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黄页分类新闻中国娱乐•体育闲侃健康  
   关键词: 英文输入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James »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发表人 内容
文字版 | 自主,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

Original 程自牧 万谦合 2023-02-13 03:26

美国的著名大学都是私立的,我们熟知的常青藤联合会的8所院校,均是私立的。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学术独立自主的基因。然而,在美国建国之初,这一基因就遭到了挑战,差一点断送在一件案件的判决上。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达特茅斯学院差一点被充公的故事。

1769年,美国还没有建国,那里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达特茅斯学院就是在此背景下,由牧师惠洛克在英王的特许下筹资创立的。没几年,美国就独立建国了。

尽管惠洛克为办学呕心沥血,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1805年,在任命一名新牧师的问题上,惠洛克和董事会产生了矛盾,没有达成心愿的他到处散发小册子攻击董事会,由此,董事会解除了他的职务。

于是,惠洛克跑到州议会和州长那里告状,要求州政府干预,为他伸张正义,恢复职位。州长在调查尚未有结果之时,就以一纸政令改变了达特茅斯学院性质。修改了达特茅斯学院在殖民地建校时所取得的特许状,将私立的达特茅斯学院改为州立达特茅斯大学。原先12人组成的董事会被扩大为21人,另由州长任命一个25人的监事会来管理大学,并规定监事会对学校董事会的任何决议拥有否决权。惠洛克也被任命为达特茅斯大学校长。达特茅斯大学根据州法案强制收缴了学院的全部财产,占据了学院的校址。达特茅斯学院被迫搬进了一栋私宅。唯一无法被强制收走的,是109位学生中的95位。

董事会向州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却败诉了。法院认为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新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一切权力与责任,州政府的做法天经地义。

董事会不服,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这便是: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

辩护席上,学院的校友,著名律师韦伯斯特在辩词中这样说:这个案例不仅仅关乎一个微不足道的学校,它与我们大地上的每一所学院都息息相关,它和举国上下的每一个慈善机构都息息相关,和每一个有产者的财产是否被剥夺都息息相关。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我们是否允许州议会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归为己有,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挪作他用?法官先生,你可以毁掉这个小小的学校;它弱不禁风,任你摆布!但它却是我们国家文明的地平线上的烛光。

最终,最高法院以5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宣告达特茅斯学院胜诉。

当初一个小小的案例,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它的意义却无比重大。

第一、政府不得将私产收归己有,当捐赠者财产的法定监管人——董事会的权力遭到践踏,这意味着人们的私有财产遭到践踏。正如马歇尔大法官在判词中说的那样:“一旦一个法人团体已经成立,它就享有处理自身事务、拥有资产和永久生存下去的权力。”

第二、即便英国人被赶跑了,新的美国成立了,根据美国宪法第1条第10款的规定,由于特许状构成契约,州立法机构就无权制定法律破坏契约,达特茅斯学院在殖民地时期取得的特许状同样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

第三、判决为大学的独立自主保驾护航,以此奠定了大学学术自由的法理基础,并开了一个国家用宪法来保护大学免受政府干预的先河。从法理上为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成了他们的护身符,在接下来的二百年中,每当大学遭遇政府,这具护身符都坚不可摧、战无不胜。

如果你是美国人,你认可这样的判决吗?

程自牧
感谢,祝福

李承鹏







PragerU字幕组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free market capitalism is selfish, even immoral. They say it's about greed, about a hunger for money and power; that it helps the rich and hurts the poor. They're wrong. The free market is not only economically superior, it is morally superior to any other way of organizing economic behavior. Here's why.

许多人相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自私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他们说它关乎贪婪,关乎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它帮助富人,伤害穷人。他们错了。自由市场不仅在经济上更优越,它在道德上也比任何其他经济行为组织方式要优越。以下是原因。

The free market calls for voluntary 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ere's no coercion. In a free market, if I want something from you, I have to do something for you.

自由市场要求个体双方自愿行动,其中不存在强迫。在一个自由市场,如果我想从你那里得到某样东西,我就得为你做点什么。

Let's say I mow your lawn and you pay me twenty dollars. What does that twenty dollars really mean? When I go to the grocer and say, "I would like to have four pounds of steak" He, in effect, says to me, "You want a lot of people to serve you -- ranchers, truckers, butchers, and packagers. All these people have to be paid. What did you do to serve your fellow man?”

比方说,我替你修剪草坪,然后你付我 20 美元。这 20 美元其实意味着什么?当我去食品杂货店说:「我想要四磅牛排。」他实际对我说的是:「你想要很多人来为你服务,牧场主、卡车司机、肉贩、包装商。这些人都得拿到报酬。你做了什么来服务他人呢?」

"Well," I say, "I mowed my fellow man's lawn." And the grocer says, "Prove it." Then I offer him the twenty dollars. Think of the money that you've earned as a certificate of performance. It's proof that you've served your fellow man.

我说,「好吧,我帮人修剪了草坪。」然后杂货店主说,「证明给我看。」接着我给了他这 20 美元。把你挣来的钱想作是你的表现凭证。这是你为他人服务了的证明。

People accuse the free market of not being moral because they say it's a zero-sum game, like poker, where if you win, it means that I have to lose. But the free market is not a zero-sum game. It's a positive sum game. You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 such as give me that steak and I'll do something good for you -- give you twenty dollars. I'm better off because I valued the steak more than I valued the $20 and the grocer is better off because he valued the $20 more than he valued the steak. We both win.

人们谴责自由市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说这是个零和博弈,就像打扑克,如果你赢了,那我一定就输了。但自由市场并非零和博弈,它是正和博弈。你为我做了件好事,比如说给我那块牛排,那我就也为你做件好事——给你 20 美元。我的境况更好了,因为比起那 20 美元,我更重视这块牛排;杂货店主的境况也更好了,因为比起牛排,他更重视那 20 美元。我们都赢了。

Ironically, it's the government, not the free market, that creates zero-sum games in our economy. If you use the government to get a food stamp, a farm subsidy or a business bail out, you will benefit -- but at the expense of your fellow citizens. Isn't it more moral to require that people serve their fellow man in order to have a claim on what he produces rather than not serve others and still have a claim?

讽刺的是,不是自由市场,而是政府在我们经济中创造零和博弈。如果你利用政府得到食品券、农场补贴或商业救助,你将会得益——但损害了你同胞的利益。更道德的做法难道不是要求人们为同胞服务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不是不为他人服务却依然索取?

But, a lot of people ask, what about giant corporations? Don't they have too much power over our lives? Not in a free market. Because in a free market We, the People, decide the fate of companies who want our business.

但是,很多人会问,那么企业巨头呢?它们对我们生活不是有太多控制权了吗?在自由市场不是。因为在一个自由市场,是我们人民,决定想做我们生意的企业的命运。

Free market capitalism will punish a corporation that does not satisfy customers or fails to use resources efficiently. Businesses, big and small, that wish to prosper are held accountable by the people who vote with their dollars. And, again, it's the government that can undo this.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会惩罚一家无法满足客户或没有做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企业。企业,无论大小,想繁荣就要对用自己的钱来投票的人们负责。能够破坏这一机制的也是政府。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 It was struggling to survive in 2009. Why? Because they were producing cars that did not pleas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their fellow men. In a free market, they would therefore have gone bankrupt. The market would have said, "Look, you're done. Sell your plant and equipment to somebody who can do a better job." But when Chrysler and General Motors failed, they went to Washington D.C. and got the government to bail them out.

