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黄页分类新闻中国娱乐•体育闲侃健康  
   关键词: 英文输入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James »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发表人 内容
译言网

4月24日,佛罗伦斯·珀(Florence Pugh)出现在英国伦敦科林西亚酒店,参加她所主演的漫威电影《雷霆特攻队*》的伦敦首映礼。



现年29岁的佛罗伦斯保持了她常见的造型,头发看上去湿漉漉的,同时也力求体现她的自然美。只是皮革质地的裙子似乎有点儿小。

按照英国媒体的说法,佛罗伦斯在首映礼结束后经历了惊险,“她感受到了现在的伦敦是多么的无法无天。”

报道称,当佛罗伦斯的专车在莱斯特广场附近遭到袭击,劫匪敲碎了车窗,偷走了放置在其中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不过好在没有人员受伤,因为当时佛罗伦斯和她的家人已经进入了室内。



据悉,佛罗伦斯一行人的车队由五辆奔驰面包车组成,其中坐着她的祖母帕特和男友芬恩·科尔。一行人在下车后不久,就有两名戴着巴拉克拉法帽的劫匪骑着一辆摩托车突然出现,迅速砸碎了其中一辆面包车的侧窗,偷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手机。劫匪行动迅速,司机们来不及反应,袭击发生后车辆的破损窗户被用塑料袋临时封住。

据称虽然佛罗伦斯在得知消息后“感到震惊”,但她并没有改变原来的计划,当天晚些时候照旧出席了一场派对,进而被“表现出了职业态度”。

据悉,佛罗伦斯在《雷霆特攻队》中饰演叶莲娜·贝洛娃(Yelena Belova),也就是娜塔莎·罗曼诺夫(Natasha Romanoff)的妹妹。而这也是她继电影《黑寡妇》(2021)和《鹰眼》(2021)之后再次出演该角色。

虽然佛罗伦斯饰演的叶莲娜很强悍,但她只存在于漫威宇宙中,否则伦敦现在的治安状况可能就不会那么堪忧了。

根据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伦敦地区的总体犯罪率为105.8起/千人(2023/24年度),高于前一年的100.9起/千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抢劫犯罪占伦敦所有犯罪的2.9%。

佛罗伦斯专车遭打劫的地方莱斯特广场,这里不仅是旅游热点,也是犯罪热点,被认为是盗窃和抢劫的重灾区。此外,佛罗伦斯的名人效应,可能也是她被盯上的主要原因。有评论指出,“伦敦正在变得无法无天,这些窃贼似乎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目标在哪里。”

而对于伦敦出现的犯罪率上升,该地区的警方似乎也是束手无策。例如在应对汽车盗窃案方面,伦敦警方就很难令市民满意。议员丽莎·斯马特曾公开表示,在伦敦警察厅未能破获十分之九的案件后,首都的汽车盗窃案都已经“非刑事化”了。而这对于民众们来说显然不是好现象,这会导致受害者难以获得正义,犯罪分子缺乏威慑,变相“鼓励”了更多犯罪行为。


美国周刊

2025年以来,人们已经送别了好几位好莱坞老牌明星,比如今年2月去世的好莱坞老牌影帝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4月初离世的老一代蝙蝠侠方·基默(Val Kilmer),

谁也想不到,这两天,一位千禧年出生的“老牌演员”苏菲·奈薇德(Sophie Nyweide)也被曝离世,享年24周岁。

她童星出身,参演过多部电影,曾被誉为好莱坞最有潜力的新生代女演员,如今却因未知原因死于荒野,留下了一堆谜团。


(苏菲·奈薇德)

奈薇德于2000年7月8日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伯灵顿市,和许多演员历经艰辛才得以出道不同。

奈薇德6岁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角色,她获邀参演一部小成本电影《贝拉》,在其中饰演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



这是她演艺生涯的起点,更为她打开了表演世界的大门。

不少媒体评价,奈薇德在电影里的演技“稚嫩且惊艳”,诠释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展示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

家人后来回忆到,奈薇德在片场非常快乐,她说自己“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化身为另一个人”。

这样自然且完全投入的表演,让不少圈内人惊呼:

奈薇德是天赋异禀的童星,她或许就是为表演而生的…

《贝拉》的成功让奈薇德星途一片坦荡,她之后片约不断,同年很快又参演了《然后爱情来临》,《婚礼上的马格特》。

2007年,年仅7岁的她又加盟了《纽约小夜曲》,还客串出演了《法律与秩序》。两年后又出演了《猛犸象》。

到了2010,刚满10岁的奈薇德就迎来了重头戏《我的无形符号》,在这部电影里,她和知名女星杰西卡·阿尔芭合作,有大量的对手戏。

奈薇德在片中饰演了孤独的小女孩丽莎,她再度发挥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

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她的一颦一笑,甚至沉默都能让人感受到复杂深刻的情感。

《我的无形符号》被称为奈薇德的代表作,也让她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脱颖而出,站稳了脚跟。

2014年,她加盟史诗影片《诺亚方舟:创世之旅》,和影帝拉塞尔·克劳合作。



可以说,年仅14岁的奈薇德已经获得了好莱坞主流圈子的认同,不出意外的话,她很可能成为00后演员里的领军人物。

然而,就在她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2015年到2017年,她却被母亲送去犹他州的一个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心,这一治就是三年多。

据说奈薇德本人相当抗拒去治疗中心,这段经历还给她留下了相当大的心理创伤。

很遗憾,她在这个所谓“心理治疗中心”的经历外人暂时不得而知。

只是从那以后,她开始受到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折磨,还用药成瘾,并逐渐远离了演艺圈。

该治疗中心叫Elevations RTC,细查的话确实能查到不少争议,比如有不少人曾举报该中心虐待,逼他们服从管教,如果不听话,就给他们注射镇静剂。

总之出了这个中心,心理状态比住进来前还差了。

只能推测,这所谓的“心理治疗中心”大概和我们熟知的“戒网瘾学校”差不多。

这种中心在美国的确是存在的,比如美国初代名媛帕丽思希尔顿就曾坦言青春期时被自称“医生”的人抓走,后来还举办过抗议这类中心的活动。

Elevations RTC的一些受害者就参加过帕丽思的活动。

奈薇德的母亲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

“奈薇德是个过于善良和易轻信他人的女孩,她往往容易对试图利用她的人敞开心扉。”

有媒体报道,最近十年里,奈薇德多次接受心理治疗,却时常功亏一篑。

好几次,奈薇德都不肯继续接受正规治疗,而是试图靠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抑郁,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只是谁也想不到,演艺生涯还未迎来高峰的奈薇德,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

2025年4月14日凌晨5点,奈薇德郊外的河边倒下,没有了生命体征。

据说她死前跟一位陌生男子在一起,这位陌生男子的身份,连奈薇德的母亲也不知道。

更让人不解的是,奈薇德死时还怀有孩子。而陌生男子在被警方调查后,已经被排除了凶犯的嫌疑。

虽然尸检报告早已出炉,但警方依旧没有公布奈薇德的死因。一部分媒体猜测,她很可能死于无意间的用药过量…

苏菲·奈薇德,这位曾冉冉升起的童星,为演戏而生的天才演员,就这样遗憾离世。

但愿年轻演员们,能更多远离抑郁症…

RIP, 奈薇德。

译言网

4月19日,美国女星詹妮弗·洛佩兹前往沙特阿拉伯参加第五届F1大奖赛,这也是她11年来首次参加F1赛事。

据报道,除了洛佩兹之外,近年来,其他明星包括贾斯汀·比伯、杰森·德鲁罗(Jason Derulo)、黑眼豆豆(Black Eyed Peas)和加尔文·哈里斯(Calvin Harris)等人也在沙特阿拉伯大奖赛上担任过嘉宾。

活动结束后,洛佩兹就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分享道,“感谢吉达的F1沙特大奖赛,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和大家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而据现场观众透露,洛佩兹到中东也是入乡随俗,尤其在自己的着装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变。

据称,55岁的洛佩兹在表演时不得不全程“遮肉”,虽说没有包裹得严严实实,但也几乎密不透风。



而这保守的穿着与她平时的舞台形象真是相差甚远,因此也引起了网友热议。有人就称赞说,“很高兴看到她尊重这个国家的习俗,她是个好榜样”;还有人评论说,“如果她在我们国家也穿成这样,那情况会好很多”;另一人附和道,“确实比金·卡戴珊好看多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洛佩兹穿得“太土了”,还有人认为她穿得不够保守,尤其是那件粉红色紧身衣。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站出来为洛佩兹辩护说,“外国人穿成这样是可以的,现在那里的着装要求已经变了。”

据报道,在沙特阿拉伯,女性通常被要求穿着得体,尤其在公共场合,必须遮住大部分皮肤。而出于对当地习俗和传统的尊重,他们也鼓励外国女性遵守这些着装要求。
据悉,在与好莱坞前任本·阿弗莱克分手之后,洛佩兹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知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解释说,洛佩兹忙于工作,是为了“应对婚姻失败带来的心碎”。

知情人士进一步说道,“他们都很难过这段婚姻没有成功。”“然而,他们并没有为此哭泣,而是在努力工作。”

而通过洛佩兹的穿着也可以看出,她对此次中东之行非常重视。此外,这位歌手还在Instagram上宣布她将在沙特阿拉伯举行夏季巡演。

洛佩兹激动地写道,“太久没见了,这将是一个神奇的夏天。”“等不及要在这个夏天见到你们了!”“我迫不及待想回去看看你们。”


英国报姐

J.K.罗琳又又又又被骂惨了!!!

就在昨天,罗琳在X上发了这样一篇帖子来庆祝这两天取得的大成就。

她模仿《天龙特攻队》里的角色台词说,“我喜欢看到计划顺利完成”。

帖子的配图是她在游轮上喝着小酒抽雪茄的庆祝场景。不出意料,评论里依然是一片骂声...



至于罗琳为什么这么大张旗鼓地庆祝,还得聊到英国最高法院的最新裁定。

英国最高法院这两天刚刚指出,法律上“女性”的定义应该以生理性别为依据。法院强调了英国2010年通过的《平等法案》中描述的“性别”、“男性”和“女性”,必须指“生理性别”,而心理层面的跨性别者一律等同于生理性别。


(裁决公布后法院外的庆祝人群)

案件的焦点在于,生理性别男、持有性别认可证书(GRC)证明自己为女性的人,是否应该根据《平等法案》受到保护,免受歧视。

苏格兰政府曾辩称,这些人有权享受基于性别的保护。

这意味着,只要你持有GRC证书,被证书认定为女性的跨性别者,就能被当做女性同等对待。

而新的裁决意味着,如果一个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的英国人,想进入女性专用设施,放在以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最新裁定之后,这种行为将不再合法。

跨性别活动家对裁决感到愤怒,称法案的通过是跨性别群体权利的倒退。

罗琳则表示,这次裁决是英国妇女和女孩权利的一次重大胜利。跨性别女性不再被认定为女性,意味着普通女性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大家可能还记得,罗琳在跨性别议题上引起过很大争议。

因为主张“跨性别女性不是女性”,罗琳屡遭围攻,《哈利·波特》的主演们甚至都忙不迭站好立场,和她撇清关系。

风波最开始是在2020年,罗琳称“来月经的人=女性”之后被追着骂,因为人们觉得这番言论是在否定跨性别者的存在。

跨性别男性,也就是生理性别为女、心理性别为男的跨性别者,也有一部分还未完全变性的,可能仍然还在来月经,但他们不应当属于“女性”,而被归类为男性。

反过来,跨性别女性,她们没有月经,但仍然被归属在女性范畴。

罗琳的言论中,直接将来月经=女性,让很多跨性别者感到失望。

他们认为:性别这个概念不应当如此使用,应该尊重跨性别人群的心理性别。只要ta们心理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就应该被以该性别对待。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界纷纷站队。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三位主演,以及金妮、卢娜、秋张等角色的扮演者都公开反对罗琳的言论。现实中的“国际魁地奇协会”也修改了魁地奇这项比赛的名字,表明不跟罗琳沾边的立场。

一时间罗琳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但她显然没打算束手就擒,多年来她一直选择硬刚反对者,因为言辞激烈多次上过新闻头条。

2021年12 月,罗琳批评苏格兰警方将一位使用男性生殖器的强J犯记录为女性。

虽然犯人有男性生殖器,但自我认同为女性,官方也将其通报为女性。罗琳痛骂警方荒谬,竟然把这样的强J犯罪归类为“女性实施的犯罪”。

2022年3月,罗琳谴责了苏格兰一项简化跨性别者合法改变性别程序的法案。

法案提倡将合法改变性别的年龄从18岁降到16岁,罗琳称这么改会伤害社会中最脆弱的女性——那些遭受男性暴力后寻求帮助的女性,以及被监禁的女性。

去年10月,英国一家海滨度假营地举办音乐节期间,营地安保人员使用暴力手段将跨性别女性拖拽出了女性卫生间,这一举动引发了巨大争议。

迫于舆论压力,度假营地官方发表了致歉声明,宣布暂停将跨性别女性从女厕所“拖走”的“安全政策”。

这事儿让罗琳十分火大,她发文称——

“难道异性扮装的男人进入女性专用空间的愿望,比女性和女孩的隐私权和尊严更重要吗?

希望度假区官方能够解释他们的政策,这样女性和家庭出游人群就可以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去哪里度假。”

不出意外,她的这次发言同样被认为是在反对跨性别群体使用女性卫生间,是在“煽动仇恨”。

时间线回到昨天,在庆祝英国最高法院裁定“法律上女性以生理性别为准”后,罗琳的庆祝帖子被网友惨骂。

“你真是可悲,活生生的耻辱。所有读着你的书长大、眼睁睁看着你沦为极右翼的人,都为你感到悲哀。”

“你将孤独死去,无人爱戴,你的遗产也将被毁灭殆尽。”

“想象一下有这么一个悲惨的biao子,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存在于世界上就被剥夺了权利,而她还在庆祝。”

“《哈利·波特》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故事系列。”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法律终于给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下了定义,从各个方面看都是大好事。

“对于英国的每一位(真正的)女性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作为男性,我也可以庆祝,因为我知道我的女性家庭成员和朋友从现在开始更安全了。”

“从出生到死亡都只有两种性别,如果一个人愿意,TA当然可以自我认同为烤面包机,但仍然得是两种性别中的一种。”

“她当然有权庆祝,毕竟多年来她一直遭受左派疯狂人士的攻击。”

“我想看被罗琳捧火的《哈利·波特》演员们意识到自己此刻有多蠢。”

从始至终,罗琳在跨性别问题上都没有妥协过。她一度表示如果自己对跨性别的态度犯法,那她宁愿进监狱,也不愿意向跨性别团体妥协。

罗琳个人主页现在的置顶帖子依然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一位网友称,“你是个又蠢又烂的女人,我和孩子们喜欢烧你的书,在你可悲的书上烤棉花糖。”

罗琳回应,“不管你是读还是烧,我得到的版税都一样,好好享用你的棉花糖吧!”

毫无疑问的是,虽然罗琳已经开始庆祝最高法院的裁决,在裁决一锤定音之后,她还会收到更多的仇恨,反对者会把怒火更多地归因于她。

就在前天裁决敲定时,曾有议员乐观表示,“女性可以拥有男性生殖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现实是,即使英国最高法院做出了裁决,每个不同的群体依然会继续为自己发声,跨性别问题的风波,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云尚潮流派

麦当娜真是不老天后,舞台上的常青树啊!如今66岁的她,对于爱情还是如此追逐。

当地时间4月15日,66岁的麦当娜和28岁的小男友约会,两人也太甜蜜了,而且两人完全看不出来年龄相差这么多。

麦当娜一直都不服老,这次的造型,也是酷帅中带有一些霸气的风格,麦当娜选择了一身中性风十足的套装,宽松的西装,配上领带,一向都是走性感火辣风格的麦当娜,选择这样的中性风造型,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麦当娜双手插兜,潇洒中透露着自信感,小鲜肉男友才28岁,而麦当娜和这个男友分分合合好几次了,如今来看两人非常甜蜜呢!

麦当娜的这身宽松感十足的造型,最近确实也是非常火,裤子还是拖地的设计,几乎把鞋子都挡住了。没有穿高跟鞋的麦当娜,这次和男友一起亮相,竟然显得小鸟依人。

66岁已经是奶奶的岁数了,而无论是从麦当娜的外形还是整体的仪态,完全还是少女感十足啊!



麦当娜谈的恋爱几乎都是姐弟恋,而且男友的岁数都要比她小了很多很多。而麦当娜的这个小男友,岁数和麦当娜的大女儿差不多。

关键是,麦当娜的这个小男友,还非常宠爱她,一起出行的时候,小男友搂着麦当娜,这份甜蜜感真是不输年轻人。很多人都说麦当娜是女版小李子,小李子这么多年来,找的女友几乎都是20多岁的,而且都是超模。而麦当娜这么多年来,她的小男友岁数也几乎多是二三十岁的。

打破了年龄差,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也是让麦当娜活出了真正的潇洒。如今麦当娜依然还是活跃在舞台上,对于自己66岁的年龄,纯粹就是数字而已。

麦当娜的小男友平时也是走酷帅风格,这身霸气的风格和麦当娜的风格倒是很呼应,两人虽然分分合合多次,但是似乎还是热恋中的感觉。

麦当娜这个岁数都能舞台上能唱能跳,而她之前也是因为脸上科技感太强而被热议,麦当娜也是很大方承认自己的脸动了一些科技手段,为了让自己保持年轻态,麦当娜真是相当拼了。





ettoday

美国男子天团「新好男孩」(Backstreet Boys)成员尼克卡特(Nick Carter)近日再遭第四位女性指控性侵。现年45岁的卡特被来自美国的萝拉.潘莉(LauraPenly)指控,两人2003年至2005年间曾有接触,在她19岁时对其性侵,不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还导致她感染人类乳突病毒(HPV)等性病,最后还罹患第二期子宫颈癌。



综合外媒报导,潘莉表示,初期她与卡特为合意交往,但在第四次见面时明说只想看电影,未料却遭对方强行性侵,并遭受言语羞辱。她指出,卡特曾恐吓她「没人会相信你」,令她长期不敢揭露真相。她透露,几个月后卡特虽有道歉,却再次对她施暴。过程中,卡特从未使用保险套,导致她感染淋病、披衣菌等多种性病,最终罹癌,身心皆受到重大创伤。

卡特律师团队回应,卡特根本不记得与潘莉有任何互动。

目前,潘莉已对卡特提出民事诉讼,求偿超过1万5千美元,她强调自己不愿再被噤声,也揭露自己曾遭卡特粉丝网路骚扰,并指控对方团队试图操控舆论,攻击她与其他控诉者,试图保护卡特声誉,影响新好男孩于拉斯维加斯的演出。

卡特律师团队则回应称,卡特根本不记得与潘莉有任何互动,否认所有性侵与恋情指控,并反控对方意图敲诈、抹黑,呼吁外界不要轻信无根据的诉讼。他们强调将全力为卡特辩护,认为这是有组织的诋毁行动。



译言

4月14日,一支全女性队伍,在太空边缘感受失重状态大约4分钟左右后,顺利地返回了地球。在所有人出舱之后,六位穿着修身宇航服的女士和工作人员,还有“蓝色起源”的老板杰夫·贝索斯,一起拍摄了合影。



尽管所有人都在大笑,但现年55岁的劳伦·桑切斯似乎不那么兴奋,可能过去11分钟所有的忐忑情绪还没有消散。

虽说从升空到返回,不过11分钟的时间,但这是戏剧化的11分钟。

在接未婚妻出舱时,现年61岁的亚马逊创始人摔倒在了得克萨斯沙漠中的小坑里,而且还是脸朝下的姿势,多少有些狼狈了。而这样的一幕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一些人嘲笑贝索斯“过于激动了”,“不就是10多分钟没和桑切斯在一起嘛。”此外还有人表示,现在贝索斯和桑切斯一样,“都是搞笑大师”。
不过显然摔得不是那么重,贝索斯随即站起,热烈地张开双臂,拥抱了他的准新娘。



现年55岁的桑切斯当天明显要比未婚夫激动,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一趟旅程就像是到迪士尼坐了一次过山车,“她们不是真正的宇航员,只是游客而已。”

在接受采访时,披散着长发的桑切斯更是泪流满面,进而也说出了自己如此情绪化的原因。

“临走前看到杰夫,我当时就‘哇’了一声。我得回来,我是说,我们要结婚了。如果我回不来,那对我来说就太可惜了。”

显然,桑切斯想要成为贝索斯的新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她对能否举行婚礼这件事真的是耿耿于怀的。

在11分钟的时间里,贝索斯也是相当忙碌的,他先是将桑切斯送进太空舱,之后又接了回来。

而无论是去还是回,桑切斯都流眼泪了,“她是多么担心婚礼啊,”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猜测。

现在桑切斯和其他五位女性安全返回,贝索斯那场将在今年夏天于威尼斯举办的婚礼,应该也会如约而至了,桑切斯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成为“贝索斯太太”了。

另一方面英国媒体则是以另外的视角看桑切斯的升入太空,即隆胸植入物会在太空中受到影响吗?

