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黄页分类新闻中国娱乐•体育闲侃健康  
   关键词: 英文输入
     
其它栏目: 当前位置: 大地360首页 » 中国新闻
让欧洲痛苦不堪的入侵物种 却在中国快被吃绝种
来源:一点资讯

洋姜,又名鬼子姜,“入侵”欧洲后泛滥成灾,即便欧盟每年咬咬牙,拨款超10亿欧元治理也无济于事。

洋姜的出现让欧洲痛苦不堪,但在中国,野外洋姜早已濒临绝种,我们表示:“根本不够吃!”

同样是外来入侵物种,为什么洋姜在欧洲和中国的遭遇,却有天差地别?

洋姜的学名叫“菊芋”,是菊科向日葵属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高1~3米,老家在北美洲,对土壤要求很低,除了酸性土壤,沼泽和盐碱地之外,其他土壤都能生长,在路边、田野间或者废墟旁都能看到洋姜的身影。

17世纪,欧洲将洋姜作为观赏性植物引入,但随后却一发不可收拾,洋姜很快在欧洲泛滥成灾。





为什么会这样?

洋姜对土质不挑剔,并且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强大的生存能力,注定了其拥有“泛滥”的基础。

一株洋姜的根系蔓延面积高达500平方米,单株块茎能分裂50个以上,种子还能通过风雨传播,轻松实现跨区域占领。

成年洋姜高度动辄超过2米,其硕大的身躯会遮挡阳光,并且洋姜还是密集型植物,这就导致有洋姜的地方,其他植物很难茁壮成长。

欧洲每年要花10亿以上欧元治理,因为不治理不行,除了本土植物多样性降低外,洋姜的根系甚至还会破坏地下管道,例如水管、电缆等,维修费用也是一笔巨大开支,或者破坏建筑地基。

但是,洋姜这玩意很无赖,地面部分被清除后,只要还残留着地下块茎,等来年一场春雨,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洋姜。

洋姜在欧洲是观赏性植物,但在中国,它被引进的目的是“填饱肚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引进了大量植物和鱼类,例如洋姜和罗非鱼。

洋姜耐寒抗旱,能在北方栽种,并且块茎可在-25℃冻土中越冬,洋姜块茎切片,加入盐、辣椒和醋,经过密封腌制后变成咸菜,存放在地窖中,秋冬季节拿来充饥,是很多家庭的“救命粮”,柿子也是。

除了充饥外,洋姜的茎秆能用来制作青贮饲料,投喂给喂猪、羊、驴、马等,明显降低养殖成本。

当然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洋姜确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例如氨基酸、糖、维生素、钙、铁、磷等。

由于洋姜的根系极其发达,深度4~5米,水平延展面积500平米,再加上其强大的抗旱能力,聪明的中国人就想到了新的“打开方式”,那就是“治沙”。

中国在内蒙古、青海等沙漠化地区大量种植洋姜,减缓土地退化的同时,还能通过收割洋姜来创造经济价值。(不需要精耕细作)

洋姜除了被制作成咸菜、制作青贮饲料、治沙外,还具备不错的药用价值,可谓“全身都是宝”。

洋姜在欧洲被定义为“观赏性植物”,欧洲人看洋姜的眼神,就如同看路边的野草,所以,他们对野草几乎没食欲。

洋姜吃起来有些生辣味,无法有效跟欧洲烹饪体系融合,例如黄油、奶酪、烤肉等,一旦加入洋姜,味道怪怪的,欧洲人反而更喜欢洋葱、大蒜、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

反观中国,我们已经有一条成熟的腌菜产业链,例如糖醋洋姜、五香酱菜等。

欧洲人不喜欢吃洋姜,难道就不能收割后加工吗?

洋姜能制作青贮饲料,同时因为富含菊糖,能用来发酵生产酒精。

欧洲畜牧业发达,啤酒文化源远流长,这不刚好对应洋姜吗?

但欧洲人更喜欢用大麦来充当饲料和酿造啤酒,所以泛滥的洋姜,至今都让欧洲人感到痛苦,而中国人却恰恰相反,恨不得家门口都长满洋姜。
(图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地360提醒您: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参考, 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由信息作者负责,与大地360网站无关。如涉及违规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大地360首页 » 中国新闻
其它栏目:   
如任何机构或个人认为发布在本网页的信息侵犯其版权或有任何错误,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做出相应处理.
大地360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大地360观点。Dadi360对于任何信息的错误、不完备、迟延或依赖本网站信息所作的决定概不负责。
Dadi360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 dadi360.com