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
|
2010/05/06 05:13:46
文章主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
|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是中小动静脉 (以动脉 为主)的一种致血管闭塞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我国北方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最终肢端坏死,继发顽固性溃疡。在中医学属“脱疽”范畴,又称“脱骨疽”、“十指零落”。《灵枢•痛疽》篇四:“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绝大多数病人为吸烟的男性青壮年,多冬季发病或加重,开始时一侧下肢出现症状,继而波及对侧,上肢受累罕见;病情发展缓慢,通常4-5年才趋严重,一般可分五型辩证。
一、虚寒型或寒湿型(局部缺血期)患肢沉重、酸痛、麻木怕冷,小腿有抽痛感,常伴有间歇性跛行,行时突然小腿痉痛,肌肉抽搐,迫使病人跛行或停止行走,经休息片刻后,疼痛消失,但行走后又复发作;跌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干燥、足趾有刺痛感,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二、血瘀型(营养障碍期)表现为患肢黯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提高则见苍白,足背汗毛脱落,皮肤干燥枯萎,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黄色瘀点反复出现,患肢持续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往往抱膝而坐;或将患肢悬垂在床边,不能入睡。舌质红或紫黯,苔薄白,脉象沉细而涩。
三、热毒型(环疽期)表现为患肢皮肤黑红而胖,患趾如煮熟之红枣,皮肤上起黄疱,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内枯筋萎,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气味剧臭,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样,患者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弯膝抱足按摩而坐,并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跌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四、气血两虚型:由于久病体衰,元气虚弱,表现为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怠倦,心悸气短,畏寒自汗;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生长缓慢,经久不愈,肉芽黯红或谈而不鲜,舌质淡,脉象沉细而弱。
五、肾虚型:以上各型入病后,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暗晦无华,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口淡不渴,头晕腰痛,筋骨萎软,大便不爽,脉象沉细无力。
湖南省津市市中医院脉管炎科主治医师戴毅,从事脉管炎的研究25年,擅长于各期脉管炎的诊治,运用祖国医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塞者通之,虚者补之”的理论,采用温经散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补气养血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病人,有效率达94%以上,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使病人保住萎肢,让病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得到了病人的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