虽然桑切斯从未承认过自己的身形来自“人工改造”,但这个似乎也不用她承认了,包括整形医生在内的很多人,都相信她注射除皱针,同时也进行过“填充”。

按照研究深空对细胞影响的斯坦顿·格尔森博士的说法,“如果以大约6000英里/小时(约965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可能会产生剪切应力,并可能导致某些物体发生移动。”

剪应力是指导致材料各部分沿相反方向相互滑动的力。在宇航员发射升空时,例如丰唇或隆胸等整形手术中,由于升空时产生的强烈加速度和振动,可能会产生剪应力。 即使没有进入太空,也有女性报告称,在高空飞行时,她们体内的填充物会出现奇怪的紧绷感。

经济观察报

王天一、赵鑫鑫、洪智、徐超、谢靖、王跃飞这6位中国象棋男子选手,已由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向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罪由为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两宗罪状。

2025年4月1日至10日,多位知情者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了上述信息。

知情者同时称,徐超、谢靖、王跃飞三人已“认罪认罚”(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对于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检察机关的量刑意见并签署具结书。记者注),而王天一、赵鑫鑫、洪智还未做“认罪认罚”。目前,上城区人民法院尚未确定具体的开庭时间。

被起诉6人均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被杭州检方提起公诉的6人里,以王天一的知名度最高。1989年4月23日出生于北京的王天一,从小就展现出象棋天赋。2008年,王天一被北京大学录取,就读于信息管理专业。2012年10月,王天一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成为中国第十六位男子全国象棋冠军棋手,并晋升为象棋特级大师。

从2014年开始,王天一连续11年居中国象棋棋手等级分全国第一名;其中,2023年他的等级分达到了2800分,为中国象棋施行等级分以来的最高分。因此,王天一也被誉为“中国象棋第一人”。

多位象棋行业从业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王天一在中国象棋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象棋的“商业价值”。

“他一个人的流量至少占到了整个中国象棋界的50%以上,甚至有人说达到了80%。不过就其‘商业价值’而言,我认为,首先王天一就是商业资本‘包装’造假出来的,由此才拉动提高了所谓的‘商业价值’。”一位中国象棋界的资深从业者如此评价。

赵鑫鑫,1988年6月29日生于浙江台州温岭市,绰号“六脉神剑”。2007年,夺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晋升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2008年,进入浙江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就读。毕业后,在当队员的同时,赵鑫鑫兼任浙江中国象棋队教练一职。

洪智,1980年7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曾师从中国著名象棋选手柳大华。2005年,洪智获得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晋升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徐超,198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97年获得全国少年赛冠军,2017年获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晋升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谢靖,1989年出生,江苏泰州人,2013年获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王跃飞,1983年出生于天津,2013年成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王天一、王跃飞、赵鑫鑫此前已被官方通报处罚

王天一等6人被起诉,是这两年来中国象棋界反腐大潮的一部分。

所谓象棋“录音门”,是指在2023年4月前后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的,两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王跃飞与郝继超的一段通话录音。这段录音中,两人提及王天一,并谈到王跃飞、王天一参与“买棋”,操纵象棋比赛之事,并疑似提到使用“特殊手段”在比赛中作弊。

2024年6月26日,经济观察报独家披露,2024年4月23日,王天一接受警方调查,办案单位包括杭州警方的经侦部门。

2024年8月23日,经济观察报再次披露,王天一被杭州检方批准逮捕,他既涉嫌在比赛中“买棋”,即自己或者通过王跃飞给予对手好处,以赢得比赛,获取象棋等级分排名优势;还涉嫌“卖棋”,即收受对手钱财,在比赛中故意输棋。

在两篇报道刊发之后,中国象棋协会于2024年9月19日对外宣布,对王天一、王跃飞给予终身禁赛的处罚,同时撤销由中国象棋协会授予他们的包括特级大师在内的所有技术等级称号。

中国象棋协会同时表示,“会同有关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查明王天一、王跃飞等运动员存在买棋卖棋操纵比赛等违规行为,时间跨度长、频次高,性质非常恶劣,情节非常严重,对象棋运动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

2024年11月末,负责管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运动项目的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下称“棋牌中心”)主要负责人发生变更。此前曾担任棋牌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职务6年多的朱国平被免职,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贺凤翔接替了朱国平的职务。

国家体育总局同时宣布,免去郭玉军的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纪委书记职务;免去郭莉萍试任的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主任职务。

郭莉萍曾任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职。1974年1月出生的郭莉萍,曾为中国象棋女运动员,1998年成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后转而入仕,先后担任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象棋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亦为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2023年8月,郭莉萍晋升为棋牌中心副主任,并分管中国象棋等业务。2024年5月前后,担任棋牌中心副主任不足一年的郭莉萍离任。此后,她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主任身份,出席了数项公开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官方网站显示,郭玉军现为该中心副主任。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在2025年3月27日的报道称,郭莉萍已被降职为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国内发展部主任。

彼时,经济观察报记者曾就王天一等人事件向朱国平求询。他表示,自己还不便就此事接受采访。

2025年1月12日,中国象棋协会又宣布对41名中国象棋男子选手的处罚决定,其中赵鑫鑫、汪洋、郑惟桐被终身禁赛,并被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杭州检方起诉的洪智、徐超、谢靖,不在这41人的处罚名单中;而汪洋、郑惟桐则未在起诉的名单内。

王天一“买棋”又“卖棋” 赵鑫鑫涉案金额最高

知情者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王天一、赵鑫鑫、洪智、徐超、谢靖、王跃飞这6位此次被起诉的中国象棋男选手,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两宗罪状。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买棋”、“卖棋”的关系。

其中王天一被控涉嫌“买棋”(即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金额是11万余元,而涉嫌“卖棋”(即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金额则为90多万元。

6人中,涉案金额最高的是赵鑫鑫。知情者介绍,赵鑫鑫涉嫌“卖棋”的金额为160余万元,涉嫌“买棋”的金额是80余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赵鑫鑫“卖棋”最大的“买家”就是王天一。

知情者亦称,目前,徐超、谢靖、王跃飞此三人已做“认罪认罚”,王天一、赵鑫鑫、洪智则未做“认罪认罚”。在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之后,上城区人民法院于2025年3月11日正式立案;而截至2025年4月10日,法院尚未确定具体的开庭时间。

根据2016年4月18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标准,则按照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即受贿六万元以上不满四十万元,为“数额较大”,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受贿一百万元至一千五百万元,为“数额巨大”,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王天一涉嫌受贿的金额为十一万余元,因此属于“数额较大”,如果其罪名成立,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赵鑫鑫涉嫌受贿的金额为一百六十余万元,为“数额巨大”,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行贿方面,按照现行《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六万元以上两百万元以下,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新闻晨报

4月13日,导演易小星和演员胡先煦、邓家佳乘飞机回北京遇大风。安全落地后,易小星晒出聊天记录,透露自己被吓到给制片人发遗书:“刚才鬼门关前走一遭!北京机场刮大风,我们的飞机抖得跟筛糠似的,我坐飞机二十年没遇到过这么抖!第一次落地未成功,离地面超近的时候眼看飞机在左右漂移,机长果断复飞,一把拉高,又盘旋了四十分钟之后,在剧烈的抖动中落地,舱内响起掌声!同飞机的胡先煦邓家佳都吓得不行,我遗书都发出去了。”



随后,胡先煦在评论区回复:“确实吓麻了,感谢机组,大家出行一定注意安全!

邓家佳表示:“我还行,比较淡定。”




ET today

美国传奇动作片《第一滴血》(First Blood)的导演、加拿大名导泰德柯契夫(Ted Kotcheff)于4月10日因心脏衰竭在墨西哥辞世,享耆寿94岁,距离他生日仅仅三天。泰德柯契夫一生执导无数经典作品,不仅在电影圈留下深远影响,也跨足电视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资深创作者。



泰德柯契夫生涯代表作之一便是1974年执导的《达迪克拉维兹的学徒生涯》(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该片为他赢得柏林影展最高荣誉金熊奖,他同时也执导过1989年的喜剧片《老板度假去》(Weekend at Bernie's),并曾担任知名美剧《法网游龙:特案组》(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长达13季的执行制作人,足见横跨多领域的导演实力。




1982年上映的《第一滴血》,由席维斯史特龙(Sylvester Stallone)主演,是他继《洛基》之后再次站稳影坛地位的重要作品。



该片讲述一名越战退役老兵与社会格格不入、被逼反击的故事,虽然成本仅为1600万美元,却在全球大卖超过1亿2,500万美元,成为动作片经典之一。电影成功后,片方曾邀请泰德柯契夫执导续集,却遭他婉拒。

泰德柯契夫坦言拒绝的原因,是剧本与原作精神出现偏差,他表示:“他们找我拍续集,但我一看剧本就拒绝了。主角在第一集中没有杀人,但续集却杀了75个人。这样的设定像是在歌颂越战,而我认为那是一场历史上最愚蠢的战争之一,5.5万名美国年轻人死于战场,还有许多退伍军人选择自杀。我无法违背自己的信念去拍这样的电影。”他也坦言若接下该片,“当然我现在就会是有钱人,因为那部续集最后赚了超过3亿美元。”

中时新闻

湖人以50胜31败锁定西区第3席位,也是太平洋组冠军。 如果不算缩水球季,这是湖人从2012年以来首度称霸分组,亦是2011年、2020年之后再度达阵50胜大关。 40岁菜鸟总教练雷迪克(JJ Redick)以实绩回应外界的质疑,后卫里夫斯(Austin Reaves)说:“做为一支球队,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能力拿下总冠军。”


ROCKETS at LAKERS

雷迪克是湖人主将詹姆斯(LeBron James)的好友,他与詹皇共同开设一个谈论篮球战术的节目,因此有人认为他单纯是纸上谈兵,对他空降湖人感到不满。

美媒FOX球评阿丘(Emmanuel Acho)先前说:“我无法再认真看待湖人了,不只如此我还对他们的决定感到愤怒。 我们被教导在人生中需要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特别是在职业运动,你只能吃你自己杀掉的,如果不是你杀的,你就不该吃。 雷迪克没有任何执教经验,他只是有个朋友在里面,你要我怎么相信他能带好球队并在最高殿堂赢球?”

如今湖人重返6成胜率,美媒《雅虎体育》作家Bill Plaschke称赞说:“我要感谢大学教练丹赫尔利(Dan Hurley)拒绝湖人7000万美元肥约,用他交换雷迪克是湖人本季的『最佳交易』。 买到东契奇(Luke Doncic)当然很棒,将他完美融入进攻体系的仍是雷迪克。 我当初很期待丹赫尔利执教,我认为雷迪克会带来不幸,结果是我错了。”

来源: 喻青



作者简介:美国达拉斯市李宝琴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兼移民部主任

什么是美国的‘人民公仆’(Public Servant)精神?

出门总遇新奇事:今天的经历直接毁三观。

2017年8月11日,星期五。

儿子在国会山的实习今天结束,我和夫人带上小女儿飞过去与他会和,计划是让他给我们在首都华盛顿特区做两天导游,然后全家一起去纽约,到百老汇观赏音乐剧,到长岛会见老同学,当然还得再去尼加拉瓜大瀑布转一圈,下个周末回达拉斯,也是孩子们开学前的最后一个旅行。

上午十点的飞机。

周末,头等舱位子不够,我就让夫人和小女儿过去坐头等舱,我自己则去了后面的普通舱。虽然是普通舱,但因为我的会员级别高,还是给了我紧邻头等舱的前排座椅,腿部空间相对后面的座位还是大了很多。

正因为此,精彩绝妙的故事来了……

身旁的旅客是一位军人,坐下后我们就开始聊起来了。聊了半天,我问他服役的基地在哪里,他说在“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我说我们明天还要去五角大楼参观呢。同时,我顺便抬头瞄了一眼他的军装领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我一大跳……

他的领口上工工整整并排绣着两个黑色的五角星:

居然是五角大楼的美国空军将领Patrick Higby(格毕)本尊大人!!!



接下来的话题就有意思起来了:我们从GPS聊到北斗, 从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误炸聊到美军电子侦察机迫降临水机场。我还专门在微信上翻出我2016年9月20日在朋友圈上发的一个帖子,请他判断一下那个“不可描述”的飞行轨迹到底是F-22还是F-35。他看了以后说:F-22和F-15(没提F-35哦)都可以做这样的机动。我问他F-16呢?他说“空载的情况下也可以”。

真正毁三观的是下面这段对话:

他说他的位子本来是在最后面,空间特别狭窄。而他的左腿受过严重的伤,里面打了很多的金属钉子,保持一个位置太久了不行,需要时不时地动一下。因为我们家升舱去了前面的头等舱,空下了这个位置,他才有机会换过来,对他的腿部舒展好太多了!

我禁不住问他:您什么时候买的票,难道您这样的官阶出门,没有秘书?没有警卫员?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不给您安排头等舱或商务舱吗?他的回答不仅彻底毁三观,而且,对我的心灵震撼实在是太大了……

他说:事实上,恰恰相反。

我们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坐头等舱或商务舱,只能坐经济舱!即便是经济舱,像现在这个需要加价的经济舱的票,我们也不可以买的!今天是因为你们家有人升舱去头等舱,所以空出这个座位来了,空姐才把我调换过来。如果要花钱买的话,我是不能买这个票的!

我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了。

他却继续说:

有时候航空公司会因为我的飞行里程达到一定的程度,而给我免费的升舱待遇,我都会主动放弃。因为,我们不能让民众看到,我们在用他们所交的税金,搞铺张浪费和追求奢侈和豪华享受。不仅飞机,就是到达一个城市后租车,我们也只能租最便宜的廉价经济型。

我说难道“full size”(标配全尺寸)的车都不行?他说:不行,只能是“compact”(微型)或者“economy”(经济型)的款式!我们是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不能利用职权来服务我们自己!

我问:难道自己花钱都不行?

他说:

穿军装时绝对不行,自己花钱都不行,怕的是民众和媒体误会。虽然不穿制服时的限制要少一些。但是为了避免熟人见到后的解释和可能引起的误会,我们也尽量避免。

讲到这里,就该打住了!因为,再往下,真的无语了……

飞机降落的时候,窗外正好就是五角大楼,他说:

你瞧——那就是我的办公室!



琥珀风筝 陌上美国

从饶毅到抛弃社区的“百人会”

我们读者群有人发了这个截图,这位饶毅教授嘛,当初高调退了美国国籍、搞牵人计划被美国政府黑名单给永久禁止入境、回国寻发达却又要以白左自诩,用“追求自由”圈粉,实际骨子里却是优越感很足的“精英”思维。精英主义是什么?核心就是讲究比较、追求地位优势,DNA上跟平等自由的精神是不对付的。



AA操作到今时今日,哪里还是什么所谓的“平权”法案,本质上已经是特权法案,成了左派精英割自己社区的中底层的韭菜,然后内部以给其他肤色的(精英、政客阶层)相互请客的方式一起分饼。

所以他们个个道德感十足。以华人群体为例,可以看从微信到推特,现在大声反对高院判决的,大多是集中在top 5%那个阶层圈子里的,比如百人会这种里面都是千万亿万富翁或社会名流性质的在美华人,在发声反对高院判决。精准验证上一段的结论。

他们现身说法了一旦自己阶级爬坡成功,进入了上流社会就脱离自己族裔的基层的现象。最典型之一,CA不是还有华人州议员要华人多去读社区大学的吗。

实质上亚裔为主力军反掉入学肤色AA,这是个格局挺大的事,帮助美国避免误入歧途,走上肤色大战、追求一切要以各肤色结果平等为准绳的极左乌托邦。所以不必跟着某些引导自恨情绪的“带头大哥们”的调子认为“只是对亚裔/华人有益”。这类人基于这个论点又进一步攻击反招生AA的华人是“自私”,其实他们是在黑化华人的贡献。实际上如果不是这事把握了美国社会都认同的方向,单靠什么“亚裔/华人利益”怎么可能赢。

再说华人也没有什么一致的利益,就是对告UNC、哈佛案,现在表达对高院判决反对的华人也颇有一些。他们跟支持告哈佛、UNC的华人利益能一样?而且当下推翻肤色政治获得坚实的第一阶段决定性胜利了,以后就是用观点组队了,比“华人”的概念宽阔多了。

这些人真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搞惊吓体,哈佛一年大一新生总体录取1600,MIT更少1000多吧,这些学校加一起亚裔估计都不会有一万人。就开始杞人忧天地焦虑亚裔太多?

华人做的教育维权这事跟犹太人20年代到40年代维权的本质类似,挺多支持AA的爱夸犹太人却攻击华人,不知道是什么心态。这年头没点双标、自恨之类的精神恍惚,还真跟不上极左的潮流。

实际上美国因为比较自由、平等,而且有本地荣誉感(local pride),很多家庭也不把学校排名当多大的事,更爱选择州立大学就近读书。选择学校时候冲着名气buy the name brand去的家庭不是没有,但是并不是那么发烧地普遍内卷,往往是读过这些学校的和一些读书来美国的技术移民家庭更在乎名校。所以说什么“亚裔上藤校的要是太多了会引发种族仇恨”,这是用中式文化思维张冠李戴来瞎猜美国的事。

其实就看看各种政治竞选,尤其是总统竞选,那些有藤校背景的候选人往往还要藏起来自己的名校背景,至少不可能拿来当多吸引选票的资历吹嘘,就可以知道大学牌子这事,在美国大众心目中根本就不是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一个指标。

一些爱炒作歧视的,完全是手里拿着锤子,看啥都是钉子。跟那种气候教什么事都要套用气候变化理论去解读,同宗。

下面分享一下吹起号角的凌飞的一篇很棒的历史科普。从事实角度暴露一下饶毅那些人不懂美国的华人历史还信口开河、总是急迫要表现自己的认知“木秀于林”的深入骨髓的自以为是。

美国华人的教育平权是谁的功劳?