以美国汽车业为例。它在 2009 年挣扎求存。为什么?因为它们生产的汽车不太能够满足同胞。在一个自由市场,他们将因此破产。市场会说,「看啊,你完了。把你的工厂和设备卖给能做得更好的人吧。」但当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失败,他们去了华盛顿特区,获得了政府救助。

The government bailout essentially meant to them: "You don't have to be accountable to customers and stock holders.' No matter how inferior your product is and no matter how inefficient you are, we'll keep you in business by taking your fellow man's money. When government interferes in this way, it takes the power away from the people and rewards companies that couldn't compete successfully in the marketplace. That may work out very well for politicians, big unions and corporate officers, but it seldom does for the tax payer. That's why a free market system can only work if there is limited government. Limited government means you and I decide which businesses survive.

政府救助的实际含义是:「你不必对客户和股东负责。」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劣质,不管你效率多低,我们会用你同胞的钱来帮助你继续经营。当政府以此种方式干预,它夺走了人们的权力,奖赏那些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公司。这或许对政客,大型工会和企业高管来说个很不错的买卖,但对纳税人来说常常就不是了。这就是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只有在小政府的前提下才行得通。小政府意味着你和我决定哪些企业生存。

That's the America that our Founding Fathers envisioned -- a limited government that has only a few specifically mentioned -- or enumerated -- powers that are listed in Article I, Section 8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It's this brilliant, limited-government notion that produced the wealthiest nation in history. In a free market, the ambition and the voluntary effort of citizens, not the government, drives the economy. That is: people,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y, shaping their own destiny.

这就是国父们所设想的美国——(只拥有)在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里具体提到或枚举的权力的小政府。正是高明的小政府观念带来了这个史上最富裕的国家。在一个自由市场,是公民的雄心和自愿努力,而非政府,驱动着经济发展。即是:人们,竭尽全力打造他们自己的命运。

Sounds pretty moral to me.

在我听来十分道德。

I'm Walter Williams of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乔治梅森大学的沃尔特·威廉姆斯,为 PragerU 制作。

网易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房屋的布局就十分讲究,因为古人认为,大门是聚集财富和福气之所,所以修建时往往会慎之又慎。在农村有句俗语叫“门口有四冲,家穷人不兴”,这“四冲”是指什么?老祖宗的忠告有道理吗?

 大门不能对大树

  农村有句俗语叫“富不富,门前树”。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着自己的小院子,人们通常都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的习惯。但是不同树木,又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门口有遮挡的物体,会让财源流不到自己的家里面,就是说阻挡了自己的财源,所以门前有些树是不能栽的,比如说“站前不栽桑”,就是指不要在房子的前面栽种桑树,因为“桑”和“丧”是同音。

  所以,在农村庭院门前,人们会栽种寓意着富贵的桂花树,寓意着紫气东来的紫藤树,寓意着平安吉祥的苹果树,以及寓意着家庭和谐的石榴树。但是,这些树木不能栽种的太过茂密,也不能使其长得越高大越好。因为树木太过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时间久了会不利于人的身体。此外,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时,高大的树木枝干也容易倒伏,砸到房屋,从而伤及到人身安全。

  大门不对邻居门
  虽然现在村里建盖的房子比较稠密一些,但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两个邻居家的房门不是相对的,都会想办法避开,这是村里的一个规矩,后面的人盖的房子,再看大门门向的时候,都要有意识的错开。

  这是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两家人的大门相对开,就放了朱雀煞,两家人会因为琐事发生争吵,而且双方有倒探对方隐私的嫌疑,可以说是矛盾纠纷不断,因为两家人门一打开就能看到对方在做什么,而且经常的争吵,就影响了两家的风水气场,造成两家人的财运人丁都会受影响,所以默认的大门不能相对开。

  从风水学上讲,住家大门正对着邻居家大门也是风水大忌。俗语“两家相对,必有一退”,也就是说若是两个门相对的两户人家就会有一家家运不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冲煞。还有俗语说:“二家不可面相对,必有一家退;开门不可两相冲,必有一家凶。”必有一家退,则门小的一家退;门内空间小的退;门内人少的退;门内住的人气场弱的退。

  大门不能对马路

  大门不要朝着大路开,特别是不要向着丁字路口开。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大门朝着大路开会犯路冲,会给家里人的健康和财运带来影响。

  还有的时候,如果房子建在丁字路口,会出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情况,因为大路上经过的车辆较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的大货车会因为刹车不及时或者是刹车失灵,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冲撞房子,造成房屋倒塌,或者是人们在大门口玩的时候,也会被方向失灵车子撞着。

  所以说大门不能朝着大路开,特别不能向丁字路口开,也有一定的道理的。

  大门不能对水塘

  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缺一不可,水在某种意义上又透着灵性。

  在南方,人们将水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就比方说,结婚当天若下大雨,被看作是好兆头,预示着未来夫妻生活富裕且能财源滚滚。因此,在南方部分地区,农户的家门口都开挖的有水塘。但是,在大门口修建水塘,也存在不好的地方,如,在炎炎夏日,水塘的水就会发臭而滋生蚊虫和细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此外,小孩子在水塘边玩耍,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IR-2022-226,2022 年 12 月 23 日

华府 — 美国国税局23日宣布推迟对第三方结算机构报告门槛的实施措施,该门槛原定在即将到来的报税季施行。

因为这一推迟,第三方结算机构无需在1099K表格上向国税局或收款人报告2022纳税年度600美元以上的交易,该降低的600美元门槛是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的一部分。

同时,国税局今天发布指南,指出2022日历年将成为第三方结算机构 (TPSO) 实施降低报告门槛的过渡期,这包括了Venmo、PayPal、CashApp等须为纳税人提供1099K表格的机构。

“美国国税局和财政部获悉了实施美国救援计划下改革内容的时间进度的一些担忧。” 国税局代理局长Doug O'Donnell表示, “为了帮助顺利过渡并确保纳税人、税务专业人士和行业的清晰度,国税局将推迟实施有关1099-K的变更。额外的时间将有助于减少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报税季的混乱,并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时间来准备和了解新的报告要求。”

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改变了TPSO的报告门槛。商业交易的新门槛是每年600美元;而之前的门槛则是每年超过200笔交易、总金额超过20,000美元。该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追踪个人交易,例如分摊乘车或用餐、生日或节日礼物的费用,或支付家庭成员或他人的家庭账单。

根据法律,从2023年1月1日开始,TPSO必须报告在2022年支付给任何参与收款人的第三方网络交易,无论交易数量多少、总付款超过最低门槛600美元则须报告。 TPSO通过向个人收款人提供国税局表格1099K,支付卡和第三方网络交易来报告这些交易。

第2023-10号通知指出,过渡期推迟了对超过600美元交易的报告,推迟为2022日历年之后发生的交易。过渡期旨在促进TPSO税收合规的有序过渡,以及个人收款人所得税申报的合规性。第三方网络交易的参与收款人,指的是为商业交易而接受第三方结算机构付款的任何人。

