专业经验。招北美、加拿大等地区市场分析研究员。

职责描述:

1.研究分析及编写报告。
2.为团队提供相关业务信息及资料。
3.主要从事研究方案实施,数据信息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撰写调研分析报告。

职位要求:
1.具相关智库调研经验者佳,国内外名校生优先录取,留学生兼职亦可。
2.善于分析归纳总结,有较高的报告撰写能力。
3.熟悉调查研究,能够独立从事研究,有较强的文字分析能力。
4.有广泛人脉资源可支持工作。

联系人:人力资源部 冯专员、蒋专员
信箱:hrinfo@adams-2003.com
注册会计师办理个人、公司财务报表,年终报税.
快速准确,收费合理. 个人$30, 公司$50 起.

电话. 401-404-5419

由我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的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定于今年6月在江苏举行,热忱欢迎贵会有意来江苏创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报名参会,相关活动信息附上,同时,也可登录国家千人计划网站或国务院侨办网站查询。祝好!

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处
蒋敬兵

为认真落实《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务院侨办经科司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将于2011年6月22至25日举办“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

热忱欢迎博士毕业在海外工作三年或硕士毕业在海外工作五年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或专利技术且有意到江苏创业发展的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踊跃报名。我们将根据报名人员的技术或项目,经与有关市对接评定,遴选确定正式参会人员,并发出邀请函。参会代表在苏考察期间的食宿行费用由我方承担。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1年3月31日止。

报名方式:请用中文填写好报名表,邮件发送至我办。

联 系 人:江苏省侨办经济科技处 吴新华、蒋敬兵

电 话:025-89638834,89638841

传 真:025-89638850

邮 箱:jjbqb@126.com; wxhjsqb@hotmail.com

附:报名表、招才引智需求及相关政策

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2011年1月6日
百捞汇火锅海鲜酒家 (百撈匯火鍋海鮮酒家 B.L.H Shabu Shabu)
142-38 Roosevelt Ave.
Flushing, NY 11355
Tel. 718-961-1668

时尚火锅 正宗粤菜
严氏美食坊 (嚴氏美食坊,Jack Yan's Restaurant)
41-28 Main Street, 3C
Flushing, NY 11355
Tel: 718-939-5472
海都大酒楼 (海都大酒樓,King Star Restaurant)
6022 8th Avenue
Brooklyn, NY 11220
Tel: 718-492-6888
金煌大酒楼 (金煌大酒樓,Bamboo Garden Restaurant)
6409 8th Avenue
Brooklyn, NY 11220
Tel: 718-238-1122
Tel: 718-238-1113
纽约州执照验屋师,诚信可靠。专业服务,真正代表客户利益。

Architectural design
Violation removal, C of O.
违章更正,新屋改建,申请CO,修理估价房屋。

NYC/NYS Asbestos Lic. number: 115788
纽约州注册工程师执照#:115788
石棉检查,石棉报告,

NYS Home Inspector NYS Pesticide/Termite
纽约州注册工程师,全能验屋,杀虫/白蚁执照,白蚁证书。

Tel: 1-646-234-1884, Kevin Mai (Project Manager)
Fax: 1-718-961-3885
email: nycqueens2002@yahoo.com

PO Box. 580211
Flushing, NY 11355
南京大学——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招聘启事

南京大学——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创新创业学院(简称创新创业学院)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执行院长,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应聘。

学院简介:

创新创业学院是南京大学与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加强两校深层次合作交流、致力实现双方的国际

化建设目标而创立的具有高度创新意义的教育实体,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提升社会及企业创新创业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产

业化为目标。其目的是充分整合和发挥中美两所著名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内外相关资源,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中美双方人员,特别是为政府工作

人员、企业界人士及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创新创业学院由南京大学及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双方代表组成的

管委会管理。院址设立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

岗位职责:

全面负责学院建设发展,
主持学院行政、财务工作及学院项目发展,包括通过各种方式支持项目运行。目标包括培养科学、工程、管理及其它领域的未来领导者;促进两校的课程建设、教学

和研究合作;通过创新、科技和管理培训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专业支持;促进南京大学与纽约大学理工分校之间的教育及科研合作;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南京及长江

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应聘条件:

应聘者年龄不限,身体健康,具有技术或管理专业背景和硕士或以上学历者优先。要求应聘者

领导能力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有战略眼光,对创新创业活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中英文交流,在工商界或学术界有十年以上丰富成功的工作

经验。具有在中国或美国的跨国公司工作经验者优先。

聘任期限和待遇:

聘任期限三年并可延聘;工资待遇参照南京大学高层管理人员标准,并可协商。

应聘者须提供的材料:

应聘者须提供的材料包括中文或英文的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和获奖证书(复印件),任职证明,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或取得的成绩,受聘后的工作设想和目标。申请材料(可提交电子文档)提交期限是2011年 1月 31日。

招聘程序和方法:

南京大学及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将成立委员会负责招聘工作。招聘程序为:
申请和材料递交; 书面评审和资格审查;
面试和答辩。经管委会批准,具有适当学术及工作背景的候选者将被任命为非终身聘用的执行院长。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86-025-8359-6958

联系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国际学院

邮政编码:210093

电子邮箱:linchen@nju.edu.cn or chang@poly.edu

联系人: 林晨

Executive Dean,Nanjing University and NYU-Poly Joint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Institute,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in Xianlin University Town a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is organized under the auspi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but governed by a Joint Administrative Council (JAC) with
representation from both Nanjing University and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It now invit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s and
nominations for the position of Executive Dean. Its objective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Educate future leader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selected
areas

•Foster curricular, instructional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faculties
from the two universities

•Provide advanced training in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o support
the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domestic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well as in public sector

•Implement, with the support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sources, innovative and/or
entrepreneurial programs to help susta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itality of
Nanjing and its neighboring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Executive Dean, who is appointed by and reports to JAC, is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in charge of all administrative, financial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aspects of the Institute, including securing funds by grant,
contract and/or individual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program.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must be able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needs not be a Chinese or American citizen. He/she
must demonstrate leadership skills and a proven successful record in either
industry or academia. Work experience with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both
U.S. and China is preferred but not required. A minimum work experience of 10
years beyond the Bachelor degree is required; graduate degrees either in a
technical or management field are preferred. The candidate with suitabl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credentials may be appointed to a non-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at either university upon the review and approval by the
appropriate entities of that university. Other qualifications include:

•The ability to develop an engaging, challenging vision for enhancement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in support of the Institute’s
mission

•The ability to be a catalyst for change and to productively engage staff and
students in programmatic innovation

•A commitment to firm, objective and ethical decisions

•Strong academic and fiscal management abilities, including the willingness to
delegate appropriately

Salary will be based upon skills and experience related to this position and
is expected to be set at the high-end for a senior faculty and/or administrator
in China, and is negotiable. An interested candidate should forward his/her
application letter in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 together with his/her resume
and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by e-mail to Chen L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3, Phone: 025-83596958, email:
linchen@nju.edu.cn; copy to chang@poly.edu. Review of applications will start
immediately and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highfive » 文章发表人是 highfive
其它栏目:   
如任何机构或个人认为发布在本网页的信息侵犯其版权或有任何错误,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做出相应处理.
大地360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大地360观点。Dadi360对于任何信息的错误、不完备、迟延或依赖本网站信息所作的决定概不负责。
Dadi360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 大地360 - 关于大地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