前言:
教育平权是华裔推动公正的目标之一。

通过对教育的维权与平权,从而实现美国社会更全面更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益,也直接影响与帮助了美国的下一代整体上的教育权益。

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争取民权的抗争中,是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惊讶地发现,美国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争取民权中的作用】,压根就不讲、不教育!这导致许多华二代对自己的先辈的历史完全无知,更是把华人的教育平权当成了“都是非裔的功劳”。

1884年的华人维权:
1884年,华人赵洽一家状告旧金山市学监和加州学监(Tape v. Hurley)案,开启了美国华人为美国公共教育维权平权的先例。

1860年,在加州旧金山教育学监莫尔德(Andrew Jackson Moulder)(南方人,民主党)的强力推动下,加州议会通过了禁止有色人种孩子入学公立(白人)学校的法律。该法律第八条规定:“黑人,蒙古人种和印第安人不许进入公校。”

(蒙古人种即是指华人)

在当时,加州的地区教育经费是根据当地白人学龄儿童人数拨款。也就是说,尽管有色人种和白人一样是纳税人,一样地纳税,但在加州的公共教育系统——公校根本就没把有色人种的孩子包括在内。

(1859年9月旧金山教育局曾经建立了一所华人学校,但4个月后以缺少经费为由,将其关闭,此后教育局对华人要求有学校一事始终不予置理。)

通俗地说,就是从一开始,非裔、印第安人与华人一起是被排除在美国公校教育之外。

其实华人当时在美国是已经开始创办有中文学校的,在美国最早的学校之一是于1850年代由教会在旧金山开办的。

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将华裔美国人排除在美国公校之外,显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禁止华人移民10年,并阻止所有华人成为归化公民。

随着排华法案的出台,公立学校更加禁止华人入学。

在这种似乎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在这种看似不可被挑战的情况下,华人赵洽一家对此发起了这件历史性的诉讼,迫使旧金山市和加州不得不对所有种族的学生打开了公立学校的大门。



(父亲赵洽(Joseph Tape)中国出生的移民,母亲玛丽(Mary)中国出生的移民,中间的女孩叫梅蜜(Mamie)就是引发此案的小女生,另外两个小孩是Frank和Emily,他们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

1884年9月的一天,母亲玛丽带着8岁的女儿梅蜜到“泉水谷小学”(Spring Valley School)注册入学。

但当时的小学校长赫丽(Jennie Hurley)在请示学监莫尔德之后,拒绝了8岁的梅蜜的入学。

随后,【华人赵洽一家】对此发起诉讼,在得到教会与白人律师的帮助下,几个月以后,法官James Maguire判决原告胜诉。

在判决书里,法官引用宪法第14修正案,加州的法律和华裔美国人纳税的事实,判决Mamie应当被公立学校接收。

加州的学区委员会败诉后将此案上诉到加州最高法院。

加州最高法院审理以后,维持了法官Maguire的判决。

至此,这个官司赢了,而华人的子女们因此才获得了在美国公校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的教育权益得到了谁的帮助?
——华人自己、教会、正义的白人律师。

非裔?
对不起,他们此时自己都没搞定自己的教育权益。
——所以,华左们所忽悠的“华人在美国获得的教育权益改善,基本依赖黑人领导和推动下的力争”,完全不懂历史的胡说八道兼忽悠!
正是依赖于此案,使得当时的加州政府不得不把其它种族的学生纳入到公立学校系统中,不得不为其它种族的居民的下一代提供学校(尽管一开始是分开的学校),
——而非裔也连带着因此得到公校教育的机会。

通过这起起诉案,我们能看到,
我们华人的先辈们,1.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媒体发声,3.永不怕事。

正是在这样的华人先辈的努力下,才一点一点地构建出今天的美国的教育平权现况。

1884年的Tape诉Hurley案在时间上和实质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特别是在当时非裔美国儿童被视为公民,而华裔美国儿童尚且被视为外国人的不利情况下。

而对华裔美国儿童的公民权的维权,仍然是由华人自身来完成的,
1898年的 黄金德诉联邦(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169 U.S. 649 (189,根本性地确立了“出生公民权”,而这个维权对移民非裔的下一代的公民权也是至关重要,
——没有华人黄金德的努力,奥巴马将连投票都没有资格参与,更不用说参与竞选,甚至当上总统。

在1884年的华人维权后70年,
——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347 U.S. 483 ,1954)获胜,种族隔离情况终于得到扭转。

在这个70年间,华人对教育维权依然是前赴后继,为更全面更平等的教育平权一再展开努力。


1927年的华人Jue Gong Lum一家起诉密西西比州玫瑰带镇(Gong Lum, et al v. Rice et al (275 US 7一案,就是一个典型。

在这个案例中,为了让华人的下一代得到进入公校的平等权益,而不是仅有进行特别开设的华人学校的权益(即所谓的“隔绝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种族隔离制度),华人的先辈们对此进行维权抗争。

但在当时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构成下,不幸败诉了(所以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否是保守派非常重要)

在此案败诉后,1936年,当地华人集资盖起了第一座华人学校 (Chinese Mission School)的校舍, 当地教会——浸信会出资建了宿舍。

1927年的起诉,不幸失败了,但它是属于那个反抗种族隔离的时代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早的那一部分。

Jue Gong Lum一家的故事告诉我们:
美国华人在美国不是过客。

我们的华人先辈们,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通过法律手段,通过不断地对外发出声音,一步一步地争取平等权利,包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美国华人的教育维权,从来就是美国历史主流中光明与黑暗、偏见与公义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人不是价值观平等保护的仅仅的得益者,而是对不平等的直接抗争者,对废除种族隔离的巨大贡献者,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争取民权的抗争中,是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的!

在轰轰烈烈的民权抗争运动中,各个种族的民众,都因为不同种族的先辈们的抗争,而使得后世得以享有更全面更平等的教育权益。

但很快,在1968年之后,非裔社区的维权就越来越变味了。

1978年全国有色人种发展协会(NAACP)对旧金山联合学区提出了集体诉讼,认为学校族群比例差别造成了种族教育歧视。

1983年,加州地方法院同意此案诉讼内容,要求任何一个族群不得在学校独占多数人群,规定每个学校至少要有四个族群的学生,常规学校单一族群学生人数的比例不能超过45%,特殊学校单一族群学生人数的比例不能超过40%——从而实现了“种族配额”这种新形式的种族歧视。

1994年,针对族裔配额录取政策,亚裔美国法律协会代表三名华裔儿童,向旧金山联合学区提起了诉讼,
1995年1月19日,更是将旧金山全国有色人种发展协会(SFNAACP)和旧金山联合学区加在一起列为被告。

没有错,就是这个民权运动中非常有名的,并且现在还存在的非裔组织——全国有色人种发展协会(NAACP)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U. S.

这个打着“有色人种”,但其实后来只关注于非裔的组织,再次暴露出非裔在民权运动之后,已经从为全美国的各种族的平等努力,变味成脱离大众,甚至局部出现逆向种族歧视与隔离......

事实上,在整个19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非裔来说,种族隔离的界定都仅仅被视为非裔美国人和白人之间的问题,华人的问题从来没有在非裔运动的主要考虑范围之内。

而在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之后,美国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的行政命令而进行的所谓“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简称AA),
其出发点很美好,为了把少数族裔从历史带来的不利地位中提升出来,实现社会的平等。

并因此认定,对于过去受到历史不利影响的族裔,只给他们公平的竞争机会是不够的,认为只有提供“积极的帮助”,他们才可能克服不利因素,实现实际上的“平等”。

但是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积极帮助”,却是由一个历史过去的不公平,创造出更多现在的不公平,
——即,用另外一种歧视来试图“纠正”从前的一种过去的歧视。

更何况,这种不公平/歧视是施加在除非裔/拉丁裔之外的不公平/歧视,而且还主要是他们的精英、政客阶层受益。

由于旧金山华人移民的历史原因,当地的华裔美国人已成为最大的少数族群。

而当地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是非常优秀的学校,而作为家庭非常重视教育的华裔青少年自然学业优异,大量考进这所高中,而在旧金山学区学生配额分配标准中,显然这违反了规定——于是一个华裔的孩子即便学业优异,但就是不能进入期望的学校了
——因为种族配额的问题,
而谁创造出这个“种族配额”的问题?
——非裔

在1995年,美国华人起诉旧金山全国有色人种发展协会(SFNAACP)和旧金山联合学区后。

地方法院和第九巡回法庭均表明,如果进入审理被告必败无疑。

最后,被告被迫达成和解,

1999年,William Orrick法官决定取消1983年的同意法令,停止使用种族配额录取学生,并在2002年之前终止该法令的所有规定。

至此,加州的华人学生终于再次战胜了种族歧视,获得了他们应有的教育权益......

那么,让我们再问一次:
华人的教育平权是谁的功劳?
答案大家自己回答......

Original 空间作者 二湘的六维空间

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大学招生平权法案,这个判决让我产生了前世今生之感。2018年该案第一次打到高院的时候,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哈佛的难言之隐》。那时我还是个左倾分子,文章基调是为哈佛辩护。谁能想到,就在我已经忘记了这个案子的时候,最高法院作出了裁决。更没想到的是,五年之后,浓眉大眼的我已经变成右派了。

必须声明:我不反对照顾弱势群体。我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反对并且还会身体力行照顾弱势群体。我在社区大学上数学课的时候,期末考试前突然收到一个同学的电子邮件问我一道数学题。我根本不认识发邮件的同学。我在班上年龄最大,从不跟同学社交,总是上课来下课走。但大概因为我是班上唯一一个亚洲人,自然就被当成了数学课代表。收到邮件的时候我正在陪儿子练击剑。我心想:有问题为什么不早问?明天就考试了才来临时抱佛脚。正腹诽中,突然收到了另一个同学的邮件,问我另一道数学题。这时我便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尼克的父亲教导他:“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想到:这些社区大学的同学很多都是边工作边上学,负担很重,不像我是专业学生。他们虽然缺乏时间管理,但他们好歹是愿意上进的,不然也不会在考试前临陈磨枪。于是,我找了张白纸,在击剑场边上写了三大张,拍了照片给他们传过去。第二天考试结束后,两个同学向我表示感谢,我才看清谁是谁。不出所料,两个都是西语裔。

划重点:我不反对照顾真弱势,我反对的是照顾假弱势。现在的平权法案,实际上受益的是非裔的中上层,而真正需要照顾的底层根本也不上大学,完全享受不到所谓的平权。

我的资深右派朋友说:美国社会,早已在过去的 60 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权法案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纠正美国历史上对非裔犯下的罪恶,提升整个非裔族群的教育水平。然而,60年来,平权法案的受益者们,一旦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离原来的社区,并没有回馈自己的族群。而那些非裔的底层,仍旧住在贫民区,逐渐陷入死循环,根本没人理睬。

而且,现在特别有能量嗓门大的非裔,往往都是最近几代才移民来美国的。他们在自己的出生国本就是中上层,到了美国来,一边享受美国的自由平等,一边天天拿奴隶制说事儿,要美国补偿奴隶制欠下的债。其实美国并不欠他们的,因为他们和当年被贩卖来的黑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之所以天天揪着白人的脖领子要求道歉,就是为了占领道德高地,为自己谋取利益。平权法案对非裔的照顾,往往落到这些人头上。

再说,当年的黑奴贸易也是先由本地非裔首领抓了黑奴再贩卖给白人。这在第一批非裔作家的作品里都有记录。我上美国文学课的时候,读过Olaudah Equiano 自传。他自传的第一部分,就是讲他如何在丛林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突然天降横祸,被一个酋长抓走,变成了奴隶。他在几个(非裔)主人之间被卖来卖去,逐渐从非洲大陆的腹地被卖到海岸。有一天,海上开来一艘船,主人发现把他卖给白人挣钱更多,于是他就成了白人的奴隶。这部分记述让我恍然大悟。其实仔细想想,在奴隶贸易的开始阶段,毫无经验的白人怎么可能深入第一线去抓人呢?必须得有非裔当带路党。课堂讨论的时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教授(白人)说:对,非洲也有奴隶制,美国也有奴隶制,但是我们要看到:非洲的奴隶制不是基于种族主义,而美国的奴隶制是基于种族主义。我们重点要批判的是种族主义。

我之所以变成右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感觉左派越来越脱离逻辑和现实。上述言论就是脱离逻辑。同样都是剥夺人的自由和权利,不拿奴隶当人,非裔压迫非裔难道就比白人压迫非裔好受点儿?为什么要避谈非裔奴隶主的责任,而纠缠于种族主义?这些白人知识分子,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出于好心,但是由于执着于某一个议题而不讲逻辑,反而起到了更坏的作用。比如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于是就有一些人提出一个口号:“Stop Asian Hate.”(终结对亚裔的暴力)。但是在实践中,如果一个白人打了亚裔,CNN之流都要大肆报道;如果一个非裔打了亚裔,主流媒体就装聋作哑。这时候我就想:左派的“Stop Asian Hate”和右派的“Law and Order”(法律与秩序),哪个更能保护亚裔?

再来看左派如何脱离现实。首先需要肯定:左派在上个世纪的美国起到了推动进步的作用,而最早的左派都是白人,是白人带着负罪感在反思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在美国文学课上,我读到了很多美国进步知识分子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逆流而上充满正义的表达,比如在美国为了西扩而驱赶切诺基人的时候,爱默生就写了声援切诺基人的文章。这些进步主义者表现出的良心和勇气都让我感动。但是良心、勇气、正义感都要从现实出发,而当下美国知识分子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了现实。

比如我前面讲过的那个教授,曾经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谈到平权法案。我说:“平权法案本身是好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任何事都要有制约,不能完全脱离meritocracy(唯才是用)。现在的舆论已经把meritocracy当成了反义词。一提唯才是用,就是种族不平等。”

然后我举了个例子:我儿子学校推荐了两个人去参加一个宪法论坛。所课宪法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夏令营,考上了能免费去首都参加一周活动。学校推荐之后,组织方还要选拔。两个孩子都写了作文,填了各种表格。我儿子是学校《法律评论》的主编,而他们学校的《法律评论》是全国唯二的中学生主办的法律杂志。但最后的结果毫无悬念是另一个学生被选上了。为什么毫无悬念呢?因为他是非裔。我说:虽然我没证据,但我不相信他的作文比我儿子的好。

教授说:“可是你的经济条件比他家好。你可以暑假带你儿子去首都参观,而一个非裔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首都。”

我说:“但是他家比我家还有钱。他家住拉荷亚大豪宅,我家住学校旁边小公寓。”

教授就耸耸肩。

这就是典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左派,他们完全不考察现实,一听非裔就认定这是个各方面都弱势的人。一看到自己学校里出现了非裔就认为自己为社会进步做了贡献,就开始自我感动,完全不考虑每个非裔的具体背景。前总统奥巴马的父亲为什么能到美国留学?因为他的祖父是肯尼亚的一个酋长。现任副总统哈里斯的父亲也是个农场主。哈里斯曾经在访谈中说她从小在贫困中挣扎,她父亲表示这是子乌虚有,咱家土地多着呢。哈里斯就和他父亲断绝了关系。

很多华人反感的其实就是经济上并不弱势,但纯粹因为肤色而受照顾的人。平权法案初衷是好的,但是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成了某种族上层享受特权的方式,照顾了不该被照顾的人。

虽然但是,话说回来,我对最高法院裁决的欢迎,并不是因为从此后可能会有更多华人上哈佛。我五年前在《哈佛的难言之隐》里表达了对华人诉哈佛的微词,我现在仍然是这个态度。我过去、现在、将来都认为上什么大学并不重要。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就算哈佛不要咱,谁也挡不住咱成功。华人总有一种“门槛”意识,仿佛一旦进入了这个门槛,自己的身份就会从此不同。这种门槛意识妨碍了华人的格局。

那么我到底为什么乐见这个裁决呢?我拥护的是这个裁决背后的理念。

殊不如,现在激进左派已经到了认为数学和科学是种族主义的地步。换句话说,如果某些种族在考试中回答1加2等于5,你敢给零分,那你就是种族主义。现在医学院入学也看肤色,那么靠平权而进入医学院的人水平能有保证吗?他们在医学考试中如果弄错了动脉静脉,教授敢给低分吗?这样的医生出来开业,我敢找他们看病吗?将来出了医疗纠纷,法院能秉公执法而不是看肤色下菜碟吗?只要你用肤色将社会割裂,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陷阱。

除了数学和科学这些硬实力有种族主义之嫌以外,相当一些软实力也被打成了种族主义。我现在在一个教会办的文理学院读书,去年有一个耶鲁神学院的教授Wiley Jennings来我校做讲座,该教授的理论核心就是认为现在的神学教育已经被白化了,需要彻底的革命。他认为:殖民地白人基督徒用自己的标准来改造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这些标准包括:独立、自主、自给自足、自我控制(independent, autonomous, self-sufficient, self-possessing)。非裔美国人的同化就意味着自我身份的毁灭,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在课堂讨论上我问:独立、自主、自给自足、自我控制这些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一种价值观碰巧先被白人提出来,难道就一定是错的?虽然从审美上来说,每种肤色都同样美丽,但从道德上来说,难道独立不比依赖更可取?自主不比无能更可取?毅力不比懒惰更可取?教授(不是Jennings教授,是我校的教授)说:要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这些标准被当成了殖民的工具,那么就需要拨乱反正。

这就是左派的荒唐之处:就因为白人历史上犯下了对黑人的罪恶,我们现在就不应该坚持数学和科学,就不能有道德与是非标准,就不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认为这次最高法院的裁决意义重大的原因。对我来说,有没有平权法案,我孩子都离哈佛很远,可是一个社会是否讲逻辑,是否尊重现实,却能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华人赢了诉哈佛的案子,并不能把我家的学酥推进哈佛,但是却能给他们创造一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常社会。最高法院认定平权违宪,也就是从此后拿种族说事儿是违宪的,这个裁决对于在各个领域正本清源意义重大。

再划一次重点:我对于任何一个种族都没有偏见,对于凭智慧勤奋在逆境中突围的人更是无限崇拜。前文提到的Olaudah Equiano就是我的榜样。瞧瞧人家,成年后才学英语,从奴隶文盲到作家。跟他一比,我只有惭愧的份。


紫翎piu 温言暖语伴读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与青春年少比起来,成年人的世界多了些许的无奈与不甘。

曾经心心念念的理想生活,不知何时开始,已经变了模样。

心中在意的人如今已不知在何方;梦寐以求的大学与自己失之交臂;期待工作后实现财富自由却发现挣的没有花的多。

一路走来总觉得快乐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一个人真正苦闷的根源是不肯放过曾经的自己。

往事如烟般缥缈,朦胧中充满着无可奈何,使我们身陷其中痛苦不堪。

仔细想一想,我们都是平凡世间的一员,没有人可以穿越时间回到过去。

事已发生无法改变,与其为过去的种种而折磨自己,不如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

放过曾经那个痴心的自己,与过去的恋人说再见;

放过曾经那个玩心很大的自己,与以往的玩世不恭说再见;

放过曾经那个追求完美的自己,与稚嫩的自己说再见。

人生处处充满变数,每一项选择都会与所想的结果有所偏差。

不与往事较劲,不与自己较劲,不与别人较劲,生活便会轻松起来。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留有遗憾,有时缺失也是一种美,与其在痛苦中苦苦挣扎,不如选择释然。

白落梅曾说过:“遇见该遇见的,拥有能够拥有的,也忘记需要忘记的。”

人总是要经历过后,才知道什么最该取舍。

把自己从过去痛苦的阴影中捞出来,才能全身心的冲进快乐的怀抱。

所以,试着放过自己,放过往事,让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未来的日子,不一定有多么的美满,但是只要放过自己,生活就一定会多一些幸福的足迹。

余生,愿我们不与自己计较前嫌,对自己好一些,愿我们的人生之路,所遇皆是宽敞明亮。

最后,跟大家说声晚安,祝大家好梦!