法律规定的变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如同1099K表格的情况,当金额受信息报告约束时,税收合规度会更高。然而,国税局指出,必须对其进行谨慎管理,以帮助确保1099K只发放给应该收到此表格的纳税人。另外,纳税人了解根据此报告应该做什么,代报税人和软件供应商掌握他们帮助纳税人所需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有关此推迟以及帮助纳税人和行业的的更多详细信息,将在不久的将来提供。由于法定变更而可能已经收到1099-K的纳税人,国税局正加快努力提供指导说明,帮助纳税人明确了解怎么做。

国税局还指出,当前的1099-K报告门槛,也就是超过200笔交易、总金额超过20,000美元,将继续有效。






我不高攀有钱人,因为我花不到他的钱💰
我也不小瞧穷人,因为他不靠我生存😊
我不奉承得意的小人,因为他不入我的眼👀

这一生,我只相信三种人🤔
第一,跟我同甘共苦的人
第二,在我跌倒的时候,扶我一把的人
第三,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对我不离不弃的人

人生苦短,哪有时间虚伪‼️
人可以不识字但必须学会识人💯

马斯克

我现在已经不和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现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2+2=10,你只需要笑着对他说:“是的,你真厉害!”


陈果

所为最好的婚姻,就是一起犯二,然后互相包容,有时候很爱他,有时候想一枪崩了他,太多的时候在去买枪的路上,遇上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忘记买枪,回到家过了几天想想还是得去买枪º买了一辈子的枪,结果发现买了一辈子的菜!

长平

长平评论分析文章:贵州在执行“清零”政策时发生惨重车祸,民众呼吁不再折腾。时评人长平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不折腾老百姓的专制政权。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专制政权的控制手段之一。

  9月18日凌晨两点,贵州山区高速公路发生惨重车祸,一辆大巴侧翻落入道旁深沟,车上47人中27人遇难,20人受伤(正在救治)。这场车祸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强烈震动,相关部门也忙着审查删帖。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车祸。据称,贵州山高路险,所有客运车辆在凌晨2时至5时禁止运行。然而,这辆客车不仅畅通无阻,而且还被怀疑刻意选择隐蔽夜行。不仅如此,从行车安全看,司机的打扮十分诡异,简直视生命为儿戏:他穿着封闭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和护目镜,还有两层手套。此外,行车全程不能开窗也不能开空调。

  在中国,没有什么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可以挡得住政治运动。这辆客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正在执行“清零”政策,将一批贵阳居民强制运转到200公里之外的荔波市集中隔离。这一政策置科学和医学于不顾,凭空想象出一场跟西方进行的制度优势竞赛。

  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美国总统拜登认为,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冲突。西方媒体发表了很多关于民主与专制竞争的讨论。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比赛结果来证明民主优于专制,因为专制从一开始就是违背人权和反人性的制度,没有资格和民主竞争。这就好比一个杀人犯应该被绳之以法,而不是让他上台和遵纪守法的人比赛谁更有效率一样。

  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宣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政府,拒绝批准进口被广泛证明有效性较高的西方mRNA疫苗,甚至对推广有效性较低但仍然有效的国产科兴疫苗也兴趣不大,而对不仅不能有效防疫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核酸检测和封城及隔离乐此不疲——事实上,在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前提下,这并不是什么不一样的防疫政策,而是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根据媒体报道,和各地大多数强制运转和隔离一样,贵州这辆发生翻车惨剧的大巴上的乘客,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没有公开证据显示“密切接触”或者“次密切接触”,仅仅凭当局一声令下,他们就被强行运转,集中关押。这种待遇还比不上刑事犯罪嫌疑人。

  “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

  27条生命被无辜毁灭,几十个家庭痛不欲生,已经令人感到愤懑。而民众也因此感觉到在“清零“政策下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毫无征兆的被软禁、被拘押、被饥饿、被“大白”殴打、被银行扣留存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正如我在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中所说,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毫无科学根据的“清零”政策下,普通民众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跟“文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博用户@芮芮兜的提问让很多人都心有余悸:“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这句话迅速遭到删除,而删除前已经得到数万次转发和数千条评论。

  这既是一个有关“清零”政策的焦虑,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隐喻。长期以来,人们讽刺习近平开历史的倒车或者加速主义飙车,以至于“老司机”、“开倒车”等常用汉语也时不时成为被审查的敏感词。有网民悲叹道:“我们的命运也会像那辆大巴,驾向坠落的黑夜”,“大家都被一种低压的情绪笼罩着,无法冲出,又无法蜷缩”。

  “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

  墙内墙外都有网民哀求道:不要再折腾老百姓了。在此之前,就有不少怀疑防疫政策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网民表示:我们每天出三块钱,可以不做核酸了吗?还有认为这跟习近平连任有关的网民说:我们都同意你继续当下去,别折腾啦!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和时事评论人也呕心沥血地向当局建议:少折腾,让老百姓专心挣钱,岁月静好,对当局维持政权也有好处。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不折腾老百姓的专制政权。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专制政权的控制手段之一。

  微信用户Hayami写道:“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悲哀,就像原罪一样。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往后用尽一生的力气,也只是驶向一片白茫茫的无依之地。”

老萧杂说

一则“2022核酸药物产业高峰(杭州)论坛”的预告,引起公众普遍反感。

这场预定于今年11月初举行的论坛,旨在促进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化发展,主题为“核酸盛世今宵会·共洽产业未来观”。

“核酸盛世”的说法,牵强不说,还颇有些二逼气,自然会招致舆论口水。主办方匆忙将主题改为“核酸英才今宵会·共洽产业未来观”。

想必他们内心是不服气的,甚或要骂公众无知。核酸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核酸产业不等于核酸检测嘛。

而挨骂却怪不得公众。百姓苦核酸检测久矣,你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搞你的论坛就是了,可以搞得高大上,却非要打出“盛世”的名头,分明是在故意挑逗公众情绪。

究竟何为“盛世”,谁的“盛世”,又是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以何种情感在说“盛世”?

铸我百姓千般苦,尽你一时盛世欢?

“核酸盛世”改为“核酸英才”,不那么赤裸裸了,却难以抑制地要继续装叉,一副睥睨众生的架势,面目依旧可憎。

对于凡事都喜欢把“盛世”名头扛在前头的,我历来保持戒备。上头不也一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吗?