冯学荣

由于写史的原因,常与国人谈论历史,当然免不了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开始还以为是国人接收的历史信息出了问题,久而久之,发现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吸收,而是在于思维方式本身出了问题,今晚闲暇,特下笔谈谈这个问题,提醒一下,所谓诤友,知无不言,希望能使国人开窍一些,聪明一点,别再自欺欺人。

笑柄一:“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独立”

中国有不少所谓的文化人、历史爱好者,每当谈起外蒙古独立这段历史,往往不约而同地发表这么两点看法:1、国民政府无能,丢掉了外蒙古;2、新中国太反动了,竟然支持外蒙古独立。

这些所谓“文化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显然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外蒙古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外蒙古人民独立是非法的。

事实上呢?——事实上,外蒙古在明朝乃至以前,都不是中国人的地盘,外蒙古在清朝初年归顺了大清帝国,是慑于大清帝国的武力,1912年大清帝国通过《清帝退位诏书》、将外蒙古“转让”给中华民国,这件事并没有征得外蒙古人民的同意,外蒙古人民显然是有权不接受的。换句话说,外蒙古人民有权独立。掷地有声。

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主旋律是:反帝救国,独立自主。中国人要反对殖民,要争取独立,对不对?很对。但是一谈到外蒙古人民要争取独立,我们的“爱国”青年立马就翻脸了,为什么翻脸呢?因为我们的“爱国”青年认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可以独立,你们外蒙古人也想独立?啊呸,做梦吧你。

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独立。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这就是某些“爱国”历史爱好者的嘴脸。

外蒙古人从前是外蒙古人,后来是清国人,但是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人,他们也有权选择不做中国人——中国人民有权争取独立,外蒙古人民也有权争取独立,大家都是人,人人平等。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独立,这是双重标准、强盗逻辑,这个问题必须要清醒对待,否则中国人一不小心就会沦为自己一直批判的帝国主义,某些“爱国”文化人,有空不妨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面的那个人,像不像当年的日本鬼子?大家都是扩张主义者。五十步笑一百步,仅此而已。

笑柄二:“我可以杀出去,你不能打进来”

鸦片战争研究难免谈到一个问题:林则徐的禁烟举措有没有失当之处?但是谈到这里,往往有“爱国”历史爱好者跳出来,作义愤填膺状,抗议道:“这有什么好谈的?英国人派兵杀到我国境内,就是它不对,任何理由它都不能杀进来,一杀进来,它就是侵略者”——每当这些声音出现,一些学养不够的人往往被压得大气不敢出——无论任何原因,A国都不能出兵B国,否则A国就是侵略者。但是当你反驳他:“按照你的道理,1979年中国出兵越南,请问中国是不是侵略者”?这个时候,他往往急得大汗淋漓,无话可说,手足无措,热锅蚂蚁,丑态百出。

可见,这种“爱国”的论调,只是听起来似乎对,实际上是错的。因为如果无论任何原因,A国都不能出兵B国,否则A国就是侵略者。那么很显然,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当过N次的“侵略者”,1918年,北洋政府出兵俄国,打到了别人的国土上,是不是侵略?1950年,王师跨过鸭绿江,造成人家民族分裂,这又是什么?1979年,自卫反击,打到了越南的首都周边,这又叫什么呢?不要忘记,1950年、1979年两次出兵境外,国际上是一片谴责之声。不信?查资料去吧。

你知道吗?1992年中韩建交,中国第一任驻韩大使在汉城举办记者招待会,立马遭到了韩国记者的刁难——韩国记者要求中国大使对1950年的“侵韩行为”进行道歉——试问在韩国人的眼中,1950年中国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1979年我军杀进越南的国土时,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帮越南老百姓挑水割禾,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越南老百姓的冷枪。为什么呢?因为在越南人的眼中,我们就是“侵略者”。看看当年越南政府是怎样宣传“中国侵略者”的:

“北寇(中国)妄图侵占邻邦的领土,以遂其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越共)党中央和政府号召全体军民再次奋起反抗外族侵略”

看清楚了吧,在1979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北寇”,我们被越南人视为侵略者,不为什么,因为我们杀进了别人的国土。

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确主要是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但是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我们同时也扮演过加害者的角色,只是你不了解、不承认、不敢去面对罢了。我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大可以谴责帝国主义侵略者,但是“A国出兵B国就是侵略”这种话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也曾经出兵他国、揍过人家,这种石头搬起来,一不小心就砸了自己的脚趾头——我不是叫你不说话,我是教你说话放聪明点,这个世界上,其实谁都不干净,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是豺狼、而唯独自己是个天使。

笑柄三:“你的也是我的,自古以来都是我的”

中国的“爱国”文化人,每当谈到领土问题,最常用的一句就是——“自古以来属于中国”——什么叫做“自古”?要多“古”才算“古”?而“中国”这个概念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概念的涵义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

我举台湾岛做例子吧。我们的“爱国”青年最喜欢说:“台湾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问题是——这是一句谎言——台湾岛自古以来并不属于中国,据说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到达过台湾,但这并不能证明台湾属于中国——马可波罗还到达过中国呢,这能证明中国属于意大利么?

此外,明朝时期设置的“澎湖巡检司”也仅仅覆盖了澎湖列岛,并未能覆盖台湾本岛,中国人在台湾岛上实施有效统治,其实是从康熙年间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人并未管治过台湾岛。

怎么回事呢?原来,台湾岛在历史上原本是属于原住民的地盘,岛上曾经有原住民建立过“大肚王国”之类的部落国家,后来是荷兰殖民者来了,设置了荷兰殖民政府,再后来才是郑成功武力打败了荷兰人、从荷兰人手中抢到了台湾,再后来,才是大清国打败了郑氏王朝、才正式将台湾岛并入中国版图的。

换句话说,台湾岛并不是“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而是中国人自己动手打来的,甚至说难听点,是抢来的——如果非要说台湾岛自古以来属于谁的话,那么它首先自古以来属于岛上的原住民,其次才属于荷兰人,再其次才轮到中国人。

台湾岛的历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一个很明确但是又很残酷的历史事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块地盘是自古以来属于哪个国家,中国人的地盘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地盘一样,都是自己打来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不断地发动战争,不断地灭亡别人的国家,例如什么大理国、南越国、准噶尔汗国、中山国、巴国……这个被中国人灭掉的国家名单,还很长很长——中国人就是在不断的武力扩张中、逐渐壮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的“爱国”文化人,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是豺狼、唯独自己是个天使,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民族和国家,在本质上都是自私的——中国人并不能例外。话很赤裸,但是很真实。

没有什么“自古以来”,人类生存的地盘,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今天是你的,明天是我的,任何一个地盘的变更历史,都是有迹可寻的,“自古以来”并不是什么真理,而是流氓的避难所,仅此罢了。

笑柄四:“我可以欺负你,你不能欺负我”

中国的近代史教育奉旨向孩子们灌输这么一个观念:中国在近代史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受人欺负的国家。

今天,请容我讲一句真话:事实上从清末开始,中国已经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之所以没走成,仅仅是因为内乱,因为不争气,实际上清末已经开始在走帝国主义的霸道之路了,我举几个事例:

事例一:1882年的时候,大清帝国发现自己的属国朝鲜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大清帝国感觉到自己在朝鲜的优越地位将来可能要受到日本帝国的挑战,为了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大清帝国要求朝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里面约定了中国人在朝鲜享有治外法权,紧接着,大清帝国又要求在朝鲜设立清国租界,一连设立了好几个清租界:仁川清租界、釜山清租界、元山清租界等。与此同时,大清帝国还在朝鲜加强了驻兵。治外法权,租界,驻兵…….这些都是所谓“帝国主义”的典型行为。千万不要告诉我,大清的这个行为和英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事例二:1911年,墨西哥爆发排华事件,清廷立马电令大清海军“海圻号”向墨西哥进发、保护清国侨民,在大清帝国枪炮的威慑之下,墨西哥政府选择妥协、向清国道歉赔偿。看,自己的侨民在别人的国土上受欺负,立马派军队前去威吓别人,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行为。千万不要告诉我,大清帝国的这个行为和英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事例三: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决定出兵干涉,1918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派兵、参加了帝国主义出兵俄国境内、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的军事行动,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西伯利亚干涉”——你没有看错,中国曾经派兵到俄国境内、武装干涉俄国的内政,这是历史事实,白纸黑字记录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被淡忘了。出兵他国,干涉别国内政,这也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行为,不要告诉我不是。

还有一个更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甲午战争。与我们的认知不同,甲午战争其实并不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是大清帝国和日本帝国为了争夺朝鲜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至少在朝鲜人民的眼中,甲午战争不过是清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而已。日本控制朝鲜不对,但大清帝国控制朝鲜就对吗?换位思考,想想便知。再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甲午战争爆发时,你知道当时国际上的舆论偏向谁吗?答案令你大跌眼镜:当时国际上的舆论是倾向日本,当时西洋人多数认为大清帝国无理。没想到吧。

这一类的事例,还可以列举很多。我们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来,在当年帝国主义的潮流中,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府,已经加入了帝国主义的阵营、并且正在走帝国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在中国所干的那些欺负人的事情,晚清政府、北洋政府都已经开始干了,并且还干的相当出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吃素的,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是一副祥林嫂的窝囊样,中国人并不是不想走帝国主义道路,只是由于内乱没走成而已,在历史上,哪怕是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欺负别人的历史事实,不是没有,只是你不知道。

笑柄五:“我总是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曾经在深圳的出租汽车里与司机谈到钓鱼岛问题,司机说钓鱼岛是中国的,要杀光小日本。我半开玩笑似地问他:为什么钓鱼岛是中国的?那司机被我一问,停顿了一下,答:当然是中国的,还用问么?我继续追问他:我还真不知道,愿意请教,洗耳恭听。司机沉默了好久,才蹦出了一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就是我们的。

事过多年,每当想起这个深圳司机,我仍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这个司机其实并不是一个特例,想当年砸车的“爱国”青年们,你要问他“为什么钓鱼岛属于中国”,我想他们99%的人都答不上来,先把车砸了再说,别问我为什么。

你相信你钱包里的钱属于你,为什么?因为那是你刚刚发的工资。你相信你的房子属于你,那是因为房子是你出钱买的。你相信你的配偶属于你,那是因为你和她有结婚证。你相信任何一个事物属于你,你必然能说出它的理由,如果你不能说出个理由,那么说明你并不确定它属于你。而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事物为什么属于你,但言行上又坚决声明它属于你,那么说明你的思想出了问题——这是病,得治。

一百年前女孩子缠足,旁人问她为什么缠足,她说不知道,因为旁人都说缠足是对的,所以我也觉得它是对的。七十八年前日本人民列队欢送乡间子弟出征支那,你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为国打仗就是对的”——这些都是病,得治。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那么你就应该闭嘴。而如果你真的忧国忧民,那么你应该立马搜集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材料,正反双方的观点和证据都要了解清楚了,确信“钓鱼岛属于中国”了,到了那个时候,你再四处高唱“钓鱼岛属于中国”,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当你不了解钓鱼岛历史的时候,却还要振振有词地声称“钓鱼岛属于中国”,但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而你又答不上来,这个时候在别人的眼中,你已经退化为一只猴子了。

一个合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任何一件事,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个东西,属于你就是属于你,不属于你就是不属于你,而当你不确定一个东西属不属于你,你最合适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而你既然不知道,又要斩钉截铁地说它属于你,这个时候,你从精神上已经沦为了一名盗匪。

文/冯学荣,作家,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中国历史的侧面Ⅱ》、《亲历北洋》等

Original 佚名 SNWANG 2023-04-27 01:31 Posted on 河北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式专制统治为什么能够发生和延续 ?

我想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土壤中去深刻挖掘寻找,才能看清其根脉何在。我觉得吧,可能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决定了上层建筑,中国古代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封建形式的经济具有太多短板,保守甚至故步自封,与海洋经济或草原经济都有很大区别,但它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自商开始的连续几个朝代都有实施重商政策,但后来发现,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一些有着较大财力的商人竟然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状态,当时的奴隶主阶层开始担心这样下去会冲击到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于是后来便开始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具有分散的特点,这就便于中央统治阶层强有力的管理,在维护封建经济稳定的同时,也同时加强了专制集权权力的力度。

其二,在秦亡前,中国始终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场面,民众有渴望生活安定的愿望,于是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个渴求。

其三,就是思想文化方面钳制式教化,自商鞅变法后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央统治的理论基础。自汉武帝改造儒家思想后,中国的封建专制以外儒内法的形式存在,这也大大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长期存在。

其四,也是与中国的地理因素有点关系吧。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人口分散,它不像古希腊雅典那样的城邦国家,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堡中。中国国土的辽阔使统治者以为

必须要以强有力的政权形式进行管理,才对自己有利。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是统治阶级需要这种专制的方式维护其既得的特权利益,不愿放弃,从而利用手中的所有工具和权力,美化制度,并引导、教化人民接受和拥护,至少是口头上和表面上的服从。同时残酷镇压敢于反抗的不服从者。在长期的谎言美化和残酷镇压中,人们开始默然接受和习惯这种制度,不敢或失去提出质疑或挑战的意识。于是,统治阶级的目标达到,于是“天下太平”,“莺歌燕舞”,一片沉默中的欢呼声。

觉民行道 天亮降临前 2023-04-03 20:24 Posted on 山东

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的这段话道出了强国的真谛。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革命,人们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忙着救国。

可是长达百年的动乱,带来了什么?

救国不如先救己。

自己先有独立的人格,堂堂正正做个人,才能真正救国。

能够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说不;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不盲目、不狂热;能够把他人也看做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理性,分辨谎言和真理……

现代国家应该由独立的个体组成,签订契约,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组成共同体。

靠一群奴隶怎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

就像洋务运动下的清朝,只学习技术,号称亚洲最强的水军一触即碎。

自由个体组成的国家凝聚力不会比奴隶组成的国家更低。

有的人总觉得技术问题更为重要,说德国战败是军事问题,日本失败是美国参战。

这些因素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文明战胜野蛮,而且人类伟大发明都诞生于自由独立个体。

纵然有个别时期的曲折,但总体趋势是奴隶组成的国家越来越少,独立个体组成的国家成为了绝对主流。

国家的强大来自个体的强大,国家的尊严来自个体的尊严,个人真正认同自己的共同体,才会有更强的凝聚力。

与其叫嚣着如何强国,不如先把自己锻炼成材;与其沉醉于历史悠久,不如先看看自己脚下。

即使你一生不能如星光耀眼,国家也不会嫌弃你,因为你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享受的是和他人一样的权利。

这便是自由个体组成的国家强于奴隶组成的国家的原因。


Original 程自牧 万谦合 Posted on 江苏

每个世界都有隐秘而又幽暗的角落,我们都期待有一束光能够照进那里。

但往往我们忘了去思考,是什么让那个角落变的幽暗。看完韩国电影《熔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认为是道德的沦丧,而在我看来,更大的比重却是权力的膨胀和难以制约。

这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所获得政府补助的福利聋哑学校,从2000年起,校长串通多名老师,利用卑鄙的手段,对就读校内的聋哑孩子实施了长达五年的虐待和XING暴力行为。共有30多名7岁至20岁的学生遭受侵害。

是什么让校长和涉事教师可以干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天生都是变态吗?这些变态又刚好聚到了一起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特权阶层,他们有能力让知情人闭嘴,他们有能力得到庇护,他们有能力逃避法律制裁。事发之后,被披露出来之后,他们依旧可以衣冠楚楚的在讲台上大谈人生哲理、道德理想。

是什么让校内知情人士如此冷漠,还要帮着校方掩盖事实?因为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权力和腐败媾和下的产物。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权力之下,他们知道这权力密不透风,这这张灰色的大网之中,有警员,有法官,有检察官,有律师,甚至有市府和教育厅的官员,他们都被这条权力的蛛丝编织、捆绑在一起,谁也无力挣脱,谁也不愿意挣脱。面对这样一张大网,知情教师们选择三缄其口。

是什么让相关执法人员、上级主管的大人们总是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因为手中的权力,他们要得到更大的权力,就必须让自己足够光鲜,这光鲜来自掩盖。所有人都知道脚下有一坨大便,只要拿个罩子一罩,就一切美好如初。他们也有权力掩盖这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身上的那点脏事,也需要用别人的权力来掩盖。

权力真是一个好东西,他可以选择性执法,可以隐藏、可以掩盖,甚至可以颠倒黑白。特权阶层成了光照不到的地方。在那里,大家可以肆意索取满足自己的本能,而不必承担责任。

就这样,所有人都追求着、向往着权力。于是,这张黑暗的大网不断向外蔓延,蔓延到我们普通人的工作、求学、就医、社交各个方面,只要有权力,只要能托亲代故攀上权力,一切都好办。不自觉地,我们也开始为权力辩护,因为我们自认为,自己在这张大网里也得到了好处。直到这张大网网住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从此不辨是非。

庆幸的是,熔炉的故事被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影,整个韩国社会愤怒了,那张大网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光州警方组成专案组重新侦破此案。在电影上映后,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也称“熔炉法”,确保这类肮脏的行为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如果一件公共恶性事件唤起了大家的愤怒,要知道,这愤怒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不能让这愤怒得到发泄之后就不了了之。这需要配套的法律加以完善。给那个幽暗而又隐秘的角落头上安上一盏探照灯。而不是,过去那个角落,今后还是那样的角落。

当司法之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新闻媒体去挖掘,去披露。如果连新闻媒体都沦陷了,那就需要社会上的每一双眼睛紧紧盯着那里,盯着特权可能舞弊的地方,这一双双眼睛就是最后一道不得已的光。

如果最后连每个人的眼睛都昏暗了,本就不多还在盯着暗夜的人,被说成反思怪,被说成不怀好意,那,你觉得还能指望谁来帮助也有可能被暗夜吞噬的你呢?

来源: 瞧纽约

市长亚当斯26日签署了新立法Intro.209-A,禁止在就业、住房和公共服务场所方面针对个人身高或体重的歧视。

“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身高和体重而受到歧视,”亚当斯表示,“无论我们的外表如何,都应该有同样的就业、住房和公共服务的机会。”

“当你在找工作、逛街或试图租房时,你的身高或体重应该并无关系。这项法律将有助于为所有纽约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并防止歧视,”亚当斯说。

Intro.209-A法案由市议员阿布鲁(Shaun Abreu)发起,将禁止在就业、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馆、酒店、剧院、博物馆等)方面基于身高或体重的歧视。

同时,该法律也会为需要在雇用决定中考虑身高或体重的雇主提供豁免。仅在联邦、州或地方法律法规要求、或者在人权委员会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身高或体重可能会妨碍一个人执行工作的基本要求且没有其他选择,或者该标准对于业务的正常运营是合理必要的,则雇主可得到豁免。

新法将同样允许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商或提供者考虑身高或体重。法律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将拥有积极抗辩(Affirmative defense)的理由,即他们基于一个人的身高或体重采取的行动对于正常运营来说合理且必要。


来源:老鱼讲古

为什么有的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仍旧熬不出头?

为什么有的人勤劳又敬业,但就是劳而无果?

为什么中国一直很强大,到了近代却落后挨打?

读完此文你就懂了!我们先看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财富是汗滴禾下土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而商人只是附着于“劳动人民”身上的寄生虫,商人是剥削者。

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明代农村妇女翠莲的故事,看一看。

翠莲是明代中国农村的一个妇女,家中有一台织布机,但是翠莲织完一匹布之后,她就停下来,不再织了,她走出门外,逗孩子玩,晒太阳,和乡亲聊家常,一蹲就是一整天。

为什么翠莲只织了一匹布就不再织了呢?因为翠莲认为:这一匹布,已经足够全家人做一年的衣裳了,明年的布,明年再织。

翠莲这样做是吸取了去年的教训,去年翠莲多织了一匹布,找人借了一头毛驴、驮到集市上去卖,但是她家有布,别人家也有布,所以不好出手,翠莲和她的毛驴驮着那匹布,在集市上转悠了一整天,都卖不出去,最终好歹和别人换了三斤大米,骑着毛驴回到村里,翠莲已经筋疲力尽。又织布又借驴又赶集的,折腾死人,最终所得只有三斤大米,翠莲显然亏了。所以她吸取了教训:以后织布只须织够自家人做一年衣裳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多一寸她也不织。

所以翠莲就在村里晒太阳了,最近不是农忙时节,翠莲也只能在村里晒太阳,她不是不勤快,而是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做,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劳动力荒置,富余劳动力没能转化成财富。

读到这里你已经忍不住了,你果断驾驶时光机器,穿越到明代农村的现场,你批评翠莲,于是你和翠莲之间有了以下的对话:

你:“你(翠莲)为什么宁愿空闲着也不多织布?”

翠莲: “我织的布已经够我家用了,多织我没有好处!”

你:“你应该再织一百匹布,村里每人都送一匹,普济众生!”

翠莲:(笑)“神经病!”

翠莲为什么说你是神经病呢?因为翠莲是个凡人,她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你要她织一百匹布送给乡亲,她不是做不到,她是不愿意做,为什么不愿意做?因为这样做对她没有什么经济利益。

你悻悻而归。但是第二天,邻村臭名远扬的、唯利是图的、投机倒把的贩子(生意人)旺财来了,旺财对翠莲说:“你家有织布机,你闲着也是闲着,这样中不?我认识马六甲的客商,我有销路,从今天开始,你尽管织布,我出一两银子收购你织的每一匹布!”

翠莲听了旺财的话,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头就扎进了织布房,开动手脚,啪啪啪地织起新布了,一匹,两匹,三匹……几天后,旺财果然来收购布匹,然后旺财将这些布匹转售给马六甲客商。

翠莲挣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她心里发红了,于是果断购置了新的织布机,然后雇了几个穷乡亲帮忙织布,生意越做越大,后来翠莲为了进一步提供生产率,她和工匠们一起琢磨,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刷新了人类织布效率的纪录,财富开始了爆炸式的增长。

翠莲挣钱之后,决心盖新房,于是她委托施工队盖房,施工队接到活很高兴,新房子很快就盖好了,施工队挣钱之后,买了一头猪,杀猪开荤,养猪户卖猪挣了钱,也很高兴,赶紧购置了几头小猪苗,期望今后能卖更多的猪……于是,布有了,房子有了,猪也有了,这些都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财富”。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发生在明朝,为什么?因为明朝实施了海禁,禁绝对外贸易,马六甲的客商与旺财联系不上、做不成生意,所以在真实的明朝,翠莲每年只织一匹布,空余时间都在村里晒太阳、逗孩子玩、和乡亲聊家常,翠莲一家也无法发财致富, 最终是布匹没有,房子没有,猪肉也没有,一家穷,家家穷,全社会都穷。

那么这个故事实际上发生在哪里呢?这个故事实际上发生在英国,所以“珍妮纺纱机”是英国人发明的,而不是大明帝国的翠莲发明的,工业革命也发生在大英帝国,而没有发生在大明帝国。

顺便提一下,在真实的明朝,旺财更可能是读书人,而不是生意人,他整天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梦想有一天中举、做官。大明帝国有无数个这样的旺财,所以中土的乡村只能世世代代贫穷下去。

这个简单易懂的故事,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思考:翠莲是一个勤劳的人,她为什么不能致富?她为什么宁愿空闲着晒太阳也不织布?答案呼之欲出:因为没有商业,因为没有市场,因为没有贸易。

所以我们从翠莲的故事中明白到:原来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勤劳,对他们能否致富,其实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一个人、一个民族能否致富,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勤劳,而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容许自由贸易的商品市场,只要存在一个容人致富的市场,那么再懒的人她也能变得勤快起来,而一旦市场消失了,无利可图了,那么再勤快的人,她也选择晒太阳,最终财富就无法生产出来。

进一步,在翠莲和旺财的故事里,远销马六甲的布匹是翠莲生产出来的还是旺财生产出来的?凭直觉去看,布匹是翠莲一手一脚织出来的,但如果说这些布匹(财富)的产生仅仅是翠莲的功劳,那么就无法解释这个:为什么在旺财出现之前,翠莲选择晒太阳?

所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在这个财富故事中,旺财才是关键。翠莲生产了大量的布匹远销马六甲,可功劳最大的不是翠莲,而是旺财。如果没有旺财,翠莲宁愿逗孩子晒太阳也不织布,翠莲之所以进房织布,是因为旺财给她带来了生意。没有旺财,就没有布匹。没有翠莲反而不要紧,因为旺财可以很容易找到别的供应商。

道理说到这里,许多读者当可恍然大悟。凭直觉去看,财富是汗滴禾下土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深层原因是商人刺激了“劳动人民”、是商人解放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力。说的更明白些:财富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贸易创造出来的。

记得我们经常从报纸上读到这样的新闻:瓜农种的西瓜滞销、烂在地里。这些瓜就不是财富,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卖出去,没有卖出去,这些瓜就不能叫做财富。瓜你是种出来了,但它不是财富,而是垃圾。没有贸易就没有财富。只有在贸易当中,才能实现财富。

翠莲的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适用于各行各业:泰国农民种植的大米远远超出泰国人所需,东莞生产的手机也远远超出中国人所需,广州制造的衣裳也远远超出中国人所需……这些财富之所以创造出来,不是因为人民勤劳,而是因为自由贸易的繁荣、因为商人的手脚被解放了。解放了商人,就解放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力,懂得这点,你就能明白千百年来我们对商人的种种抹黑和中伤,是有失公道的。

所以:如果没有贸易和商业,财富就实现不了增值。我们每个人只能原地踏步走,此时劳动的意义就只是在于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即使遇到了近代发展的契机,依然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是清王朝是一个封闭的国度,它极尽所能地自我完善,完全意识不到一个严峻的事实:此时世界正在一体化,正在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

所有的不合理,都会被改变。只是要么主动改变,要么被改变。于是1840年,英国派遣舰队和4000人的远征军,从广州一直打到天津大沽口,才强制打开了中国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闭关锁国的失误让我们落后了整整200年!

美国为什么独立之后迅速成为世界霸主呢?我们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1787年美国13个州在一起搞了个约定:州和州之间不允许有贸易壁垒。这中规定今天已经不算什么,但你知道吗?1787年的法国,从里昂到马赛不到1000公里,运一车货物过去要交50次以上的税负。所以美国一旦建国,就以最快的速度超越了欧洲!就是因为自由贸易经济体制促进了物资、人才和资金的迅捷交换,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财富确实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真正使财富呈现数量级增长的却是健康而完善的商业体系,它将财富进行流通和分配,确保财富可以有条不紊的增长,并带动更多的人劳动,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只要有了这个完善的商业体系,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会激发起劳动积极性。而一旦我们发现所处的商业体系是不合理的,比如交易不公平,或者财富分配不合理,那势必伤害一部分的劳动积极性。

一个社会的架构越不合理,铤而走险的人就越多,极端行为的人就越多、无所事事的人也就越多,活不明白的人也就越多。

因此,财富不只是“勤劳”创造的,更是由“制度”激发出来的!

现在,你终于明白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深化改革了吧!因为我们太缺少一个高效又公平的“好制度”了!中国的资源划分、收入分配、人事制度、金融体系等等,方方面面的体系和架构,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最大的潜力。

因此,即便中国因为改革而遇到了经济萧条期,我们也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因为这才是一条正在的康庄大道!

中国古代,从来就不缺勤劳智慧,缺的只是一个配得上这种勤劳智慧的“好制度”!

解滨 / 解滨的博客

这两天美国的华人微信群炸锅了! 成百上千的微信群都在抗议德州参议院的一个有关禁止四国团体和个人在德州购置房地产的提案,这就是Texas Senate Bill 147,简称SB147。 该提案的链接是: https://capitol.texas.gov/BillLookup/Text.aspx?LegSess=88R&Bill=SB147

这个提案的核心内容是禁止中国、俄国、伊朗、北韩的团体和个人在德州购置房地产。

很多在美国的中国人认为这个提案是新的“排华法案”, 也有人一口咬定该提案是反亚裔的.



读了这个法案我就奇怪了,这个法案明明针对的是四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华”国的,怎么中国人就确定这是专门针对华人的? 是不是因为中国把俄国、伊朗、北韩都给代表了? 然后呢,既然很多人说这个法案是专门针对华人的,是歧视华人,那么我很想弱弱地问一句: 台湾人和香港人算不算华人? 为什么同是华人,台湾人和香港人就不受这个提案影响? 不是说这是个排华法案吗? 说起来我应该算是正儿八经的华人吧? 我来自中国,正牌货美籍华人! 可我并不受任何影响呀?

看来,所谓的“排华法案”绝对是个无厘头说法。

我还想不通的是,如今美国最敌对的国家应该是俄国吧? 美国现在还在支持乌克兰反击俄国侵略,整天往乌克兰送武器,听说都送了几百亿了。 这个SB147提案也是针对俄国和在美国的俄国公民的。 我怎么就没听说为在美俄裔出来抗议这个排俄法案? 他们为何就没有感觉被歧视? 再来说说美国的另外一个族裔: 古巴裔。 美国跟古巴作为冤家死对头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可我怎么从未听说过古巴裔美国人抗议美国种族歧视的? 也没听说美国出笼过任何排古法案,是吗? 人家古巴裔美国人总人口是146万,只有三分之一的在美国的华人的数目。但听说古巴人出了两个联邦参议员八个联邦众议员呢。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难道美国人专门歧视中国人? 嗯,会不会是因为下面这个原因:



俺好像从来就没有听说美国的古巴人歌颂过古巴革命军,也没听说过俄罗斯裔美国人歌颂过苏联红军,还没有听说在美国的越南裔歌颂过越共解放军吧?

这两天我看到了至少4个呼吁美国华人联署和抗议这个提案的链接,就连英文模板都写好了,华人只要Copy-Paste然后换上自己的名字寄给自己选区的议员就行了。当然,如果我是议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会把那当作垃圾处理的。

不过,在我仔细阅读这个提案的每一个条文后确实产生了一点疑问。 坦白地说,我有哥们已经拿了绿卡好几年了,无奈这该死的疫情让移民局刚好找到偷懒的借口,于是入籍的日期一再推迟。 要是这个提案生效后他还没有宣誓入籍,这可咋办? 这哥们绝对不是五毛,而是俺反土共的好兄弟。 于是我就给参议员Lois Kolkhorst的办公室打了一通电话,想问问这个提案是否影响持绿卡在德州居住的来自中国的华人。

参议员Lois Kolkhorst就是那个所谓的“排华法案”的提案人。 我不住在她的选区,但我居住的county 有一大半区域都在她的选区范围内: 德州参议院第18选区 (TX Senate District 18)。 她在Katy有一个办公室,但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她在Brenham也有一个办公室,但电话号码失效了。 于是我打她在Austin 的办公室的号码,打通了。 一位女接话员按照程序问了我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我如实回答,而且我表明了我是一个选民。 接着就是问我有何贵干。 我说我对SB147有一个具体的问题, 她说她没有答案,就把我转给了参议员Lois Kolkhorst的一个助手,是位男士。 我不废话,先说明我是支持这个提案的,然后我单刀直入问他: 假如德州一个来自中国的绿卡持有者还在等待入籍,那么这个提案是否会影响这位绿卡持有者买房地产? 他的回答让我吃惊!

他说,按照这个提案现在的版本,来自那四个国家的绿卡持有者确实会受到影响。 他接着说,这个提案的缘由是那个出手阔卓的神秘的解放军转业军人一口气在德州西部一个空军基地附近购买了14万英亩土地(约八十多万中国亩),所以才出台了这个提案。 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我讲的这个情况,只是阻止那四个国家的团体和公民在德州买地产。 但在下面几个月中将会对提案做出修改,将不会阻止住在德州的绿卡持有者购置房地产。 我反反复复问了几次这个问题,确定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怕我还有所顾虑,特别跟我说: we want people’s American dream come to true, we will not make them disappointed. 这句话他说了好几次。 聊了大约15分钟就结束了。

这就是我打电话的结果,虽然吃惊但还是满意的。 至于最后这个提案对拿H1B的是否也会开绿灯? 不关我的事! H1B就是打工卡吧? 我一开始也拿过。 连是否留在美国都不确定就想买房? 好像全美国都不行! 当年我购买第一个房子的时候可是出示了我的绿卡的。 人家不看绿卡文件不敢给我贷款。

打完电话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这个截屏:


居然是Austin 购房群在搞联署抗议。 那位参议员的办公室就在Austin, 你们推门进去问问不就行了? 抗议个屁啊! 你们从来没跟民选官员打过交道,害羞不敢去问他们,不敢暴露真实身份,是吗? 居然有人还嫌中国人出了国门改变了立场,改变了啥立场? 爱党爱国? 这位说话好像是以前在中国教政治课的党员? 开口闭口美国歧视华人, 中国人在国内受到歧视时,你干啥去了? 中国一线城市是怎样对待外地人的?北京蔡奇把几十万外地人作为“低端人口”赶出北京,这比美国不让买房置地恶劣吧! 你吭声过吗?

说实话我打电话之前还有所顾虑,我并非她选区的选民,她会不会理我? 而且我也知道她那个选区虽然住了不少华人,但绝大多数即便入籍后也不去投票的。 人家会不会理睬我这个正牌华人的问题? 我更担心的是,华人的名誉都叫那么一小撮五毛和科技盗贼给糟蹋光了,人家会不会记仇? 俄裔在美国做工程师科学家的也有不少人,我怎么就没听说俄国工程师科学家被跟千人计划学者那样痛打? 你见过在美国的俄罗斯移民为普京大唱赞歌的没有? 有哪一个俄罗斯移民歌颂过苏联红军? 美国的华人侨社为中共唱赞歌的不在少数吧? 偷窃美国知识产权的也并非极个别吧? 是的,在美国歌颂共产党并不犯法,使用在美国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知识去中国开个公司或透露点最新资料也不一定都是犯法。 可是为什么华人自从一百多年前到今天还在抱怨排华法案? 我就搞不清楚为什么美国人专门恨华人? 美国都用原子弹抹平了日本的两个城市,在越南少说也炸死了上百万越南人吧? 我怎么就没有听说过日本人越南人抗议美国排日排越? 所以有的时候有的华人被人家修理还真不能算是冤枉。 你不去参与美国政治,不去投票,连美国的新闻都不看,总是想着如何偷点美国的干货送到中国去,整天就在微信群里泡,怕羞不敢去直接接触美国民选官员,用中国人的思维判断美国的事情,这不是找歧视吗?

最后,我想给各位展示一位在美国德州一个“AALC反德州SB147提案”微信群里一位反美勇士的豪言壮语:


厉害不? 这个伟大的构想应该代表了不少在美国的中国人的心情吧?




老冬儿

1)退林还耕

近日,成都市民热议的事是退林还耕。据说,起因是领袖的指示:要保住天府粮仓。

成都退林还耕重点区域包括:成都市府河、沙河、南河、洛水河、阳江河等水系,绕城高速内重点生态区位和重点山系森林。

从微信上看到,曾经繁花似锦的天府绕城公园已经进入复垦复耕,用来打造十万亩良田。当初修建绕城公园,据说花了341亿,改成良田后,这笔钱要许多年许多年许多年才能偿还。

极权国家的执行力是民主国家不能比的,领导一句话,群众万双手,说干就干。至于这些行为的长远效应,专家咋说就是咋的。

四月底开车出城,看见绕城公路旁边绿化带的森林已经消失了很多,一片片麦浪滚滚。那些尚未变成农田的,也在进行之中。沿途到处可见挖挖机,简单粗暴地把大棵的树木挖走,裸露出褐色的土地,川西坝子的土壤是很肥沃。

成都人对此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觉得早该这样了,要打仗了,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是要被外国人卡脖子的。“深挖洞,广积粮...”,不是吗?另一方面,直是惋惜绕城旁边的绿道公园,那是耗费了很多银子才修成的。那附近的房产价格都不低,上万元一平米。原来以为买房买在了花园之中,结果一不小心就买在了田园之中。微信宣传片诗意地诠释了开轩见桑麻的美好。老百姓则感言,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当初为何要退耕还林?只希望不要再来几趟这样的折腾。

2)派出所登记

最近有朋友回国,问我需不需要去派出所报道。我赶紧告诉他,要的,一定要去。

以前我回国,从来没有去派出所报道,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需要做这件事。

这次回国,打算在国内呆久点,陪伴我母亲度过父亲走后的至暗时期,如此,就需要去成都出入境办理签证延期,而签证延期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派出所的登记证明。

来到派出所,警官问我为何没有在入境后24小时内办理登记?答曰:入境后隔离了整整十天,如何能在24小时内去派出所登记?

警官一查,问题来了,问题大了,在父母现在住的小区,我前前后后回国十来次,居然没有一次去派出所登记!

我只好解释,没有人通知过我需要去派出所登记,这是真的!

警官很生气,居然有人十多年来无视规定,罪很大,情节严重,照理需要罚款5000元。

我也委屈,每次回国都来去匆匆,一般是两周,到家后第二天全家就自驾旅游去了,确实不知道还需要登记,入关时没人告诉过我,回家后也从来没有派出所的人上门训示。

经过我的一番诚恳解释,那位管事的警官告诉我,这次就宽恕我,只给我警告,不罚款,再犯可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这警告可不只是口头的,是书面的。一位警员根据我的口述写成了文档(笔录),然后写出派出所的处理,最后签字盖手印,作为正式档案保存了下来。之后派出所给了我警告的原件让我自己保存。

当时家里的杂事很多,那份原件被我不知塞到哪里去了,可能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把它太当成一回事。可是,在成都出入境办理签证延期时,一审材料,那里的警官马上发现了问题。

“你受过警告的”? 警官一脸严肃。

“是的”,狠狠佩服他们的电脑系统。

“拿原件来”!

这下我傻眼了,只好回家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又到派出所请求他们重新给我一份警告的原件。那段时间跑了N次派出所,总算办成了签证延期。

Original 程自牧 万谦合 2023-04-07 19:40 Posted on 江苏

乖,听话,这是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一直以来,我们接受各种服从的教育,然而,我们从来没有被告知盲目的服从有多可怕。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服从是毁灭一切天才、美德、自由和真理的祸根,它使人沦为奴隶,使人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

回顾漫长而又阴郁的人类历史,你会发现,以服从的名义所犯下的罪行,远远多于因为反抗而引发的罪行。对于20世纪,那场人类历史上对犹太人最大规模的屠杀,汉娜阿伦特在她的《平庸之恶》中告诉我们,这些都源自每个普通人对一个人命令的服从。

屠杀执行者为什么会执行如此令人发指的命令?人们服从权威的倾向到底有多大?经过文明洗礼的人被放在二战德国的背景和情境之下,还会不会做出同样的奉命行事?

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设计了多项研究“服从”的实验,其中一项实验,选择了

大学周边社区的成年人进行。每组实验参与者有三个人,让被实验者以抽签的方式获得教师的角色,一名研究助理在被实验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扮作学生配合演出,一名研究人员扮演主管的角色,给被实验者下达命令。

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回答错误,学生将会接受电击惩罚,惩罚强度从轻度的15V、30V、45V依次升级到中度、强烈、极度强烈、危险和最终390V至450V的死亡程度。第一次错误,教师会被要求执行15V的轻微电击,每多错一次,惩罚强度也依次提高一个等级。

扮作教师身份的被实验者并不知道,电击设备是道具,学生是被提前安排好的,他们电击后的表现是表演,他们被要求只回答对1/4的问题,在接受300V的电击后,要用锤墙表达自己难以接受。电击水平增加到315V后,要表现出死一般的感觉。

当学生回答错误后,被实验者会本能询问主管要不要继续,每次,主管都会非常礼貌而又坚定地表示:请继续,实验需要你继续,你必须继续、我请你继续下去等等。得到继续指令的被实验者就会根据学生的犯错次数按下相应电压的开关。

在这40名被实验者之中,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在按下多少V之后就选择停止?你觉得有多少人会按下390V以上的死亡按钮?