当代人对当朝的评价动辄用“盛世”,往往出于谄媚者流及协从者流,抑或至少是二逼者流的口吻。

把“盛世”挂在嘴边的人,也未必真的认为盛世已臻,不过借此讨喜罢了,而“讨”的后面,总藏着一条利己的尾巴。

信手拈来,在口头和书面上无限复制、传播的“盛世”一词,是物美价廉而备受“利益集团”青睐的通货,亦是低成本的精神贿赂。

为盛世“捧哏”者,身后的名声都不大怎么好,一般会被后世的草根、学者、循吏诸人给予毫不留情地嘲斥。

而借用和改造黑格尔的那名言,“名声永远是灰色的,利益之树长青”。

对于逐利者,相对于其直接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效益而言,持“盛世”说的成本显然极低,是可以忽略的。

就“核酸盛世”的炮制者而言,是奔着“千亿”的产业规模去的,至于老百姓生活是否正常,社会经济是否有活力,毛都不算。

官家商家者流喜欢打“盛世”牌,其动机尚不难理解。月收入只有千把块钱的,也加入“盛世”的大合唱,其数量之巨、用词之盛,真搞不懂这是哪门子豪情。

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底层有如春潮之爽兴、浩荡不绝的“盛世”欢歌,让利益收割者薅起羊毛来顺理成章,豪气十足。

因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动辄“盛世”者,非蠢即坏。

二大爷

因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移民的感慨,很多朋友都在问。虽然在每一个时事激荡的关口,都会有很多想起这个话题,但其实这个话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我来美国后,很多人都会问我,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其实我来之前,就没有把这里想象成遍地美好的天堂;我来之后,也没有发现这里是水深火热的地狱。总之,这里有我中年抛弃一切所追求的核心要义,但这些东西却不一定是每个想要移民的人的追求。所以我要斩钉截铁说的是,很多数人虽然心有所向,但未必适合移民。这不是从物质条件说的,而是从心理状态和价值认知说的。

我来美国两年多了,时间不长,但是也见过很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的人们。大富大贵、在全球都有资产配置的那些就不说了,那不是普通人能够企及的阶层,讨论也没有意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都是中产以下的底层。

比如我曾经在文章中提过的,我的第一个房东,一个有木匠专长的沈阳人。在当年的国企下岗大潮中,中年困顿,摆过地摊、开过饭馆、扛过水泥,但是还是难以糊口。最后一咬牙借了一笔钱千辛万苦来了美国。在这里同样的吃苦耐劳,同样的专业技能,却带给了他完全不一样的回报。一个人养活了一家人,还能妥妥的买房置地。虽然因为教育、语言这些软件很难追赶,他并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但不妨碍他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在异国他乡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这样的人,从国内社会的底层跃迁而来,对比不同的环境和回报,他就很容易满足和感激,对于国内、国外的某些差异和区别,甚至看得比高知群体更深刻。

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早期的福建、广东的移民,历经磨难绕了半个地球来到这里,虽然在美国也是没日没夜的干,但他很清楚,在国内也是一样的吃苦,但回报却远远不及。而且在美国干体力活,不需要操心太多的东西——你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你,老板克扣你的工资或者被执法部门骚扰,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干活就好了。因为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诉诸法律的地方,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哪怕是黑着,你的基本权利也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拖欠工资这个说法,我基本没见过——因为你一旦投诉到劳工部门,老板就很麻烦,一旦坐实,罚款、赔偿等够他喝一壶,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没有合约的打黑工,也少有被克扣工资的情况。我刚来美国在一家净水器的公司打过工,干了两个多月后决定离职,我给主管说了一声,商量好离职时间,当天财务部门就给我开出结算支票,客客气气的送走我,年末还给我发来工资流水,方便我报税。没有任何多余的曲折。

我以前经常去的一家中餐馆,认识了一个在后厨帮忙的,来自一个国内某某985大学的教授,他的工作是包包子。后来换了一份工作,去开了卡车。我在社区学校学语言曾经遇见过一个来危地马拉的同学,他在国内也是大学教授,来这里后当了洗车工。我问他会不会可惜的时候,他就很诧异: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我觉得挺好的。

这样的中产和知识阶层来到美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就会有较大的落差。因为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在这里都不算数,成就不算数,职称不算数,学历不算数。你曾经超然众人的那些社会圈子或者引以为豪的名望也没有用。与此类似的,就是国内很多富足的中产,可能在国内有自己的事业、自己公司,在多年的拼搏之中,也获得了无数的人脉和牢固的地位,但一旦到了美国,都是从零开始。这样的落差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在这里不管是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高位重,不管你住的是千万豪宅还是开限量跑车,你面对任何人都没有趾高气扬的资本,无论是修水管的还是扫小区的,都跟你平行对视,没有谁注定要买你的账,我家有矿我爸是谁那一套,在外面都是笑话。那甚至有可能成为上法庭的把柄。所以如果你习惯了在国内人上人的生活,想在海外追求同样的格调,移民就真的不适合。因为有钱真的不算啥,这是一个你需要重新理解所有规则的平行世界。

我之所以说要重新理解,可以举个大家最常见的说法——经常有人说,华人到了海外,不就是二等公民吗。这种问题充分体现了提问者对现代文明世界的认知水平,可以肯定是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甚至也没有睁眼看世界。

遇到这种人,我都会反问:你在中国算几等?

没有一个人能答好这个问题。

其实移民这件事,它不是一个天然就有很高期望值的事情,而是一个必然是有得有失、短期内甚至失大于得的重大的人生决断。不管你在故土有什么样的生活,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决定移民,其实最终都不可能有万全之策可以选择,一定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纠结。什么“上有老下有小”“语言关难过”“没有特殊技能”之类的困境,绝大部分人都有,如果纠结于此,那其实也没有必要考虑下一步——因为要纠结的远远不止这些。

我来洛杉矶之前在广州生活,两个城市都是本国的一线城市,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做一个硬件的对比,那么洛杉矶这个世界娱乐之都,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广州,比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传统美食等。甚至洛杉矶就根本不像一个大城市——离开市中心,你都很难看见高楼大厦,大部分地方都跟我们的城乡结合部一样的松散、平静,干什么事,哪怕是去逛个超市,都得开车跑上几公里。所以如果你是从表面来看洛城和广州,你或许会得出洛城还不如广州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知道,洛杉矶之所以在经济、文化方面都那么牛,并不是浮在表面的这些东西。它的优势,在浮光掠影中很难看到的。

不光是洛杉矶,其实我相信,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对比国内的城市,硬件上都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正常状态下,如果要比较生活便捷度,那可能还不如国内。但他们真正好的地方,都是看不见的软件方面的内容,比如营商环境、法治保障、食品安全、儿童教育、财产保护等等,这些是需要一定的价值认知才能体会到好处所在的——这恰恰是是很多国人根本不在乎或者觉得不重要的。比如我经常谈到的自由。可能对我这种并不追求大富大贵高人一等生活的人,自由是无价的蜜糖,对于国内要车要房要俯瞰众生的人,不过是嗤之以鼻的砒霜——自由又不能当饭吃!

自由确实不能当饭吃,但是自由却能保证你不被一个电子镣铐所限,随时有权利挣饭吃,买饭吃。你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再考虑移民也不迟。因为移民这件事,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哪里过得更好,而是我们为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一个适合的安身之所。





美国梦的象征:小企业 | 文稿
PragerU字幕组



“One day I want to own my own business; be my own boss.”

「希望有一天我能自己创业,自己做老板。」

Probably nothing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American Dream more than that thought.

大概没有哪个想法比这更能体现美国梦的精髓了。

And what American hasn’t had it?

哪个美国人没有这个想法呢?

Henry Ford had it. Oprah Winfrey had it. Steve Jobs had it.

亨利·福特有。欧普拉·温芙蕾有。史蒂夫·乔布斯有。

So did the owner of your favorite food truck.

你中意的餐车老板也有这个想法。

So have countless others.

无数人也有。

Many of those people came to the U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eir best chance to achieve it was here, in America.