在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让他的同事和学生预测结果,大家都觉得按下死亡按钮的人数不会超过3%,一名精神科医生认为,只有极少数不到1%极度扭曲、暴虐成性的人才会实施最高程度的电击。现在,请你在心底给出自己的答案。

下面我们来公布实验结果,结果是,在“学生”锤墙之前,没有人选择停止,电压来到300V之后陆续有人拒绝,最终有26人,也就是65%的人,选择了390V以上甚至450V的致命一击。

或许你猜的和米尔格拉姆的同事们一样,这并没有错。后续的实验也证明,如果没有那个主管下达命令,而是由被实验者自行选择电击强度,结果的确是只有2.5%的人选择按下致命的按钮。

在实验前,没人想到命令与服从的力量会如此之大,来自情境的压力会如此之大。没人相信小说家冯内古特说的那样:假如我出生在当时的德国,我也会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到处殴打、处决周围的犹太人和波兰人。实验之后我们才明白,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在冷漠固执的权威人物怂恿、命令之下,也会做出惨绝人寰的行为。

今天,当我们再次听到,“对不起,我只是奉命行事”,你会怎么想?

我是万谦合,你也是万谦合,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你。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
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鲁迅






看过这个视频你就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已经读过美国宪法全文了.
原创 程自牧 万谦合 2022-11-12 21:42 发表于江苏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我要收走你的权利,只是要给你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你会相信他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牧羊人名叫古格斯,他正在放牧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紧接着大地在晃动,地震来了。在他缓过神来,发现眼前赫然出现了一道裂缝,这时,大地也停止了摇晃。

他往裂缝处看去,发现下面隐约有亮光出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决定下去,一探究竟。

在下面他发现了满地的金银珠宝,可他却被一具死尸手上的戒指深深地吸引着。他取下戒指,爬上了地面。

这枚戒指是一枚魔戒,只要他把戒指上的宝石朝手心的方向一转,别人就看不到他了,只要再转回来,别人又可以看到他了。

怎么样,正在看视频的朋友,你如果拥有了这样的一枚戒指,你会做什么?哪怕你是一个非常正义的人,当你拥有了这枚戒指,你最先想到的,是去做什么呢?

古格斯拥有了这枚戒指,成功勾引了皇后,杀了国王,窃取了王位,做尽了坏事。

拥有了这枚戒指,相当于拥有了没人可以监督他的权利,拥有了不被惩罚的权利。那么在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戒指的。我想是有的,当一个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拥有了至尊无上的权力,谁可以监督的了他,谁可以约束的了他,谁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谁又可以去惩罚他呢?

当他拥有了这枚戒指,拥有了这样的权力,你还会相信他永远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做坏事吗?你觉得有人可以控制的了自己不做坏事吗?

如果你不相信,你觉得没有人可以做到,那么,两个人,一个人拥有这枚戒指,一个人没有,你会相信哪一个?一个单位拥有这枚戒指,一个单位没有,你会相信哪一个?一个组织拥有这枚戒指,一个组织没有,你会相信哪一个?

一个人告诉你,他拥有了这枚戒指会用来做好事,一个人告诉你,不能让任何人拥有这枚戒指,你会相信哪一个呢?


文字版 | 自主,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

Original 程自牧 万谦合 2023-02-13 03:26

美国的著名大学都是私立的,我们熟知的常青藤联合会的8所院校,均是私立的。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学术独立自主的基因。然而,在美国建国之初,这一基因就遭到了挑战,差一点断送在一件案件的判决上。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达特茅斯学院差一点被充公的故事。

1769年,美国还没有建国,那里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达特茅斯学院就是在此背景下,由牧师惠洛克在英王的特许下筹资创立的。没几年,美国就独立建国了。

尽管惠洛克为办学呕心沥血,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1805年,在任命一名新牧师的问题上,惠洛克和董事会产生了矛盾,没有达成心愿的他到处散发小册子攻击董事会,由此,董事会解除了他的职务。

于是,惠洛克跑到州议会和州长那里告状,要求州政府干预,为他伸张正义,恢复职位。州长在调查尚未有结果之时,就以一纸政令改变了达特茅斯学院性质。修改了达特茅斯学院在殖民地建校时所取得的特许状,将私立的达特茅斯学院改为州立达特茅斯大学。原先12人组成的董事会被扩大为21人,另由州长任命一个25人的监事会来管理大学,并规定监事会对学校董事会的任何决议拥有否决权。惠洛克也被任命为达特茅斯大学校长。达特茅斯大学根据州法案强制收缴了学院的全部财产,占据了学院的校址。达特茅斯学院被迫搬进了一栋私宅。唯一无法被强制收走的,是109位学生中的95位。

董事会向州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却败诉了。法院认为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新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一切权力与责任,州政府的做法天经地义。

董事会不服,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这便是: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

辩护席上,学院的校友,著名律师韦伯斯特在辩词中这样说:这个案例不仅仅关乎一个微不足道的学校,它与我们大地上的每一所学院都息息相关,它和举国上下的每一个慈善机构都息息相关,和每一个有产者的财产是否被剥夺都息息相关。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我们是否允许州议会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归为己有,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挪作他用?法官先生,你可以毁掉这个小小的学校;它弱不禁风,任你摆布!但它却是我们国家文明的地平线上的烛光。

最终,最高法院以5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宣告达特茅斯学院胜诉。

当初一个小小的案例,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它的意义却无比重大。

第一、政府不得将私产收归己有,当捐赠者财产的法定监管人——董事会的权力遭到践踏,这意味着人们的私有财产遭到践踏。正如马歇尔大法官在判词中说的那样:“一旦一个法人团体已经成立,它就享有处理自身事务、拥有资产和永久生存下去的权力。”

第二、即便英国人被赶跑了,新的美国成立了,根据美国宪法第1条第10款的规定,由于特许状构成契约,州立法机构就无权制定法律破坏契约,达特茅斯学院在殖民地时期取得的特许状同样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

第三、判决为大学的独立自主保驾护航,以此奠定了大学学术自由的法理基础,并开了一个国家用宪法来保护大学免受政府干预的先河。从法理上为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成了他们的护身符,在接下来的二百年中,每当大学遭遇政府,这具护身符都坚不可摧、战无不胜。

如果你是美国人,你认可这样的判决吗?

程自牧
感谢,祝福

李承鹏







PragerU字幕组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free market capitalism is selfish, even immoral. They say it's about greed, about a hunger for money and power; that it helps the rich and hurts the poor. They're wrong. The free market is not only economically superior, it is morally superior to any other way of organizing economic behavior. Here's why.

许多人相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自私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他们说它关乎贪婪,关乎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它帮助富人,伤害穷人。他们错了。自由市场不仅在经济上更优越,它在道德上也比任何其他经济行为组织方式要优越。以下是原因。

The free market calls for voluntary 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There's no coercion. In a free market, if I want something from you, I have to do something for you.

自由市场要求个体双方自愿行动,其中不存在强迫。在一个自由市场,如果我想从你那里得到某样东西,我就得为你做点什么。

Let's say I mow your lawn and you pay me twenty dollars. What does that twenty dollars really mean? When I go to the grocer and say, "I would like to have four pounds of steak" He, in effect, says to me, "You want a lot of people to serve you -- ranchers, truckers, butchers, and packagers. All these people have to be paid. What did you do to serve your fellow man?”

比方说,我替你修剪草坪,然后你付我 20 美元。这 20 美元其实意味着什么?当我去食品杂货店说:「我想要四磅牛排。」他实际对我说的是:「你想要很多人来为你服务,牧场主、卡车司机、肉贩、包装商。这些人都得拿到报酬。你做了什么来服务他人呢?」

"Well," I say, "I mowed my fellow man's lawn." And the grocer says, "Prove it." Then I offer him the twenty dollars. Think of the money that you've earned as a certificate of performance. It's proof that you've served your fellow man.

我说,「好吧,我帮人修剪了草坪。」然后杂货店主说,「证明给我看。」接着我给了他这 20 美元。把你挣来的钱想作是你的表现凭证。这是你为他人服务了的证明。

People accuse the free market of not being moral because they say it's a zero-sum game, like poker, where if you win, it means that I have to lose. But the free market is not a zero-sum game. It's a positive sum game. You do something good for me, such as give me that steak and I'll do something good for you -- give you twenty dollars. I'm better off because I valued the steak more than I valued the $20 and the grocer is better off because he valued the $20 more than he valued the steak. We both win.

人们谴责自由市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说这是个零和博弈,就像打扑克,如果你赢了,那我一定就输了。但自由市场并非零和博弈,它是正和博弈。你为我做了件好事,比如说给我那块牛排,那我就也为你做件好事——给你 20 美元。我的境况更好了,因为比起那 20 美元,我更重视这块牛排;杂货店主的境况也更好了,因为比起牛排,他更重视那 20 美元。我们都赢了。

Ironically, it's the government, not the free market, that creates zero-sum games in our economy. If you use the government to get a food stamp, a farm subsidy or a business bail out, you will benefit -- but at the expense of your fellow citizens. Isn't it more moral to require that people serve their fellow man in order to have a claim on what he produces rather than not serve others and still have a claim?

讽刺的是,不是自由市场,而是政府在我们经济中创造零和博弈。如果你利用政府得到食品券、农场补贴或商业救助,你将会得益——但损害了你同胞的利益。更道德的做法难道不是要求人们为同胞服务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不是不为他人服务却依然索取?

But, a lot of people ask, what about giant corporations? Don't they have too much power over our lives? Not in a free market. Because in a free market We, the People, decide the fate of companies who want our business.

但是,很多人会问,那么企业巨头呢?它们对我们生活不是有太多控制权了吗?在自由市场不是。因为在一个自由市场,是我们人民,决定想做我们生意的企业的命运。

Free market capitalism will punish a corporation that does not satisfy customers or fails to use resources efficiently. Businesses, big and small, that wish to prosper are held accountable by the people who vote with their dollars. And, again, it's the government that can undo this.

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会惩罚一家无法满足客户或没有做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企业。企业,无论大小,想繁荣就要对用自己的钱来投票的人们负责。能够破坏这一机制的也是政府。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 It was struggling to survive in 2009. Why? Because they were producing cars that did not pleas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their fellow men. In a free market, they would therefore have gone bankrupt. The market would have said, "Look, you're done. Sell your plant and equipment to somebody who can do a better job." But when Chrysler and General Motors failed, they went to Washington D.C. and got the government to bail them out.

以美国汽车业为例。它在 2009 年挣扎求存。为什么?因为它们生产的汽车不太能够满足同胞。在一个自由市场,他们将因此破产。市场会说,「看啊,你完了。把你的工厂和设备卖给能做得更好的人吧。」但当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失败,他们去了华盛顿特区,获得了政府救助。

The government bailout essentially meant to them: "You don't have to be accountable to customers and stock holders.' No matter how inferior your product is and no matter how inefficient you are, we'll keep you in business by taking your fellow man's money. When government interferes in this way, it takes the power away from the people and rewards companies that couldn't compete successfully in the marketplace. That may work out very well for politicians, big unions and corporate officers, but it seldom does for the tax payer. That's why a free market system can only work if there is limited government. Limited government means you and I decide which businesses survive.

政府救助的实际含义是:「你不必对客户和股东负责。」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劣质,不管你效率多低,我们会用你同胞的钱来帮助你继续经营。当政府以此种方式干预,它夺走了人们的权力,奖赏那些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公司。这或许对政客,大型工会和企业高管来说个很不错的买卖,但对纳税人来说常常就不是了。这就是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只有在小政府的前提下才行得通。小政府意味着你和我决定哪些企业生存。

That's the America that our Founding Fathers envisioned -- a limited government that has only a few specifically mentioned -- or enumerated -- powers that are listed in Article I, Section 8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It's this brilliant, limited-government notion that produced the wealthiest nation in history. In a free market, the ambition and the voluntary effort of citizens, not the government, drives the economy. That is: people,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y, shaping their own destiny.

这就是国父们所设想的美国——(只拥有)在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里具体提到或枚举的权力的小政府。正是高明的小政府观念带来了这个史上最富裕的国家。在一个自由市场,是公民的雄心和自愿努力,而非政府,驱动着经济发展。即是:人们,竭尽全力打造他们自己的命运。

Sounds pretty moral to me.

在我听来十分道德。

I'm Walter Williams of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乔治梅森大学的沃尔特·威廉姆斯,为 PragerU 制作。

网易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房屋的布局就十分讲究,因为古人认为,大门是聚集财富和福气之所,所以修建时往往会慎之又慎。在农村有句俗语叫“门口有四冲,家穷人不兴”,这“四冲”是指什么?老祖宗的忠告有道理吗?

 大门不能对大树

  农村有句俗语叫“富不富,门前树”。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着自己的小院子,人们通常都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的习惯。但是不同树木,又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门口有遮挡的物体,会让财源流不到自己的家里面,就是说阻挡了自己的财源,所以门前有些树是不能栽的,比如说“站前不栽桑”,就是指不要在房子的前面栽种桑树,因为“桑”和“丧”是同音。

  所以,在农村庭院门前,人们会栽种寓意着富贵的桂花树,寓意着紫气东来的紫藤树,寓意着平安吉祥的苹果树,以及寓意着家庭和谐的石榴树。但是,这些树木不能栽种的太过茂密,也不能使其长得越高大越好。因为树木太过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时间久了会不利于人的身体。此外,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时,高大的树木枝干也容易倒伏,砸到房屋,从而伤及到人身安全。

  大门不对邻居门
  虽然现在村里建盖的房子比较稠密一些,但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两个邻居家的房门不是相对的,都会想办法避开,这是村里的一个规矩,后面的人盖的房子,再看大门门向的时候,都要有意识的错开。

  这是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两家人的大门相对开,就放了朱雀煞,两家人会因为琐事发生争吵,而且双方有倒探对方隐私的嫌疑,可以说是矛盾纠纷不断,因为两家人门一打开就能看到对方在做什么,而且经常的争吵,就影响了两家的风水气场,造成两家人的财运人丁都会受影响,所以默认的大门不能相对开。

  从风水学上讲,住家大门正对着邻居家大门也是风水大忌。俗语“两家相对,必有一退”,也就是说若是两个门相对的两户人家就会有一家家运不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冲煞。还有俗语说:“二家不可面相对,必有一家退;开门不可两相冲,必有一家凶。”必有一家退,则门小的一家退;门内空间小的退;门内人少的退;门内住的人气场弱的退。

  大门不能对马路

  大门不要朝着大路开,特别是不要向着丁字路口开。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大门朝着大路开会犯路冲,会给家里人的健康和财运带来影响。

  还有的时候,如果房子建在丁字路口,会出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情况,因为大路上经过的车辆较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的大货车会因为刹车不及时或者是刹车失灵,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冲撞房子,造成房屋倒塌,或者是人们在大门口玩的时候,也会被方向失灵车子撞着。

  所以说大门不能朝着大路开,特别不能向丁字路口开,也有一定的道理的。

  大门不能对水塘

  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缺一不可,水在某种意义上又透着灵性。

  在南方,人们将水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就比方说,结婚当天若下大雨,被看作是好兆头,预示着未来夫妻生活富裕且能财源滚滚。因此,在南方部分地区,农户的家门口都开挖的有水塘。但是,在大门口修建水塘,也存在不好的地方,如,在炎炎夏日,水塘的水就会发臭而滋生蚊虫和细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此外,小孩子在水塘边玩耍,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IR-2022-226,2022 年 12 月 23 日

华府 — 美国国税局23日宣布推迟对第三方结算机构报告门槛的实施措施,该门槛原定在即将到来的报税季施行。

因为这一推迟,第三方结算机构无需在1099K表格上向国税局或收款人报告2022纳税年度600美元以上的交易,该降低的600美元门槛是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的一部分。

同时,国税局今天发布指南,指出2022日历年将成为第三方结算机构 (TPSO) 实施降低报告门槛的过渡期,这包括了Venmo、PayPal、CashApp等须为纳税人提供1099K表格的机构。

“美国国税局和财政部获悉了实施美国救援计划下改革内容的时间进度的一些担忧。” 国税局代理局长Doug O'Donnell表示, “为了帮助顺利过渡并确保纳税人、税务专业人士和行业的清晰度,国税局将推迟实施有关1099-K的变更。额外的时间将有助于减少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报税季的混乱,并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时间来准备和了解新的报告要求。”

2021年美国救援计划改变了TPSO的报告门槛。商业交易的新门槛是每年600美元;而之前的门槛则是每年超过200笔交易、总金额超过20,000美元。该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追踪个人交易,例如分摊乘车或用餐、生日或节日礼物的费用,或支付家庭成员或他人的家庭账单。

根据法律,从2023年1月1日开始,TPSO必须报告在2022年支付给任何参与收款人的第三方网络交易,无论交易数量多少、总付款超过最低门槛600美元则须报告。 TPSO通过向个人收款人提供国税局表格1099K,支付卡和第三方网络交易来报告这些交易。

第2023-10号通知指出,过渡期推迟了对超过600美元交易的报告,推迟为2022日历年之后发生的交易。过渡期旨在促进TPSO税收合规的有序过渡,以及个人收款人所得税申报的合规性。第三方网络交易的参与收款人,指的是为商业交易而接受第三方结算机构付款的任何人。

法律规定的变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如同1099K表格的情况,当金额受信息报告约束时,税收合规度会更高。然而,国税局指出,必须对其进行谨慎管理,以帮助确保1099K只发放给应该收到此表格的纳税人。另外,纳税人了解根据此报告应该做什么,代报税人和软件供应商掌握他们帮助纳税人所需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有关此推迟以及帮助纳税人和行业的的更多详细信息,将在不久的将来提供。由于法定变更而可能已经收到1099-K的纳税人,国税局正加快努力提供指导说明,帮助纳税人明确了解怎么做。

国税局还指出,当前的1099-K报告门槛,也就是超过200笔交易、总金额超过20,000美元,将继续有效。






我不高攀有钱人,因为我花不到他的钱💰
我也不小瞧穷人,因为他不靠我生存😊
我不奉承得意的小人,因为他不入我的眼👀

这一生,我只相信三种人🤔
第一,跟我同甘共苦的人
第二,在我跌倒的时候,扶我一把的人
第三,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对我不离不弃的人

人生苦短,哪有时间虚伪‼️
人可以不识字但必须学会识人💯

马斯克

我现在已经不和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现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2+2=10,你只需要笑着对他说:“是的,你真厉害!”


陈果

所为最好的婚姻,就是一起犯二,然后互相包容,有时候很爱他,有时候想一枪崩了他,太多的时候在去买枪的路上,遇上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忘记买枪,回到家过了几天想想还是得去买枪º买了一辈子的枪,结果发现买了一辈子的菜!