他们许多人来到美国,是因为他们相信最有机会实现这个想法的地方,就是美国。

Many have been rewarded for their boldness.

他们的胆量也大多得到了回报。

Many have not.

也有许多人没有。

Starting a business, as everyone knows, is fraught with obstacles.

众所周知,创业路上充满障碍。

But still countless Americans risk it—risking everything to make it happen.

但无数美国人依然甘愿冒险——倾尽一切也要去做。

Why?

为什么?

Of course, we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答案。

Because owning your own business represents freedom.

因为拥有自己的企业代表着自由。

You may miss some your kids' soccer games, need to take out a second mortgage and work hundred-hour weeks, but ultimately you are in charge of your own destiny.

你可能会错过你孩子几场球赛,必须做二次抵押,每周工作上百小时,但最终主宰你命运的是你自己。

You are independent.

你是独立的。

You are free.

你是自由的。

And that’s exactly the reason Big Government despises small business.

这正是为什么大政府蔑视小企业。

Big Government is all about control.

大政府最关心的就是控制。

And small business is very hard to control.

小企业是非常难控制的。

Big Business is much easier to manage. Why? Because there aren’t that many of them.

大企业要容易管得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数量并不多。

But there are a lot of small businesses.

而小企业为数众多。

Nail salons. Car repair shops. Local gyms. Restaurants.

美甲沙龙、修车店、本地健身房、餐厅。

In fact, there are more than 30 million small businesses in America. These businesses employ approximately half the workforce, and account for around half of the entire US GDP.

实际上,美国有超过三亿家小企业。这些企业雇佣了大约一半的劳动力,并贡献了美国大约一半的 GDP。

Their endless variety from pest control to dry cleaners to family farms is the very fabric of American commerce. Any product or service you can think is covered by a small business somewhere.

他们种类繁多,从害虫防治到干洗店到家庭农场,正是他们构建起美国的商业。你能想到的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某个小企业提供。

Small businesses are why America became the richest nation in the world. Let’s not forget that every successful big business started out as a small business.

小企业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原因。请别忘记每一家成功大企业一开始都是从小企业做起的。

There’s no magic to it, really. Give individuals the chance to be free and creative and they will be.

当中其实没什么神奇的。给予个人自由和创造的机会,他们就会这么做。

Then came March 2020.

然后 2020 年三月来了。

And this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came to a sudden and shocking halt.

这一经济增长引擎令人始料不及地停止了。

It was the single greatest disas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small business.

这是美国小企业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government shut down the economy. Well, they shut down a part of it—primarily the small business part

有史以来第一次,政府把整个经济关停了。好吧,他们关停了一部分——主要是小企业那部分。

The big business part—Amazon, the chain groceries, the big box stores and drug stores—were allowed to remain open.

大企业——亚马逊,连锁杂货店、大卖场和药店——被允许继续营业。

Money that would normally have gone to small business went instead to big business.

通常会流向小企业的钱转而流向了大企业。

Had this been limited to a couple of weeks as first promised, it might have been okay. But it went on for months and months.

如果如最初承诺的那样,关停仅限于几个星期,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它持续了一个又一个月。

Yes, government loans helped some small businesses to stay open, but it was the government that closed them down to begin with! And those small relief funds weren’t nearly enough for many. To cite one dismal statistic, one in six restaurants nationwide closed forever—that’s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across the country!

没错,政府贷款帮助了一些小企业维持营业,但一开始让它们停业的就是政府!这些小笔纾困资金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也并不足够。举一个令人沮丧的统计数据,也就是全国六分之一的餐厅永远停业了——总计超过十万家。

And when things did return to something approaching normal, the small businesses that did survive had trouble finding people willing to work. It made more sense for many workers to stay home and collect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It also made sense for parents not rush back to work for fear the government would lock down schools again.

当生活总算可以说是恢复正常,幸存下来的小企业发现不好找到愿意工作的人了。这不难理解,许多工人宁愿呆在家领取政府发的钱。家长们也不着急着复工,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会再次关闭学校。

And when workers did return to work, struggling small businesses had to compete with the thriving Big Businesses on wages and benefits, a competition they were sure to lose.

当工人们终于复工,艰难求存的小企业还得跟欣欣向荣的大企业在工资和福利上竞争,这场竞争他们无疑会输。

The rich got richer.

富人变得更富有。

The government got more power.

政府变得更有权力。

And small business got screwed.

小企业被搞惨了。

This is bad for America.

这对美国是不利的。

It’s bad because, more than any single entity, small business is America.

不利在于,比起其他任何实体,小企业代表了美国。

Having the ability to choose how you want to make a liv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free market and a free society—and small businesses embody that freedom.

能够选择自己的谋生方式是一个自由市场和自由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体现了这一自由。

America will not look or feel like the America we have known without a robust small business sector. It will be a far duller, more homogenous, less friendly, and less dynamic place.

美国将不再是我们所知的美国,假如我们没有强健的小企业部门。它会变成一个更乏味、更同质化、没那么友好,也没那么有活力的地方。

The desire that “One day I want to own my own business; be my own boss” still burns in the hearts of many Americans.

「希望有一天我能自己创业,做自己的老板」这一渴望依然在许多美国人的心里燃烧。

Let’s not let Big Government douse that flame.

不要让大政府浇灭这一火焰。

Much better to make government smaller and let the individual succeed.

让政府变小,让个人获得成功,这才是更好的做法。

That’s the pathway to a more innovative, more prosperous, more American future.

这条道路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多创新,更繁荣,更美国的未来。

The only pathway.

唯一的道路。

I’m Carol Roth, author of 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卡罗尔·罗斯,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的作者,为 PragerU 制作。

Original 海边的西塞罗

1️⃣
有时候,想想会觉得有意思,如果不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近作出的那个最新裁判,堕胎合不合法这个事儿,恐怕很难在我国掀起什么讨论热度。

我最近看了一则材料,根据国家卫健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人工流产量依然居高不下,年均维持在900万例左右(其中有一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女孩)。考虑到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马上要跌破1000万大关,估计再过上不久,堕胎数量与正常生育数量等量齐观、甚至反超的场景都可能会上演。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感觉到咱这儿很多人不把堕胎当回事——“无痛的人流”“今天手术、明天上班”“意外怀孕怎么办,到大铁棍子医院找童主任”在咱这儿都是段子。大多数中国人对堕胎的态度是比较随便的,立法立规约束一下都还没有列入讨论范围。

像美国那样搞成一个撕裂全国的政治话题,就更让我们感觉不可理解。

所以最近网上又有很多人在说,美国人这一“开倒车”,世界上完全不限制女性堕胎的仅剩五个国家:“中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朝鲜——都是妇女权益较高的国家。”

但能不能以“允许随便堕胎”衡量一个国家女性权益的先进程度,我对这个事儿是持保留态度的。

因为如果你真以这个标准而论,上追个几千年,人类进入文明的“轴心时代”前,全世界各地茹毛饮血的部落们可能都算的上“很先进”,那会儿甭说孩子没生出来可以随便打,就算真生出来了,也可以遗弃、溺杀。