长平

长平评论分析文章:贵州在执行“清零”政策时发生惨重车祸,民众呼吁不再折腾。时评人长平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不折腾老百姓的专制政权。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专制政权的控制手段之一。

  9月18日凌晨两点,贵州山区高速公路发生惨重车祸,一辆大巴侧翻落入道旁深沟,车上47人中27人遇难,20人受伤(正在救治)。这场车祸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强烈震动,相关部门也忙着审查删帖。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车祸。据称,贵州山高路险,所有客运车辆在凌晨2时至5时禁止运行。然而,这辆客车不仅畅通无阻,而且还被怀疑刻意选择隐蔽夜行。不仅如此,从行车安全看,司机的打扮十分诡异,简直视生命为儿戏:他穿着封闭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和护目镜,还有两层手套。此外,行车全程不能开窗也不能开空调。

  在中国,没有什么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可以挡得住政治运动。这辆客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正在执行“清零”政策,将一批贵阳居民强制运转到200公里之外的荔波市集中隔离。这一政策置科学和医学于不顾,凭空想象出一场跟西方进行的制度优势竞赛。

  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美国总统拜登认为,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冲突。西方媒体发表了很多关于民主与专制竞争的讨论。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比赛结果来证明民主优于专制,因为专制从一开始就是违背人权和反人性的制度,没有资格和民主竞争。这就好比一个杀人犯应该被绳之以法,而不是让他上台和遵纪守法的人比赛谁更有效率一样。

  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宣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政府,拒绝批准进口被广泛证明有效性较高的西方mRNA疫苗,甚至对推广有效性较低但仍然有效的国产科兴疫苗也兴趣不大,而对不仅不能有效防疫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核酸检测和封城及隔离乐此不疲——事实上,在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前提下,这并不是什么不一样的防疫政策,而是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根据媒体报道,和各地大多数强制运转和隔离一样,贵州这辆发生翻车惨剧的大巴上的乘客,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没有公开证据显示“密切接触”或者“次密切接触”,仅仅凭当局一声令下,他们就被强行运转,集中关押。这种待遇还比不上刑事犯罪嫌疑人。

  “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

  27条生命被无辜毁灭,几十个家庭痛不欲生,已经令人感到愤懑。而民众也因此感觉到在“清零“政策下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毫无征兆的被软禁、被拘押、被饥饿、被“大白”殴打、被银行扣留存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正如我在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中所说,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毫无科学根据的“清零”政策下,普通民众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跟“文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博用户@芮芮兜的提问让很多人都心有余悸:“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这句话迅速遭到删除,而删除前已经得到数万次转发和数千条评论。

  这既是一个有关“清零”政策的焦虑,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隐喻。长期以来,人们讽刺习近平开历史的倒车或者加速主义飙车,以至于“老司机”、“开倒车”等常用汉语也时不时成为被审查的敏感词。有网民悲叹道:“我们的命运也会像那辆大巴,驾向坠落的黑夜”,“大家都被一种低压的情绪笼罩着,无法冲出,又无法蜷缩”。

  “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

  墙内墙外都有网民哀求道:不要再折腾老百姓了。在此之前,就有不少怀疑防疫政策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网民表示:我们每天出三块钱,可以不做核酸了吗?还有认为这跟习近平连任有关的网民说:我们都同意你继续当下去,别折腾啦!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和时事评论人也呕心沥血地向当局建议:少折腾,让老百姓专心挣钱,岁月静好,对当局维持政权也有好处。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不折腾老百姓的专制政权。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专制政权的控制手段之一。

  微信用户Hayami写道:“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悲哀,就像原罪一样。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往后用尽一生的力气,也只是驶向一片白茫茫的无依之地。”

老萧杂说

一则“2022核酸药物产业高峰(杭州)论坛”的预告,引起公众普遍反感。

这场预定于今年11月初举行的论坛,旨在促进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化发展,主题为“核酸盛世今宵会·共洽产业未来观”。

“核酸盛世”的说法,牵强不说,还颇有些二逼气,自然会招致舆论口水。主办方匆忙将主题改为“核酸英才今宵会·共洽产业未来观”。

想必他们内心是不服气的,甚或要骂公众无知。核酸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核酸产业不等于核酸检测嘛。

而挨骂却怪不得公众。百姓苦核酸检测久矣,你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搞你的论坛就是了,可以搞得高大上,却非要打出“盛世”的名头,分明是在故意挑逗公众情绪。

究竟何为“盛世”,谁的“盛世”,又是谁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以何种情感在说“盛世”?

铸我百姓千般苦,尽你一时盛世欢?

“核酸盛世”改为“核酸英才”,不那么赤裸裸了,却难以抑制地要继续装叉,一副睥睨众生的架势,面目依旧可憎。

对于凡事都喜欢把“盛世”名头扛在前头的,我历来保持戒备。上头不也一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吗?

当代人对当朝的评价动辄用“盛世”,往往出于谄媚者流及协从者流,抑或至少是二逼者流的口吻。

把“盛世”挂在嘴边的人,也未必真的认为盛世已臻,不过借此讨喜罢了,而“讨”的后面,总藏着一条利己的尾巴。

信手拈来,在口头和书面上无限复制、传播的“盛世”一词,是物美价廉而备受“利益集团”青睐的通货,亦是低成本的精神贿赂。

为盛世“捧哏”者,身后的名声都不大怎么好,一般会被后世的草根、学者、循吏诸人给予毫不留情地嘲斥。

而借用和改造黑格尔的那名言,“名声永远是灰色的,利益之树长青”。

对于逐利者,相对于其直接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效益而言,持“盛世”说的成本显然极低,是可以忽略的。

就“核酸盛世”的炮制者而言,是奔着“千亿”的产业规模去的,至于老百姓生活是否正常,社会经济是否有活力,毛都不算。

官家商家者流喜欢打“盛世”牌,其动机尚不难理解。月收入只有千把块钱的,也加入“盛世”的大合唱,其数量之巨、用词之盛,真搞不懂这是哪门子豪情。

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底层有如春潮之爽兴、浩荡不绝的“盛世”欢歌,让利益收割者薅起羊毛来顺理成章,豪气十足。

因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动辄“盛世”者,非蠢即坏。

二大爷

因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于移民的感慨,很多朋友都在问。虽然在每一个时事激荡的关口,都会有很多想起这个话题,但其实这个话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我来美国后,很多人都会问我,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其实我来之前,就没有把这里想象成遍地美好的天堂;我来之后,也没有发现这里是水深火热的地狱。总之,这里有我中年抛弃一切所追求的核心要义,但这些东西却不一定是每个想要移民的人的追求。所以我要斩钉截铁说的是,很多数人虽然心有所向,但未必适合移民。这不是从物质条件说的,而是从心理状态和价值认知说的。

我来美国两年多了,时间不长,但是也见过很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的人们。大富大贵、在全球都有资产配置的那些就不说了,那不是普通人能够企及的阶层,讨论也没有意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都是中产以下的底层。

比如我曾经在文章中提过的,我的第一个房东,一个有木匠专长的沈阳人。在当年的国企下岗大潮中,中年困顿,摆过地摊、开过饭馆、扛过水泥,但是还是难以糊口。最后一咬牙借了一笔钱千辛万苦来了美国。在这里同样的吃苦耐劳,同样的专业技能,却带给了他完全不一样的回报。一个人养活了一家人,还能妥妥的买房置地。虽然因为教育、语言这些软件很难追赶,他并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但不妨碍他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在异国他乡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这样的人,从国内社会的底层跃迁而来,对比不同的环境和回报,他就很容易满足和感激,对于国内、国外的某些差异和区别,甚至看得比高知群体更深刻。

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早期的福建、广东的移民,历经磨难绕了半个地球来到这里,虽然在美国也是没日没夜的干,但他很清楚,在国内也是一样的吃苦,但回报却远远不及。而且在美国干体力活,不需要操心太多的东西——你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你,老板克扣你的工资或者被执法部门骚扰,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干活就好了。因为在这个一切都可以诉诸法律的地方,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哪怕是黑着,你的基本权利也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拖欠工资这个说法,我基本没见过——因为你一旦投诉到劳工部门,老板就很麻烦,一旦坐实,罚款、赔偿等够他喝一壶,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没有合约的打黑工,也少有被克扣工资的情况。我刚来美国在一家净水器的公司打过工,干了两个多月后决定离职,我给主管说了一声,商量好离职时间,当天财务部门就给我开出结算支票,客客气气的送走我,年末还给我发来工资流水,方便我报税。没有任何多余的曲折。

我以前经常去的一家中餐馆,认识了一个在后厨帮忙的,来自一个国内某某985大学的教授,他的工作是包包子。后来换了一份工作,去开了卡车。我在社区学校学语言曾经遇见过一个来危地马拉的同学,他在国内也是大学教授,来这里后当了洗车工。我问他会不会可惜的时候,他就很诧异:这就是我选择的生活,我觉得挺好的。

这样的中产和知识阶层来到美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就会有较大的落差。因为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在这里都不算数,成就不算数,职称不算数,学历不算数。你曾经超然众人的那些社会圈子或者引以为豪的名望也没有用。与此类似的,就是国内很多富足的中产,可能在国内有自己的事业、自己公司,在多年的拼搏之中,也获得了无数的人脉和牢固的地位,但一旦到了美国,都是从零开始。这样的落差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在这里不管是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高位重,不管你住的是千万豪宅还是开限量跑车,你面对任何人都没有趾高气扬的资本,无论是修水管的还是扫小区的,都跟你平行对视,没有谁注定要买你的账,我家有矿我爸是谁那一套,在外面都是笑话。那甚至有可能成为上法庭的把柄。所以如果你习惯了在国内人上人的生活,想在海外追求同样的格调,移民就真的不适合。因为有钱真的不算啥,这是一个你需要重新理解所有规则的平行世界。

我之所以说要重新理解,可以举个大家最常见的说法——经常有人说,华人到了海外,不就是二等公民吗。这种问题充分体现了提问者对现代文明世界的认知水平,可以肯定是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甚至也没有睁眼看世界。

遇到这种人,我都会反问:你在中国算几等?

没有一个人能答好这个问题。

其实移民这件事,它不是一个天然就有很高期望值的事情,而是一个必然是有得有失、短期内甚至失大于得的重大的人生决断。不管你在故土有什么样的生活,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决定移民,其实最终都不可能有万全之策可以选择,一定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纠结。什么“上有老下有小”“语言关难过”“没有特殊技能”之类的困境,绝大部分人都有,如果纠结于此,那其实也没有必要考虑下一步——因为要纠结的远远不止这些。

我来洛杉矶之前在广州生活,两个城市都是本国的一线城市,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做一个硬件的对比,那么洛杉矶这个世界娱乐之都,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广州,比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传统美食等。甚至洛杉矶就根本不像一个大城市——离开市中心,你都很难看见高楼大厦,大部分地方都跟我们的城乡结合部一样的松散、平静,干什么事,哪怕是去逛个超市,都得开车跑上几公里。所以如果你是从表面来看洛城和广州,你或许会得出洛城还不如广州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知道,洛杉矶之所以在经济、文化方面都那么牛,并不是浮在表面的这些东西。它的优势,在浮光掠影中很难看到的。

不光是洛杉矶,其实我相信,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对比国内的城市,硬件上都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正常状态下,如果要比较生活便捷度,那可能还不如国内。但他们真正好的地方,都是看不见的软件方面的内容,比如营商环境、法治保障、食品安全、儿童教育、财产保护等等,这些是需要一定的价值认知才能体会到好处所在的——这恰恰是是很多国人根本不在乎或者觉得不重要的。比如我经常谈到的自由。可能对我这种并不追求大富大贵高人一等生活的人,自由是无价的蜜糖,对于国内要车要房要俯瞰众生的人,不过是嗤之以鼻的砒霜——自由又不能当饭吃!

自由确实不能当饭吃,但是自由却能保证你不被一个电子镣铐所限,随时有权利挣饭吃,买饭吃。你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再考虑移民也不迟。因为移民这件事,它的底层逻辑,并不是哪里过得更好,而是我们为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一个适合的安身之所。





美国梦的象征:小企业 | 文稿
PragerU字幕组



“One day I want to own my own business; be my own boss.”

「希望有一天我能自己创业,自己做老板。」

Probably nothing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American Dream more than that thought.

大概没有哪个想法比这更能体现美国梦的精髓了。

And what American hasn’t had it?

哪个美国人没有这个想法呢?

Henry Ford had it. Oprah Winfrey had it. Steve Jobs had it.

亨利·福特有。欧普拉·温芙蕾有。史蒂夫·乔布斯有。

So did the owner of your favorite food truck.

你中意的餐车老板也有这个想法。

So have countless others.

无数人也有。

Many of those people came to the U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eir best chance to achieve it was here, in America.

他们许多人来到美国,是因为他们相信最有机会实现这个想法的地方,就是美国。

Many have been rewarded for their boldness.

他们的胆量也大多得到了回报。

Many have not.

也有许多人没有。

Starting a business, as everyone knows, is fraught with obstacles.

众所周知,创业路上充满障碍。

But still countless Americans risk it—risking everything to make it happen.

但无数美国人依然甘愿冒险——倾尽一切也要去做。

Why?

为什么?

Of course, we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答案。

Because owning your own business represents freedom.

因为拥有自己的企业代表着自由。

You may miss some your kids' soccer games, need to take out a second mortgage and work hundred-hour weeks, but ultimately you are in charge of your own destiny.

你可能会错过你孩子几场球赛,必须做二次抵押,每周工作上百小时,但最终主宰你命运的是你自己。

You are independent.

你是独立的。

You are free.

你是自由的。

And that’s exactly the reason Big Government despises small business.

这正是为什么大政府蔑视小企业。

Big Government is all about control.

大政府最关心的就是控制。

And small business is very hard to control.

小企业是非常难控制的。

Big Business is much easier to manage. Why? Because there aren’t that many of them.

大企业要容易管得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数量并不多。

But there are a lot of small businesses.

而小企业为数众多。

Nail salons. Car repair shops. Local gyms. Restaurants.

美甲沙龙、修车店、本地健身房、餐厅。

In fact, there are more than 30 million small businesses in America. These businesses employ approximately half the workforce, and account for around half of the entire US GDP.

实际上,美国有超过三亿家小企业。这些企业雇佣了大约一半的劳动力,并贡献了美国大约一半的 GDP。

Their endless variety from pest control to dry cleaners to family farms is the very fabric of American commerce. Any product or service you can think is covered by a small business somewhere.

他们种类繁多,从害虫防治到干洗店到家庭农场,正是他们构建起美国的商业。你能想到的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某个小企业提供。

Small businesses are why America became the richest nation in the world. Let’s not forget that every successful big business started out as a small business.

小企业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原因。请别忘记每一家成功大企业一开始都是从小企业做起的。

There’s no magic to it, really. Give individuals the chance to be free and creative and they will be.

当中其实没什么神奇的。给予个人自由和创造的机会,他们就会这么做。

Then came March 2020.

然后 2020 年三月来了。

And this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came to a sudden and shocking halt.

这一经济增长引擎令人始料不及地停止了。

It was the single greatest disas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small business.

这是美国小企业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government shut down the economy. Well, they shut down a part of it—primarily the small business part

有史以来第一次,政府把整个经济关停了。好吧,他们关停了一部分——主要是小企业那部分。

The big business part—Amazon, the chain groceries, the big box stores and drug stores—were allowed to remain open.

大企业——亚马逊,连锁杂货店、大卖场和药店——被允许继续营业。

Money that would normally have gone to small business went instead to big business.

通常会流向小企业的钱转而流向了大企业。

Had this been limited to a couple of weeks as first promised, it might have been okay. But it went on for months and months.

如果如最初承诺的那样,关停仅限于几个星期,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它持续了一个又一个月。

Yes, government loans helped some small businesses to stay open, but it was the government that closed them down to begin with! And those small relief funds weren’t nearly enough for many. To cite one dismal statistic, one in six restaurants nationwide closed forever—that’s more than one hundred thousand across the country!

没错,政府贷款帮助了一些小企业维持营业,但一开始让它们停业的就是政府!这些小笔纾困资金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也并不足够。举一个令人沮丧的统计数据,也就是全国六分之一的餐厅永远停业了——总计超过十万家。

And when things did return to something approaching normal, the small businesses that did survive had trouble finding people willing to work. It made more sense for many workers to stay home and collect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It also made sense for parents not rush back to work for fear the government would lock down schools again.

当生活总算可以说是恢复正常,幸存下来的小企业发现不好找到愿意工作的人了。这不难理解,许多工人宁愿呆在家领取政府发的钱。家长们也不着急着复工,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会再次关闭学校。

And when workers did return to work, struggling small businesses had to compete with the thriving Big Businesses on wages and benefits, a competition they were sure to lose.

当工人们终于复工,艰难求存的小企业还得跟欣欣向荣的大企业在工资和福利上竞争,这场竞争他们无疑会输。

The rich got richer.

富人变得更富有。

The government got more power.

政府变得更有权力。

And small business got screwed.

小企业被搞惨了。

This is bad for America.

这对美国是不利的。

It’s bad because, more than any single entity, small business is America.

不利在于,比起其他任何实体,小企业代表了美国。

Having the ability to choose how you want to make a liv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free market and a free society—and small businesses embody that freedom.

能够选择自己的谋生方式是一个自由市场和自由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体现了这一自由。

America will not look or feel like the America we have known without a robust small business sector. It will be a far duller, more homogenous, less friendly, and less dynamic place.

美国将不再是我们所知的美国,假如我们没有强健的小企业部门。它会变成一个更乏味、更同质化、没那么友好,也没那么有活力的地方。

The desire that “One day I want to own my own business; be my own boss” still burns in the hearts of many Americans.

「希望有一天我能自己创业,做自己的老板」这一渴望依然在许多美国人的心里燃烧。

Let’s not let Big Government douse that flame.

不要让大政府浇灭这一火焰。

Much better to make government smaller and let the individual succeed.

让政府变小,让个人获得成功,这才是更好的做法。

That’s the pathway to a more innovative, more prosperous, more American future.

这条道路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多创新,更繁荣,更美国的未来。

The only pathway.

唯一的道路。

I’m Carol Roth, author of 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卡罗尔·罗斯,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的作者,为 PragerU 制作。

Original 海边的西塞罗

1️⃣
有时候,想想会觉得有意思,如果不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近作出的那个最新裁判,堕胎合不合法这个事儿,恐怕很难在我国掀起什么讨论热度。

我最近看了一则材料,根据国家卫健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人工流产量依然居高不下,年均维持在900万例左右(其中有一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女孩)。考虑到目前中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数量马上要跌破1000万大关,估计再过上不久,堕胎数量与正常生育数量等量齐观、甚至反超的场景都可能会上演。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感觉到咱这儿很多人不把堕胎当回事——“无痛的人流”“今天手术、明天上班”“意外怀孕怎么办,到大铁棍子医院找童主任”在咱这儿都是段子。大多数中国人对堕胎的态度是比较随便的,立法立规约束一下都还没有列入讨论范围。

像美国那样搞成一个撕裂全国的政治话题,就更让我们感觉不可理解。

所以最近网上又有很多人在说,美国人这一“开倒车”,世界上完全不限制女性堕胎的仅剩五个国家:“中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朝鲜——都是妇女权益较高的国家。”

但能不能以“允许随便堕胎”衡量一个国家女性权益的先进程度,我对这个事儿是持保留态度的。

因为如果你真以这个标准而论,上追个几千年,人类进入文明的“轴心时代”前,全世界各地茹毛饮血的部落们可能都算的上“很先进”,那会儿甭说孩子没生出来可以随便打,就算真生出来了,也可以遗弃、溺杀。

流经罗马城的台伯河上,有一个台伯岛,在古罗马时代,那里就是罗马居民丢弃打出来或者生出来的婴儿尸体的地方。

而在东方,民间甭说随意打胎,就是随意杀死新生婴儿(尤其是女婴),在很多穷乡僻壤,一直持续到了当代。而你总不能说这些地方的女权也“很先进”——因为很多这种地方,生孩子的妇女都是被拐卖来的。

从历史上讲,认识到父母虽然生育了子女,却没有对子女随意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这其实是人类的一项伟大进步。它意味着子女终于不再被视作父母某种意义上的“私人奴隶”,而有自己的生存权和人身权利,即便是父母,也不可以随意剥夺。

但,究竟什么时候将这种权利授予给一个人,这却是一个难题。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等到孩子自然分娩,就视为他已经算个人。但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当孕妇腹中的胎儿已经足够大时,即便你用人工的方式把它“打”下来,它落地以后也会哭会叫了。这个时候你强行规定这个胎儿不是人,可以随意处置,似乎也与杀人无异了。

那怎么办?所以轴心时代的很多宗教(包括亚伯拉罕三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佛教)都有劝止或者禁止孕妇堕胎的教条。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医学手段的不发达,这些宗教教条最早所禁止的那种堕胎,指的一般是那些婴儿已经在腹中成型了的中晚期妊娠。

虽然基督教等宗教一直谴责“谋杀婴儿”,但一直到近代科学革命以前,胎儿究竟在发育几个月以后才被视为是一个人,是一个非常模糊概念,在现代专业化医学尚未兴起的时代,欧洲妇女们的堕胎非常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便是饮用芦荟汁调剂的一些药剂刺激身体引发流产。

欧洲真正第一次尝试界定合法与非法堕胎的界限,是在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埃伦伯勒爵士法案》(Lord Ellenborough’s Act),把胎动后的堕胎视为一种谋杀——这也是符合当时大多数人观念的:只有当胎儿被证明已经有了意识时,再进行堕胎,才是残忍的谋杀行为。

但随着近代以后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麻烦的问题随之而来了——宗教教条的问题,在于它一旦被订立,就拒绝接受更改。可是科技却是不断进步的,概念是不断延展的,随着早期妊娠被更充分的认识,妊娠这个概念相较于古代,已被大大的延展了,人们认识到胎儿不是在胎动后才有了生命,而是在受精的那一刻,这个生命就已经形成了。

那么一个问题也就形成了:那些刚刚形成的胚胎,算不算是“人”,他们的生命应不应当受到保护?或者按宗教的说法——他们有没有上帝赋予其的灵魂?

这些问题,在古代乃至近代都是从未被讨论的,现代人必须为其重订规范,自己作出抉择。而这个争议,其实也就是美国堕胎问题的实质。

总结起来说,人类历史上,宗教产生了反堕胎的观念,初衷不是一种野蛮的压迫,反而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认识到哪怕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值得尊重的生命权。但“反堕胎”在现代因医学认识水平的进步,异化成为一种不近人情的主张,这其实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2️⃣

明了了这个世界大势,我们再来说说美国的问题。

与我们的传统不同,美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早期北美移民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其实都是被旧大陆驱赶来的宗教团体。这些宗教移民团体,往往都是内部教规十分严格的所谓“团契”(英文Fellowship),会对其信徒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所以,今天很多在美国一些州(尤其是东部州)生活过的朋友会发现,某些州对你私人生活的干涉其实一点也不少,甚至个别方面,保留着宗教团契的严苛,原因就是如此:人家本来就是这么个团体。

是的,很多北美早期的殖民点,本质上讲类似一种居民能结婚、能繁衍后代的“新教大型修道院”。也只有这种组织,能凭着其宗教信念,在北美殖民地早期那种艰苦的拓荒生活中生存下来。

当然你会问,如果一个人,出生或者移民到了这样一个宗教移民团里,却不想完全按照其订立的规矩来生活,那怎么办呢?

这件事,在早期的美国也好办,因为在19世纪末以前。美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西部是面朝广阔的北美大平原的。那些不赞同原有东部居民点
生活习惯的人,可以自己组团,向着西部地区闯荡,等到他们在西部某个地区站稳脚跟,他们自己又可以选举议会、建立政府,制定法令。

这就是美国各个州之间法律千姿百态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如此。1787年,当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各州代表签署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时候,美国的立法者们认识到这份宪法必须遵循“极简主义”、宜粗不宜细。因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姿百态。各州的法令都不尽相同。

于是最初的联邦宪法,只是协调各州之间的关系,规定各州应该自愿上缴一些什么样的权力,以便大家一起组建一个联邦,搭伙过日子。

至于各州境内的民众们如何生活,他们的私权与州政府之间的公权应该如何切割?这些问题,联邦宪法原本是不打算、管不了的。各州老百姓,你们自己在州议会里自己商议着办就行了。

所以再强调一下,与后世所吹捧的不同,1787年美国宪法的初衷,的确本不打算保障人权——它只想协调州与联邦之间的关系。至于保障公民私权的事儿,美国建国者似乎觉得这个主要应由各州自行搞定。

但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问题——美国当年打独立战争,各州合伙造了英国国王的反,最重要“大义名分”是《独立宣言》里的那句话:
“我们认为下列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直译应为“人人皆被平等的创造”),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给这句话背书,联邦政府似乎又必须对公民的个人权利提供直接的宪法保护——否则美国这个国家的合法性也就丧失了。

于是1791年,在做过驻法大使、深受法国大革命理想浸润的杰斐逊的力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对联邦宪法10条修正案。

这十条修正案,又被称为“人权法案”。它们系统的提出,联邦承诺美国公民拥有言论权、拥枪权、人身自由权、接受公正裁判权等等一系列权利。

人权法案当然是伟大的,如杰斐逊所言,只有加上了这十条 ,美国宪法才算向美国公民实践《独立宣言》中的许诺。

但它也留下了两个大BUG。

其一,人权宣言的思路是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中原有的宪法“极简主义”精神有所抵触:美国宪法原本只是一个联邦与州之间的协议。但现在“人权法案”要联邦越过各州,直接出手保障公民的权利。如果各州对公民的私权的界定与联邦的界定不同,那该听谁的呢?

后来美国很多撕裂性的大灾难,都是这个BUG的衍生品——比如南北战争,联邦政府认为按照宪法精神,应该给黑人自由,但南方各州认为,黑人不算人,他们只是白人奴隶主的私产,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硬要侵犯,我就脱离联邦。于是两边就打了起来。

而另一个BUG则更为隐蔽却致命。

杰斐逊声言要保障的平等人之间“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他却忽略了,这几项权利之间的,有时是互相抵触的。

比如堕胎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反堕胎者认为:胎儿是人,有生命权,生命权当然要被保障。但支持堕胎者却提醒,很多时候,你们为了保这几个细胞的“生命权”,孕妇的人身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就被牺牲了——甚至有时,孕妇的生命也会受威胁。

你看,在这个场景下,孕妇和胎儿的立场就是对立的。要了一方的生命权,就要牺牲另一方的自由权和

而这些权利,可都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人权法案》所承诺要保护的,那么请问,你优先保护哪个?

《人权法案》连带着整个美国宪法,都没把这事儿说明白。于是成为了一颗定时炸弹。

3️⃣

但在美国建国前一百多年里,“堕胎权”这颗定时炸弹,却从没有被引爆。

理由有三:

首先,是如第一段所论述的,“堕胎问题”其实是个现代性问题。19世纪的各宗教组织压根无从讨论“受精卵有没有灵魂”的问题,他们只劝止孕妇在有胎动后的堕胎行为。这个主张,就比今天美国很多宗教团体的主张温和很多。

其二,是如第二段所论述的,在建国的头一百多年中,美国地理上一直存在一个可拓张的“西部”。这个“边疆”的存在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减压阀。大量不同意既有州社会秩序的“边民”可以通过向西部移民的方式来“用脚投票”。所以存留在美国既成社会规则内的反体制力量,与旧大陆诸国相比,一直相对弱小很多了。美国各州的社会秩序和法律于是总体能保持相对静态与稳定。

第三,虽然宪法中已经埋下了州权与联邦权相抵触的“地雷”,但美国建国早期的联邦是相对松散的,各州总体上在人权等问题上都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人权法案说了公民有这个权利,但具体怎么授予,基本还是各州议会“凭良心”。联邦最高法院很少会为类似问题判令州政府“违宪”。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联邦和州在这种问题上吵起来,就会掀起南北战争那样的灾难。

这三个理由,相当于三把锁,锁死了这个争议。但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这三把锁相继都被打开了。

首先是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妊娠概念的延展。美国的很多宗教团体,开始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他们笃信的教条,强调“灵魂在细胞受精的那一刻,就已经被赋予了”,于是任何形式的堕胎手术,在他们眼中都成为了一种谋杀。激进的宗教团体要求将所有堕胎技术都视为一种犯罪。而这种主张,又反过来激怒了同期也在抬头的女权主义者,后者高呼“女性有自由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双方矛盾于是极度激化。

其次,随着美国的版图扩张到西海岸,西部各州逐渐建立,为美国社会减压百年的那个“边疆”消失了。最迟到1929年大萧条开始,美国社会中对既成秩序不满的各种“边民”群体,就已经不能再通过“用脚投票”、开拓新边疆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想要让自己生活的社会如己所愿,他们只能通过斗争的方式在既成社会里达成。于是种族、男女、阶层社会矛盾开始在美国激增。

而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增,又导致了第三点——受到民众压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法院,开始越来越多的越过过去模糊的州权与联邦权的边界,去插手原本各州自行处理的事物。联邦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各州——不行,这种事你不能做,否则违宪。

1957年发生的小石城事件,就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阿肯色州的黑人学生因为种族隔离而将州政府起诉至联邦法庭。而联邦法庭判定州政府违宪。而时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直接下令州国民警卫队联邦化,并派出空降兵到该州,强制推行联邦法庭决定。

小石城事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南北战争。因为它让所有对自己所在州的法令不满,而又无法继续“西进”,另闯一片新天地的美国公民看到了一种希望:如果州的法令不符合自己希望,那么就可以绕过州一级,直接向联邦法庭申告其“违宪”,一旦官司打赢,联邦政府就有义务使用强制力逼迫州政府就范。

梳理后你会发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席卷全美的重大社会问题,都是按照这个流程进行的。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因此漫长堕胎权争议的罗诉韦德案。

精英文摘

九十年前的1930年,有一个著名的学案,叫梁胡之争。争论的俩人是两位著名学者梁漱溟和胡适,争论的主题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谁?

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适,质问胡适:“大家公认中国的第一大仇敌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其次是国内封建军阀。您却认为不是,而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有什么道理。”可见九十年前的中国,包括学界都公认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列强,但胡适却认为不是。

胡适沉痛地回答梁漱溟说:“什么都归结于帝国主义,张献忠洪秀全又归咎于谁?鸦片固由外国引进,为何世界上长进民族不蒙其害?今日满天满地的罂粟,难道都是帝国主义强迫我们种的?帝国主义扣关门,为何日本藉此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强国?”

胡适越过有形之敌,看到的是无形之敌,可谓透过现实看到本质。

周作人曾惊叹说: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

俗话说,能够打败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自身的问题。胡适第一次跳出现象看到了本质,揭示了国家最大的敌人是贫穷、愚昧、贪污,阻碍中国强大的从来不是别人,而自己。

贫穷阻止多数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使人口优势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日本是全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大投入,成为全世界人力资源最充沛的大国,成为亚洲最大的诺贝尔奖大户,自己也站在世界科技产业之巅。

是愚昧让人丧失逻辑思考能力,不能正确的看待世界,从而人云亦云形成错误的共识,不经思考造成集体盲动,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做出正确抉择,一步步推动国家误入歧途。

2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正因为愚昧,认为国家最大的敌人是他国。于是常常看到,个别人一讲到这个国家,打!讲那个国家,也是打!在这个别人眼里,仿佛不是朋友遍天下,而是仇敌遍地球。仿佛让所有人恨,才是成功。

2012年9月15日,热血爱国青年蔡洋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打砸日系车辆,猛击车主李建利头部,击穿头骨致其重伤,落下终生重度残疾。

蔡洋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也许情有可原。但当一位自诩爱国的大学教授赵盛烨,建议在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山打一个深洞,放入千枚核弹,引爆地球,让人类和地球都走向毁灭时,这种反人类的疯狂让人胆战心惊,后背发凉。

这些人动辄毁天灭地,让人类走向毁灭,视同胞的生命如草芥,多大的愚昧让他无比自信到明明自己已经在反人类,却认为自己热爱国家。

最近越南发展迅猛,有一种舆论是,小心越南成为未来的心头大患。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日本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心头大患。但如果想一想,只要自己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国家自然就会越来越强大,又何来担心这个是心头大患,那个是心头大患呢?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本可以让敌国德国和日本持续衰落贫穷,但它反其道而行之,丝毫不担心当年的敌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不担心原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国力恢复。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花巨资帮助欧洲经济复兴,在亚洲也是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日本本是二战的失败国,但鬼使神差成为二战后的赢家,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迅速改善,甚至在很多领域超过美国。

就像一个人一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打垮你的永远是自己。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近现代中国没有晚清统治者争权夺利,没有军阀混战挟洋自重,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哪里又有让日本侵华的机会?一个国家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让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又何惧他国崛起?崛起的他国为什么一定是敌人而不是朋友?

3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透过历史和现实,确实会遭到他国的阻挠。特别是新兴大国,受到的牵制更大。曾经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过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德国两次挑战英国,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苏联曾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最终折戟沉沙。只要头脑清醒,有着基本的逻辑常识,就会知道,即使强敌环伺,每一个失败国家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他国。如果强敌环伺就是国家失败的理由,当代以色列早就从地图上被阿拉伯世界抹去。

德国最大的敌人不是他国,而是纳粹、希特勒。苏联最大的敌人不是资本主义帝国,而是他们的愚昧和僵化。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表面的强大是它的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而它真正的强大,是自由和创新,不断引发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从计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都引领人类走进新领域。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国内阻碍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愚昧者总将自己的失败归因别人,于是用你死我活的对抗思维看待问题,用敌对破坏的招术对待他国,结果导致国家间信任缺失,朋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被排斥于主流世界之外,严重时还会遭到群殴。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他如此写道:“今天零点39分,五原路,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用椅子拉着半身不遂的妻子,去做核酸。夜很寂静,我却无法安宁:两个老人,在暗夜里挣扎的身影。昨夜今晨,上海有几个街区不平静,居民通宵做核酸检测……雍和拍摄”。这是两个多月来我看到的最好一张摄影作品,到底是出自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之手。

PragerU字幕组
原标题:Big Government, Big Business, Big Problems
首刊日期:2022 年 2 月 15 日



There was the Great Depression (1932-1940) …
大萧条(1932-1940)

The Great Recession (2008-2009) …
大衰退(2008-2009)

And now the Great Consolidation, a historic transfer of wealth and power from the middle class to the already wealthy and well-connected.
还有现在的大合并,财富与权力前所未有地从中产阶级向本已富有和人脉好的人那转移。

Big Government and Big Business are dismantling and reshaping the American economy. It works for them—they are bigger, stronger, and richer than ever—but it doesn’t work for most Americans.
大政府和大企业正在拆解重组美国经济。这对它们很有利,它们比以往更大,更强,更富有,但却不利于绝大部分美国人。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the small business owner.
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的引擎——小企业主。

More than 30 million small businesses account for about half the GDP and jobs in America; the other half of the economy is concentrated in around 20,000 big companies.
超过三亿小企业为美国贡献了大约一半的 GDP 和工作岗位;另一半经济则集中在约两万家大公司中。

Based on that almost equal split of economic value, you might expect that small businesses have the same clout as big businesses.
鉴于这一几乎平分的经济价值,你可能以为小企业的影响力和大企业相当。

Not even close.
差远了。

Big corporations are masters of the political game. They have the money to pay the lobbyists, lawyers, and politicians to get what they need. And, in turn, the government gets what it needs from Big Business—cooperation, compliance, and campaign contributions.
大公司们精通政治游戏。它们有钱付给说客、律师和政客以得到自己需要的。反过来,政府也从大企业得到它所需的——合作、顺从和竞选捐款。

Small businesses are on the sidelines of this game. Your local butcher, baker, and candlestick maker simply don’t have the cash to make big campaign contributions or hire lobbying teams.
小企业在这场游戏里只能靠边站。你当地的肉贩、面包店老板和烛台制造商根本没有钱去做大笔竞选捐款或雇游说团队。

Still, for all these disadvantage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at has long defined America has never waned.
尽管有着这些劣势,长期以来定义美国的自由企业精神从未衰微。

Then came Covid—or rather, the government reaction to Covid.
然后新冠病毒,或者说政府对新冠病毒的反应,来了。

"Two weeks to slow the spread" became month after month of lockdowns and ever-shifting restrictions that destroy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mall businesses and left millions more hanging on by a thread.
「用两周减缓传播」变成月复一月的封禁和花样不断的限制令,摧毁了成千上万小企业,让无数人命悬一线。

Big firms were deemed "essential" and allowed to stay open, while small businesses were subjected to punishing lockdown orders and forced to close, in part or in full. The hypocrisy presented by this government edict—Big Box open, Mom and Pop not—was obvious for all to see. These decisions were not based on science but on political influence.
大企业被视为「必需的」,允许保持开业,然而小企业则要遭受惩罚性的封禁命令,被迫部分或完全停业。政府命令所展现的虚伪——大卖场开门,夫妻店不行——大家都有目共睹。这些决定并非基于科学,而是政治影响力。

You could take Fido to PetSmart to have his hair groomed and his nails trimmed, but not take yourself to your favorite salon for a pedicure. How does that make sense?
你可以带狗去宠物智能修毛剪指甲,但是你自己却不能去你喜欢的美容院做足部护理。这是什么道理?

Or how about this example:
这个例子又怎么样:

In Los Angeles, the Pineapple Hill Saloon and Grill was forced to close its outdoor dining area—while a movie production hosted a catering tent serving food to its cast and crew in the same parking lot that the restaurant had been forced to abandon.
在洛杉矶,菠萝山酒吧烧烤店被迫关闭其户外晚餐区,而一个电影制作组支起餐宴帐篷为其演员和团队提供餐食,就在同一个停车场,餐厅被迫停用的地方。

The results of this arrangement weren’t hard to predict: spending that couldn't be done at small businesses was shifted to the ones that were open: big businesses.
这种安排的结果不难预料:没办法花到小企业的消费转移到了能够开业的那些:大企业。

In this environment small businesses were “too small to succeed” not because of anything they did but because the government wouldn’t allow them to serve their customers—all their work, money, and hopes and dreams were crushed by government mandate.
在这种情形下小企业「小到不能成」不是因为它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政府不让它们服务顾客——他们全部工作、金钱、希望和梦想都被政府强制令粉碎。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for the little guy. And the best of times for the Big Guys: Big Business and Big Government.
至暗时期于小人物,黄金时期于大人物:大企业和大政府。

As Big Government flexed its power with lockdowns and spending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pumped money into the markets, big businesses and their investors did great. Seven technology companies alone gained more than $3 trillion in value and the wealthiest became even wealthier.
随着大政府以封禁和支出显摆其权力,联储向市场注入大量金钱,大企业和他们的投资者发财了。单是七家科技公司就收获了超过 3 万亿的财富,最富有的人富上加富了。

Now, Big Business isn’t bad in its own right. After all, every big business started as a small one. Big businesses cre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add value to our lives. Nobody should begrudge them making millions or even billions in profit—that is, if it is done on merit. It is a big problem, though, when it is done through the government limiting or even shutting down the competition—small business. That’s not free-market capitalism. That’s cronyism.
大企业本身并不是坏事。毕竟,所有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开始的。大企业创造产品和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价值。没有人应该嫉妒它们赚上百万甚至上十亿利润,如果这是来自它们的业绩。大问题在于,如果这是来自政府限制或甚至阻止其竞争对手——小企业。这不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这是裙带主义。

And there’s no evidence that this trend—Big Government and Big Business getting bigger—is going to end anytime soon.
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趋势——大政府和大企业越来越大——会很快结束。

Who’s going stop it?
谁来阻止它?

Not Big Business. It always benefits from less competition.
不是大企业。它总是受益于少竞争。

Not Big Government. Small business owners are too hard to control. It is much easier to manage a handful of big corporations feeding at the government trough, than millions of entrepreneurs who just want to pursue economic freedom.
不是大政府。控制小企业主太难了。再容易不过的是控制少数政府供养的大公司,而不是无数一心追求经济自由的企业家。

If we are not careful, the Great Consolidation will end with Big Business and Big Government fully in control. That means less choice in products and services, less choice in jobs, less innovation and more barriers to wealth creation.
如果我们不当心,大合并可能最终变成大企业和大政府的完全控制,这意味着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更少,工作选择更少,创新更少,财富创造的障碍更多。

Big does not equal better. At some point, it usually means worse.
大不等于更好。有时候,它一般意味着更糟。

But we’re not powerless. We have the dollars, and we have the votes.
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有钞票,我们有选票。

It’s time we use them.
是时候用它们了。

Before we lose them.
在我们失去它们之前。

I’m Carol Roth, author of the 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for Prager University.
我是卡罗·劳斯,The War on Small Business 的作者,为 PragerU 制作。





 
论坛首页 » 个人资料 James » 文章发表人是 James
其它栏目:   
如任何机构或个人认为发布在本网页的信息侵犯其版权或有任何错误,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做出相应处理.
大地360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大地360观点。Dadi360对于任何信息的错误、不完备、迟延或依赖本网站信息所作的决定概不负责。
Dadi360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 dadi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