流经罗马城的台伯河上,有一个台伯岛,在古罗马时代,那里就是罗马居民丢弃打出来或者生出来的婴儿尸体的地方。

而在东方,民间甭说随意打胎,就是随意杀死新生婴儿(尤其是女婴),在很多穷乡僻壤,一直持续到了当代。而你总不能说这些地方的女权也“很先进”——因为很多这种地方,生孩子的妇女都是被拐卖来的。

从历史上讲,认识到父母虽然生育了子女,却没有对子女随意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这其实是人类的一项伟大进步。它意味着子女终于不再被视作父母某种意义上的“私人奴隶”,而有自己的生存权和人身权利,即便是父母,也不可以随意剥夺。

但,究竟什么时候将这种权利授予给一个人,这却是一个难题。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等到孩子自然分娩,就视为他已经算个人。但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当孕妇腹中的胎儿已经足够大时,即便你用人工的方式把它“打”下来,它落地以后也会哭会叫了。这个时候你强行规定这个胎儿不是人,可以随意处置,似乎也与杀人无异了。

那怎么办?所以轴心时代的很多宗教(包括亚伯拉罕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佛教)都有劝止或者禁止孕妇堕胎的教条。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医学手段的不发达,这些宗教教条最早所禁止的那种堕胎,指的一般是那些婴儿已经在腹中成型了的中晚期妊娠。

虽然基督教等宗教一直谴责“谋杀婴儿”,但一直到近代科学革命以前,胎儿究竟在发育几个月以后才被视为是一个人,是一个非常模糊概念,在现代专业化医学尚未兴起的时代,欧洲妇女们的堕胎非常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便是饮用芦荟汁调剂的一些药剂刺激身体引发流产。

欧洲真正第一次尝试界定合法与非法堕胎的界限,是在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埃伦伯勒爵士法案》(Lord Ellenborough’s Act),把胎动后的堕胎视为一种谋杀——这也是符合当时大多数人观念的:只有当胎儿被证明已经有了意识时,再进行堕胎,才是残忍的谋杀行为。

但随着近代以后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麻烦的问题随之而来了——宗教教条的问题,在于它一旦被订立,就拒绝接受更改。可是科技却是不断进步的,概念是不断延展的,随着早期妊娠被更充分的认识,妊娠这个概念相较于古代,已被大大的延展了,人们认识到胎儿不是在胎动后才有了生命,而是在受精的那一刻,这个生命就已经形成了。

那么一个问题也就形成了:那些刚刚形成的胚胎,算不算是“人”,他们的生命应不应当受到保护?或者按宗教的说法——他们有没有上帝赋予其的灵魂?

这些问题,在古代乃至近代都是从未被讨论的,现代人必须为其重订规范,自己作出抉择。而这个争议,其实也就是美国堕胎问题的实质。

总结起来说,人类历史上,宗教产生了反堕胎的观念,初衷不是一种野蛮的压迫,反而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认识到哪怕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值得尊重的生命权。但“反堕胎”在现代因医学认识水平的进步,异化成为一种不近人情的主张,这其实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2️⃣

明了了这个世界大势,我们再来说说美国的问题。

与我们的传统不同,美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早期北美移民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其实都是被旧大陆驱赶来的宗教团体。这些宗教移民团体,往往都是内部教规十分严格的所谓“团契”(英文Fellowship),会对其信徒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所以,今天很多在美国一些州(尤其是东部州)生活过的朋友会发现,某些州对你私人生活的干涉其实一点也不少,甚至个别方面,保留着宗教团契的严苛,原因就是如此:人家本来就是这么个团体。

是的,很多北美早期的殖民点,本质上讲类似一种居民能结婚、能繁衍后代的“新教大型修道院”。也只有这种组织,能凭着其宗教信念,在北美殖民地早期那种艰苦的拓荒生活中生存下来。

当然你会问,如果一个人,出生或者移民到了这样一个宗教移民团里,却不想完全按照其订立的规矩来生活,那怎么办呢?

这件事,在早期的美国也好办,因为在19世纪末以前。美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西部是面朝广阔的北美大平原的。那些不赞同原有东部居民点
生活习惯的人,可以自己组团,向着西部地区闯荡,等到他们在西部某个地区站稳脚跟,他们自己又可以选举议会、建立政府,制定法令。

这就是美国各个州之间法律千姿百态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如此。1787年,当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各州代表签署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时候,美国的立法者们认识到这份宪法必须遵循“极简主义”、宜粗不宜细。因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姿百态。各州的法令都不尽相同。

于是最初的联邦宪法,只是协调各州之间的关系,规定各州应该自愿上缴一些什么样的权力,以便大家一起组建一个联邦,搭伙过日子。

至于各州境内的民众们如何生活,他们的私权与州政府之间的公权应该如何切割?这些问题,联邦宪法原本是不打算、管不了的。各州老百姓,你们自己在州议会里自己商议着办就行了。

所以再强调一下,与后世所吹捧的不同,1787年美国宪法的初衷,的确本不打算保障人权——它只想协调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至于保障公民私权的事儿,美国建国者似乎觉得这个主要应由各州自行搞定。

但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问题——美国当年打独立战争,各州合伙造了英国国王的反,最重要“大义名分”是《独立宣言》里的那句话:
“我们认为下列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直译应为“人人皆被平等的创造”),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给这句话背书,联邦政府似乎又必须对公民的个人权利提供直接的宪法保护——否则美国这个国家的合法性也就丧失了。

于是1791年,在做过驻法大使、深受法国大革命理想浸润的杰斐逊的力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对联邦宪法10条修正案。

这十条修正案,又被称为“人权法案”。它们系统的提出,联邦承诺美国公民拥有言论权、拥枪权、人身自由权、接受公正裁判权等等一系列权利。

人权法案当然是伟大的,如杰斐逊所言,只有加上了这十条 ,美国宪法才算向美国公民实践《独立宣言》中的许诺。

但它也留下了两个大BUG。

其一,人权宣言的思路是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中原有的宪法“极简主义”精神有所抵触:美国宪法原本只是一个联邦与州之间的协议。但现在“人权法案”要联邦越过各州,直接出手保障公民的权利。如果各州对公民的私权的界定与联邦的界定不同,那该听谁的呢?

后来美国很多撕裂性的大灾难,都是这个BUG的衍生品——比如南北战争,联邦政府认为按照宪法精神,应该给黑人自由,但南方各州认为,黑人不算人,他们只是白人奴隶主的私产,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硬要侵犯,我就脱离联邦。于是两边就打了起来。

而另一个BUG则更为隐蔽却致命。

杰斐逊声言要保障的平等人之间“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他却忽略了,这几项权利之间的,有时是互相抵触的。

比如堕胎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反堕胎者认为:胎儿是人,有生命权,生命权当然要被保障。但支持堕胎者却提醒,很多时候,你们为了保这几个细胞的“生命权”,孕妇的人身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就被牺牲了——甚至有时,孕妇的生命也会受威胁。

你看,在这个场景下,孕妇和胎儿的立场就是对立的。要了一方的生命权,就要牺牲另一方的自由权和

而这些权利,可都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人权法案》所承诺要保护的,那么请问,你优先保护哪个?

《人权法案》连带着整个美国宪法,都没把这事儿说明白。于是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

3️⃣

但在美国建国前一百多年里,“堕胎权”这颗定时炸弹,却从没有被引爆。

理由有三:

首先,是如第一段所论述的,“堕胎问题”其实是个现代性问题。19世纪的各宗教组织压根无从讨论“受精卵有没有灵魂”的问题,他们只劝止孕妇在有胎动后的堕胎行为。这个主张,就比今天美国很多宗教团体的主张温和很多。

其二,是如第二段所论述的,在建国的头一百多年中,美国地理上一直存在一个可拓张的“西部”。这个“边疆”的存在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减压阀。大量不同意既有州社会秩序的“边民”可以通过向西部移民的方式来“用脚投票”。所以存留在美国既成社会规则内的反体制力量,与旧大陆诸国相比,一直相对弱小很多了。美国各州的社会秩序和法律于是总体能保持相对静态与稳定。

第三,虽然宪法中已经埋下了州权与联邦权相抵触的“地雷”,但美国建国早期的联邦是相对松散的,各州总体上在人权等问题上都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人权法案说了公民有这个权利,但具体怎么授予,基本还是各州议会“凭良心”。联邦最高法院很少会为类似问题判令州政府“违宪”。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联邦和州在这种问题上吵起来,就会掀起南北战争那样的灾难。

这三个理由,相当于三把锁,锁死了这个争议。但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这三把锁相继都被打开了。

首先是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妊娠概念的延展。美国的很多宗教团体,开始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他们笃信的教条,强调“灵魂在细胞受精的那一刻,就已经被赋予了”,于是任何形式的堕胎手术,在他们眼中都成为了一种谋杀。激进的宗教团体要求将所有堕胎技术都视为一种犯罪。而这种主张,又反过来激怒了同期也在抬头的女权主义者,后者高呼“女性有自由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双方矛盾于是极度激化。

其次,随着美国的版图扩张到西海岸,西部各州逐渐建立,为美国社会减压百年的那个“边疆”消失了。最迟到1929年大萧条开始,美国社会中对既成秩序不满的各种“边民”群体,就已经不能再通过“用脚投票”、开拓新边疆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想要让自己生活的社会如己所愿,他们只能通过斗争的方式在既成社会里达成。于是种族、男女、阶层社会矛盾开始在美国激增。

而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增,又导致了第三点——受到民众压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法院,开始越来越多的越过过去模糊的州权与联邦权的边界,去插手原本各州自行处理的事物。联邦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各州——不行,这种事你不能做,否则违宪。

1957年发生的小石城事件,就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阿肯色州的黑人学生因为种族隔离而将州政府起诉至联邦法庭。而联邦法庭判定州政府违宪。而时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直接下令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并派出空降兵到该州,强制推行联邦法庭决定。

小石城事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南北战争。因为它让所有对自己所在州的法令不满,而又无法继续“西进”,另闯一片新天地的美国公民看到了一种希望:如果州的法令不符合自己希望,那么就可以绕过州一级,直接向联邦法庭申告其“违宪”,一旦官司打赢,联邦政府就有义务使用强制力逼迫州政府就范。

梳理后你会发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席卷全美的重大社会问题,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的。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因此漫长堕胎权争议的罗诉韦德案。

精英文摘

九十年前的1930年,有一个著名的学案,叫梁胡之争。争论的俩人是两位著名学者梁漱溟和胡适,争论的主题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谁?

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适,质问胡适:“大家公认中国的第一大仇敌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其次是国内封建军阀。您却认为不是,而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有什么道理。”可见九十年前的中国,包括学界都公认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列强,但胡适却认为不是。

胡适沉痛地回答梁漱溟说:“什么都归结于帝国主义,张献忠洪秀全又归咎于谁?鸦片固由外国引进,为何世界上长进民族不蒙其害?今日满天满地的罂粟,难道都是帝国主义强迫我们种的?帝国主义扣关门,为何日本藉此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强国?”

胡适越过有形之敌,看到的是无形之敌,可谓透过现实看到本质。

周作人曾惊叹说: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

俗话说,能够打败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自身的问题。胡适第一次跳出现象看到了本质,揭示了国家最大的敌人是贫穷、愚昧、贪污,阻碍中国强大的从来不是别人,而自己。

贫穷阻止多数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使人口优势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日本是全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大投入,成为全世界人力资源最充沛的大国,成为亚洲最大的诺贝尔奖大户,自己也站在世界科技产业之巅。

是愚昧让人丧失逻辑思考能力,不能正确的看待世界,从而人云亦云形成错误的共识,不经思考造成集体盲动,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做出正确抉择,一步步推动国家误入歧途。

2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正因为愚昧,认为国家最大的敌人是他国。于是常常看到,个别人一讲到这个国家,打!讲那个国家,也是打!在这个别人眼里,仿佛不是朋友遍天下,而是仇敌遍地球。仿佛让所有人恨,才是成功。

2012年9月15日,热血爱国青年蔡洋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猛击车主李建利头部,击穿头骨致其重伤,落下终生重度残疾。

蔡洋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也许情有可原。但当一位自诩爱国的大学教授赵盛烨,建议在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山打一个深洞,放入千枚核弹,引爆地球,让人类和地球都走向毁灭时,这种反人类的疯狂让人胆战心惊,后背发凉。

这些人动辄毁天灭地,让人类走向毁灭,视同胞的生命如草芥,多大的愚昧让他无比自信到明明自己已经在反人类,却认为自己热爱国家。

最近越南发展迅猛,有一种舆论是,小心越南成为未来的心头大患。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心头大患。但如果想一想,只要自己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国家自然就会越来越强大,又何来担心这个是心头大患,那个是心头大患呢?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本可以让敌国德国和日本持续衰落贫穷,但它反其道而行之,丝毫不担心当年的敌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不担心原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国力恢复。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花巨资帮助欧洲经济复兴,在亚洲也是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日本本是二战的失败国,但鬼使神差成为二战后的赢家,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迅速改善,甚至在很多领域超过美国。

就像一个人一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打垮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近现代中国没有晚清统治者争权夺利,没有军阀混战挟洋自重,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哪里又有让日本侵华的机会?一个国家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让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又何惧他国崛起?崛起的他国为什么一定是敌人而不是朋友?

3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透过历史和现实,确实会遭到他国的阻挠。特别是新兴大国,受到的牵制更大。曾经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过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德国两次挑战英国,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苏联曾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最终折戟沉沙。只要头脑清醒,有着基本的逻辑常识,就会知道,即使强敌环伺,每一个失败国家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他国。如果强敌环伺就是国家失败的理由,当代以色列早就从地图上被阿拉伯世界抹去。

德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纳粹、希特勒。苏联最大的敌人不是资本主义帝国,而是他们的愚昧和僵化。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表面的强大是它的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而它真正的强大,是自由和创新,不断引发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从计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都引领人类走进新领域。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国内阻碍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愚昧者总将自己的失败归因别人,于是用你死我活的对抗思维看待问题,用敌对破坏的招术对待他国,结果导致国家间信任缺失,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被排斥于主流世界之外,严重时还会遭到群殴。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他如此写道:“今天零点39分,五原路,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用椅子拉着半身不遂的妻子,去做核酸。夜很寂静,我却无法安宁:两个老人,在暗夜里挣扎的身影。昨夜今晨,上海有几个街区不平静,居民通宵做核酸检测……雍和拍摄”。这是两个多月来我看到的最好一张摄影作品,到底是出自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之手。

PragerU字幕组
原标题:Big Government, Big Business, Big Problems
首刊日期:2022 年 2 月 15 日



There was the Great Depression (1932-1940) …
大萧条(1932-1940)

The Great Recession (2008-2009) …
大衰退(2008-2009)

And now the Great Consolidation, a historic transfer of wealth and power from the middle class to the already wealthy and well-connected.
还有现在的大合并,财富与权力前所未有地从中产阶级向本已富有和人脉好的人那转移。

Big Government and Big Business are dismantling and reshaping the American economy. It works for them—they are bigger, stronger, and richer than ever—but it doesn’t work for most Americans.
大政府和大企业正在拆解重组美国经济。这对它们很有利,它们比以往更大,更强,更富有,但却不利于绝大部分美国人。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the small business owner.
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的引擎——小企业主。

More than 30 million small businesses account for about half the GDP and jobs in America; the other half of the economy is concentrated in around 20,000 big companies.
超过三亿小企业为美国贡献了大约一半的 GDP 和工作岗位;另一半经济则集中在约两万家大公司中。

Based on that almost equal split of economic value, you might expect that small businesses have the same clout as big businesses.
鉴于这一几乎平分的经济价值,你可能以为小企业的影响力和大企业相当。

Not even close.
差远了。

Big corporations are masters of the political game. They have the money to pay the lobbyists, lawyers, and politicians to get what they need. And, in turn, the government gets what it needs from Big Business—cooperation, compliance, and campaign contributions.
大公司们精通政治游戏。它们有钱付给说客、律师和政客以得到自己需要的。反过来,政府也从大企业得到它所需的——合作、顺从和竞选捐款。

Small businesses are on the sidelines of this game. Your local butcher, baker, and candlestick maker simply don’t have the cash to make big campaign contributions or hire lobbying teams.
小企业在这场游戏里只能靠边站。你当地的肉贩、面包店老板和烛台制造商根本没有钱去做大笔竞选捐款或雇游说团队。

Still, for all these disadvantage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at has long defined America has never waned.
尽管有着这些劣势,长期以来定义美国的自由企业精神从未衰微。

Then came Covid—or rather, the government reaction to Covid.
然后新冠病毒,或者说政府对新冠病毒的反应,来了。

"Two weeks to slow the spread" became month after month of lockdowns and ever-shifting restrictions that destroy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mall businesses and left millions more hanging on by a thread.
「用两周减缓传播」变成月复一月的封禁和花样不断的限制令,摧毁了成千上万小企业,让无数人命悬一线。

Big firms were deemed "essential" and allowed to stay open, while small businesses were subjected to punishing lockdown orders and forced to close, in part or in full. The hypocrisy presented by this government edict—Big Box open, Mom and Pop not—was obvious for all to see. These decisions were not based on science but on political influence.
大企业被视为「必需的」,允许保持开业,然而小企业则要遭受惩罚性的封禁命令,被迫部分或完全停业。政府命令所展现的虚伪——大卖场开门,夫妻店不行——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些决定并非基于科学,而是政治影响力。

You could take Fido to PetSmart to have his hair groomed and his nails trimmed, but not take yourself to your favorite salon for a pedicure. How does that make sense?
你可以带狗去宠物智能修毛剪指甲,但是你自己却不能去你喜欢的美容院做足部护理。这是什么道理?

Or how about this example:
这个例子又怎么样:

In Los Angeles, the Pineapple Hill Saloon and Grill was forced to close its outdoor dining area—while a movie production hosted a catering tent serving food to its cast and crew in the same parking lot that the restaurant had been forced to abandon.
在洛杉矶,菠萝山酒吧烧烤店被迫关闭其户外晚餐区,而一个电影制作组支起餐宴帐篷为其演员和团队提供餐食,就在同一个停车场,餐厅被迫停用的地方。

The results of this arrangement weren’t hard to predict: spending that couldn't be done at small businesses was shifted to the ones that were open: big businesses.
这种安排的结果不难预料:没办法花到小企业的消费转移到了能够开业的那些:大企业。

In this environment small businesses were “too small to succeed” not because of anything they did but because the government wouldn’t allow them to serve their customers—all their work, money, and hopes and dreams were crushed by government mandate.
在这种情形下小企业「小到不能成」不是因为它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政府不让它们服务顾客——他们全部工作、金钱、希望和梦想都被政府强制令粉碎。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for the little guy. And the best of times for the Big Guys: Big Business and Big Government.
至暗时期于小人物,黄金时期于大人物:大企业和大政府。

As Big Government flexed its power with lockdowns and spending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pumped money into the markets, big businesses and their investors did great. Seven technology companies alone gained more than $3 trillion in value and the wealthiest became even wealthier.
随着大政府以封禁和支出显摆其权力,联储向市场注入大量金钱,大企业和他们的投资者发财了。单是七家科技公司就收获了超过 3 万亿的财富,最富有的人富上加富了。

Now, Big Business isn’t bad in its own right. After all, every big business started as a small one. Big businesses cre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add value to our lives. Nobody should begrudge them making millions or even billions in profit—that is, if it is done on merit. It is a big problem, though, when it is done through the government limiting or even shut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small business. That’s not free-market capitalism. That’s cronyism.
大企业本身并不是坏事。毕竟,所有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开始的。大企业创造产品和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价值。没有人应该嫉妒它们赚上百万甚至上十亿利润,如果这是来自它们的业绩。大问题在于,如果这是来自政府限制或甚至阻止其竞争对手——小企业。这不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这是裙带主义。

And there’s no evidence that this trend—Big Government and Big Business getting bigger—is going to end anytime soon.
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趋势——大政府和大企业越来越大——会很快结束。

Who’s going stop it?
谁来阻止它?

Not Big Business. It always benefits from less competition.
不是大企业。它总是受益于少竞争。

Not Big Government. Small business owners are too hard to control. It is much easier to manage a handful of big corporations feeding at the government trough, than millions of entrepreneurs who just want to pursue economic freedom.
不是大政府。控制小企业主太难了。再容易不过的是控制少数政府供养的大公司,而不是无数一心追求经济自由的企业家。

If we are not careful, the Great Consolidation will end with Big Business and Big Government fully in control. That means less choice in products and services, less choice in jobs, less innovation and more barriers to wealth creation.
如果我们不当心,大合并可能最终变成大企业和大政府的完全控制,这意味着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更少,工作选择更少,创新更少,财富创造的障碍更多。

Big does not equal better. At some point, it usually means worse.
大不等于更好。有时候,它一般意味着更糟。

But we’re not powerless. We have the dollars, and we have the votes.
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有钞票,我们有选票。

It’s time we use them.
是时候用它们了。

Before we lose them.
在我们失去它们之前。

I’m Carol Roth, author of the 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卡罗·劳斯,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的作者,为 PragerU 制作。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James »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其它栏目:   
如任何机构或个人认为发布在本网页的信息侵犯其版权或有任何错误,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做出相应处理.
大地360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大地360观点。Dadi360对于任何信息的错误、不完备、迟延或依赖本网站信息所作的决定概不负责。
Dadi360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 dadi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